多才多艺的诗人 自省自悟的清官1———清廉太守宋湘研究初探

引言

宋湘(1757—1827),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白渡乡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编修典试四川、贵州,出知曲靖府……署广南府、永昌府,皆有绩。”2此外,宋湘既是清中叶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介廉洁奉公的清官。宋湘生前著有《红杏山房时文》《燕台剩渖》《滇蹄集》《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等诗文集。他不仅 “以诗名家”3,被称为 “岭南第一才子”4,而且他的联语对句很有特色,别开生面,其 “所提供的艺术经验,可谓弥足珍贵”5。宋湘在滇宦职 13年间,所到之处,为当地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实事,为后人所称颂。近年来,有史家称宋湘为 “清廉太守”。62008年,是宋湘诞辰 251 周年。纵观宋湘的生平事迹及其有关著述和史料,本文试图对宋湘加以简述并做初步探析。

一、宋湘的主要生平事迹及为人之道

据有关文章介绍:“宋湘出身于寒士之家,自幼苦读史书,17 岁考中秀才后,曾应邀到金林村执教多年,对村风产生过极好的影响。”7该文提到的 “金林村”即现今广东省德庆县官圩镇。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金林村中心被称为 “岭头”的十字街头,形成了一个早市, “每天都有人挑来青菜、木柴、鸡蛋、肉类在此出售”8。那时,由于农村劳力紧缺,农忙时卖主无暇守摊,便将货物托邻摊的货主照看代售,有些卖猪肉的干脆把肉切成重量不等的小块并用纸条标明价款,挂在墙柱或墙壁上,摊主则放心回家务农,做完农活再来收摊。买主自选物品自觉向竹筒或竹篮内投钱,买卖双方相安无事。大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宋湘应聘在金林村任教。其间,他以德行修身,为人师表,尊长爱幼,言传身教,对金林村的村风民俗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当地人说,这种近似现代 “无人超市”的村风,在宋湘任教后,更是日趋完善,它得益于当时宋湘的不断教化,使当地人以相互信赖、不贪不占为荣。于是这一良好的村风民俗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百姓引以为荣的人文史观。9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三年(1798)的 20年期间,宋湘曾在兴宁、东莞等地以教书为业。其间,他曾赴广州粤秀书院读书,受邀与学友黄丹书就学于香山县(今中山市)郑氏 “德辉堂”,与郑晓园成为莫逆之交,之后又到羊城与 “羊城四子”交好。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参加乡试喜中解元,后曾三次参加春试未果。尔后,他应惠州太守伊秉绶之邀在丰湖书院任教两年。宋湘的此段经历,在他于嘉庆五年(1800)出版的《红杏山房时文》自序中有所记述:“在惠州湖上课……两年湖上忧病交集,手一碗药与诸生往复之。”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也未曾泯灭宋湘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嘉庆四年(1799)二月,此时名扬岭南诗坛的宋湘已年届42 岁,依然壮心未已,决定再次赴京参加春试。临行前,惠州太守伊秉绶为宋湘设宴饯行,邀当地文人雅士欢聚在惠州西湖的湖心亭。席间,“伊为宋湘频频劝酒,祝愿宋湘早日蟾宫折桂。酒酣之际,伊太守道:‘宋先生博学多才,临别之际,何不赠我七言对联,内嵌 ‘东西南北’四字?’宋湘沉吟片刻,援笔疾书 ‘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10严格地说,虽然此联不算十分工整,但它内含典故(按:联语中的 “东坡”即曾任惠州太守的苏东坡),寓意深刻,既酬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因而受到满座文人的赞赏。11

进京后,宋湘不负众望,在春试中考取了进士,被朝廷留在翰林院任编修,“以编修典试四川,贵州”12,这项职务一干就长达 14年。13

嘉庆十八年(1813),朝廷委派宋湘 “出知曲靖府”14。在任期间,有一天,宋湘听下属提到府辖马龙州内土地贫瘠,收成极差,百姓生活穷困。宋湘获悉后,亲自前往离府城60 余里的马龙视察民情,所见所闻令他动了恻隐之心。回到曲靖后,宋湘捐出自己部分薪银,着人 “购了一批纺织工具及棉纱送到马龙”15,叮嘱工匠 “教当地妇女纺纱织布”, “种植木棉,一年后,马龙产的布匹远销附近府县”,百姓生计有所好转,后人怀念宋湘救民于水火,称此种布为 “宋公布”16

嘉庆十九年(1814)秋,宋湘奉调代署广南(今云南省广南县)知府。在代署期间,正值当地奇旱(按:广南位于滇东南,与广西西部接壤,境内大部分地方属喀斯特地貌,历来以干旱著称),久旱无雨,田禾枯死不少。当地百姓每遇天旱苦无回天之力,只好求神拜佛祈盼天神降雨。宋湘见此状况,坐卧不安,遂率官员深入民间踏勘水源, “因城内地高,饮水艰,为度地,凿东西二圹”17,大修水利,解决了当地民众饮水困难的问题,使田间旱情有所缓解。在此期间, “宋湘热心办学,常到书院讲学”18,培育当地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增进民族团结(按:广南散居壮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宋湘在广南府任职仅一年,又奉调离任。宋湘离开广南 “广南父老曾为之立生祠”19,以供奉祀。

宋湘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月,代理迤西(今云南省大理市、保山市所辖诸县)道员时,住在大理府城。其间,他见大理附近点苍山的林木屡遭砍伐,满目荒山秃岭,令人不堪入目。于是,宋湘着人买了三石松子, “课民种于三塔寺后”。他还倡导百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宋湘于道光二年(1822)三月从滇南返回大理时,听友人说 “松已寻丈,郁然成林”20,欣喜异常,遂命笔写下《种松诗》七绝三首(按:此诗后文另述)。后人怀念宋湘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实事,特地把这三首七绝刻在碑石上,竖立在三塔寺旁。此碑后来又移至杨玉科的官邸 “湛园”(按:今大理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如今,宋湘的《种松诗》碑已成为当地一处受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常有游人慕名前往观赏。

据说,宋湘在代署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知府时,也曾在 “保山附近南自石象沟至十八坎,北自老鼠山至磨坊沟一带划为植树造林区,并派兵把守,希望将来松树成林后,巩固河堤”21。此后,他还着人 “立下《永昌种树碑》,举例论证种树与保持水土的辩证关系,告诫后人 ‘天下事不难于创始而难于图成’”22,并下令松子播种后,民众不得任意践踏。

据《永昌府志》及《清史稿·列传》记载,道光三年(1823)“湾甸族目景在东夺土司印,聚沙坝、猛波罗等处,迤西道谢崧暨永昌府宋湘募练平之”23。“永昌湾甸土州知州死,远族景在东谋袭其职,据境专杀自恣,如是者五六年。当事怯,莫敢发,民夷赵愬,湘请诸镇帅,不允。乃率僚属游燕楼贤山,从容赋诗,密约乡兵,乘夜兼行,出不意,擒景在东斩之。费银八千两,不取偿公家分银,边隅以靖。”24上述两部史料记载文字寥寥,语焉不详。经近几年有关史家著文介绍,道光三年(1823),宋湘代署永昌知府前后一段时间内,府辖境内的湾甸(今施甸县境内)有一位世袭土司死后无嗣,土司的远房族人景在东谋夺土司权位,滥杀无辜,当地驻军惧怕不敢出兵平息。景在东聚众千余人,气焰嚣张,扬言要攻打永昌府城。宋湘闻讯后,即组织乡民进行操练,并派当地土著秘密潜入湾甸,分化瓦解景在东的势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宋湘见时机成熟,遂率乡团突袭包围黄草坝,生擒景在东,为民除害,安定了一方秩序。“此役所费银八千余两,除少数由乡绅认捐外,还剩下一千七百余两。宋湘将此款悉数捐购学田,建永保书院。又于书院西南隅,为明代名臣杨升庵建一座公祠。”25宋湘这一件件善举,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永昌人感其恩,颂其德,集资建宋公祠以之奉祀”26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宋湘虽然出身寒士之家,自幼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但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德行和修养,因而也竭力宣传儒家学说的基本观念。他不惜耗尽青春和精力多次参加各级科举考试,以谋求一官半职。当他有了官职以后,不是为一己私利谋求升官发财,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内,竭力为百姓做一些有益于民众的好事实事。据有关史料称,宋湘 “性爽朗”,在代理永昌知府时,“遇事有主见,人不能欺亦不忍欺。下车以兴文为己任,改建书院,极宏敞,讲堂可集生童三百余人”27

笔者认为,在宋湘的人格品行中,一生坚守孔孟之道,廉洁奉公,执法为民,是他最大的优点。他能有如此崇高的德行,如此良好的道德修养,源于他谦虚谨慎的品质。从青年到老年,宋湘一直与所在地士民百姓保持着密切的接触,使他逐步养成了亲民爱民的意识和优良品质。从这一点来看,宋湘的道德观念与封建社会普遍流行的当官发财和高人一等的理念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不多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良好的品质实属难能可贵!

二、对宋湘所著《红杏山房时文》的初探

引言中提及宋湘生前曾有多部诗文集问世,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笔者仅亲眼看到了《红杏山房时文》一书(按:小32开本,用超薄型宣纸刊印),其余几本著作尚未见到。现收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善本部的《红杏山房时文》一书,系清嘉庆五年(1800)冬,由江苏锡山华氏珍藏斋藏书。全书共六卷,收入宋湘所撰写的时文(按: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体裁)共 115 篇,其中卷一计 16 篇,卷二计 21 篇,卷三计17 篇,卷四计 13 篇,卷五计 34 篇,续卷五计 14 篇。书中收入了宋湘在京城和惠州等地为学子讲授《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国学经典的教学心得体会。宋湘在刊刻前所作的自序中记述:“此刻若干首己未二月作也,时教习镶黄旗觉罗官学生,同事为句容笪慎之同年一艺□。”(按:“句容”为今江苏句容县,此二句末字,字迹污染难以判别)此外,宋湘在该书卷三自序中又写道:“此若干首,亦惠州湖上课徒作及门高下不齐,拈题大小不一,而欲人认清题事,扫除影响犹前志也,或疑卑人此时随意为文,场屋花样,或不如此是大失,予之苦心矣。”(按:原书无标点符号,引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从宋湘为《红杏山房时文》所作的两篇序言中可看出,该书六卷本不是同一时间刊刻付印,而是分两次刊刻而成。前一篇序言文末注明 “嘉庆五年庚申岁十月一日芷湾自题”; 后一篇序言文末注明 “嘉庆甲子八月十六日夜书于粤秀书院立诚斋”(按:甲子年为嘉庆九年)。对此,笔者认为,《红杏山房时文》一书的前二卷于嘉庆五年(1800)冬至六年(1801)春刊刻成书,而该书的后四卷则应为嘉庆九年(1804)秋后刊刻成书。笔者在匆匆浏览《红杏山房时文》一书后,认为该书有以下四点特色有必要加以简述:

一是该书所收入的 115 篇文章,均是宋湘在青中年时期自己研读《论语》《中庸》《大学》《诗经》等国学经典后,潜心钻研、披肝沥胆所写的得意之作,文中既表达了宋湘对国学经典的基本观点,又袒露了他与众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展现了他逐步形成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这对后人了解和研讨宋湘的为人之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该书在卷一中收入了宋湘在己未年参加春试时所作的三篇 “会试珠卷”,题为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该文不仅有眉批、文内旁批,还有文末评语。宋湘的业师陈榕溪(按:名鹤翔,广东南海人,其时任京郊三河县县令)在审阅宋湘的文章后,对其学子宋湘的文才大加赞赏,称:“芷湾天才过人,素号文中骐骥,领解后三试春宫不售,今乃息心静气磨洗镕冶为此切理餍心之文,而气局高浑,笼罩一切之概,固在首作洁净中自蕴精微,次作缠绵中络以名贵,三作理境烂熟……芷湾与余游十余年,契最深,谊最笃,闻捷喜报,不觉述之絮絮。”(《红杏山房时文》卷一)由此可见,宋湘的文品与人品之优,深得其业师的高度评价。

三是该书几乎每篇的文末都有宋湘的前辈师长或同辈好友的评点,对他的为文之道和人品修养赞赏有加,有的称宋湘是自己所尊重的 “畏友”,有的称宋湘是文中之 “狂士”。而宋湘的前辈伊秉绶 [按: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 嘉庆三年(1798)“出为广东惠州知府”; 嘉庆二十年(1815)应召入京时途经扬州逝世] 称赞宋湘的一篇文章 “如此制题,乃使此题有味,至文心一缕,笔力千寻,出入重壁中洞然无碍,真此事之绝技”(《红杏山房时文》卷二)。宋湘的同僚笪慎之读了宋湘的多篇文章后对他更是推崇备至,大加赞赏。他称赞宋湘的《君子有三畏》一文 “于飞花滚雪中又字字抛砖落地,圣手圣手”,对宋湘的另一篇力作《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评论道:“制题则天造地设,行文则鬼斧神工,周详简洁与美俱矣。”(《红杏山房时文》卷一)

四是该书收入的文章,虽然是用文言文体裁写作,但宋湘表明了自己对八股文的盛行持反对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学术观点:“文章之道难言矣,八股尤甚,动曰可传,真乃可笑,且可谓读书者直能做八股乎? 非也! ”(《红杏山房时文·自序》)尽管宋湘大声疾呼反对八股文风,但由于三百余年来八股文风在中国已根深蒂固,宋湘也无力回天,只能顺其自然。宋湘在参加春试时,也不得不用八股文写作,以应付科举制度的需要,否则,他也难以立足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官场游戏法则。

三、对宋湘部分诗作的刍议

如上所述,宋湘是清乾嘉年间以诗成名后进入仕途的诗人。宋湘的诗歌创作成就,不仅在他生前已为人所知,而且在《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中也被充分肯定:“岭南以诗名家者有嘉庆宋湘。”28到了现当代,也有不少研究宋湘的学者对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学者称:“粤诗推湘为巨擘。”29还有学者认为:“宋湘写诗,自成一格,反对模拟,自称 ‘作诗不用法’,人们称他下笔具倜傥雄奇之概。”30

笔者多年来崇尚宋湘的为人和他的诗作,在日常报刊阅读中,凡看到介绍宋湘事迹或其诗文的文稿,都会喜出望外,悉数摘录,以供学习和参考。笔者至今仍未见到宋湘的《燕台剩渖》及《滇蹄集》(按:该书是收录宋湘诗歌的最主要文集),因此,对宋湘的诗作成就和诗艺成果未敢作全面评述,而只能就手中现存的部分宋湘诗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浅析。宋湘的这些部分诗作,多是笔者从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中的地方史志中摘抄而来,也许这些诗作其中少量篇目已收入《燕台剩渖》及《滇蹄集》,也许部分篇目未公开见诸报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诗作公之于世,以便为研究宋湘的行家提供参考。

笔者认为,宋湘的诗是有成就的,其诗艺特色也很值得后人探讨和借鉴。他的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刻,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生动,立场鲜明。无论是他的五言古诗(含五言杂诗),抑或是七言绝律诗,都堪称高手之作,而无平庸之虞。《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说宋湘 “诗学少陵”(按:少陵即杜甫,他自称 “少陵野老”)。有人说,宋湘的诗 “不避粗狂,直抒胸臆”31,而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只说对了一个方面,宋湘的五古长篇或七言绝律,有的既是诗又是史,有的甚至具有某种诡秘玄奥的色彩,在此全文摘录宋湘的部分诗歌,并作简要说明以飨读者。

《寄曲靖士民五首》(五言杂诗)32

(一)

别来夫何如,秋风倏已厉。音书四五来,感子缠绵意。

系余亦何有? 若念我民悴。多士殊可人,力襄予不逮。

登登筑者城,滔滔波者地。千夫万夫力,不日不月事。

众志方卜成,及瓜余已替。念此劳人心,中宵不成寐。

(二)

中宵不成寐,念我东南城。东南圮如西,五十丈有赢。

西城幸卒事,东南何时营。补牢不补完,日日防羊鸣。

筑城不筑园,夜夜愁盗萌。天道不可窥,淫雨时流行。

若复不绸缪,尺隙而成倾。愿言告来者,努力期以成。

(三)

努力期以成,更事东南川。川路塞复狭,安得无忧患?

可惜吾所谋,公等畏其难。道路亦有闻,今岁取十千。

小试且如此,何不再鼓焉? 上自沾益州33,割地予川堧。

下至亮子口34,排决蛟龙渊。户可百日役,功能垂千年。

岁增十万谷,家家管与弦。公等好为之,我歌金石坚。

(四)

我歌金石坚,一歌一清绮。念子青青衿,春风秀桃李。

岂不贵文章,菑畬不在是。堂堂昌黎公,六经约其旨。

人文俱千年,其说固如此。愧我匆匆行,百事始基始。

独有马龙州35,机声到人耳,瘠土民易劳,菁灯照纤指。

我虽谋其寒,理乃不淫矣。为我传闺门,我心一千里。

(五)

我心一千里,问我何能然? 我今在广南36,朝食夜安眠。

岂伊变厥初,清静民安便。榛榛而狉狉,无怀于葛天。

我出扶我与,我入扬我鞭。我寝守我闼,我食立我筳。

我但挞其虱,不使穴我裈。神明事毕矣! 礼乐以俟焉。

公等毋念我,耕读自慎旃。

这五首五言杂诗,是宋湘于嘉庆十九年(1814)秋末写给曲靖知府继任者的复信(以诗代信)。第一首在相互问候的寒暄之余,言及宋湘在上一年任曲靖知府时,曾组织当地百姓修筑曲靖城郭,修建尚未竣工之时,他便奉调广南,故仍在挂念修筑城墙此事,令他难以安寝。第二首讲述当年曲靖城郭残破不堪的状况,宋湘对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不幸之事仍时常感到自责和挂虑,劝继任者把筑城一事继续抓紧施工,祈盼早日完成。第三首言及宋湘当年任曲靖知府时,曾谋划对府城周围的道路、水利等加以整治,同时叮嘱后来者对关系民生大计的事一定要抓好,等这些于民有益的事办成后,他将击掌而歌之。第四首谈到他对曲靖士民的关注,勉励学子们以前人韩愈为榜样,做有出息的人中楷模。接着又提到,他还在牵挂马龙百姓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能否改善生计之事。第五首则言及他调任广南后的日常生活诸事无忧,请曲靖士民百姓不必为他担忧,并祝他们努力耕读取得好成就。

笔者认为,宋湘这组五言杂诗,语言平实如话,娓娓道来,无一浮言虚语,让人读后倍感亲切。此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值得关注,即这组诗首尾诗句相接、回环往复的句式,类似客家地区五句板的样式。这种文学样式在 200 多年前就由宋湘传承到了祖国西南地区。这就有力地佐证了胡希张先生关于五句板和竹板歌流传的观点37

《观南诏碑有感》38(五言古诗)

下马背斜阳,遗碑卧路旁。见是南诏字,抉剔苔藓光。

大半不可读,似说武惟扬。曰诏阁罗凤,其年天宝唐。

大战西洱河,唐兵八万强,片甲不得返,伤哉来我疆。

借问大将谁? 节度使仲通。问诏一何恣? 问诏一何狂?

诏谓事体大,上有天苍苍。上数凤祖父,事汉如事娘。

下数凤封拜,见天如见皇。叛唐而给蕃,凤岂真犬羊?

唐皇帝甚圣,唐皇帝甚明。凤远在绝徼,何以披肝肠。

仲通尔何来? 不究兹祸殃。生食张虔陀,厥肉亦不香。

不问凤所恨,不问凤所当。长驱入我闼,不许凤壶浆。

困兽决一斗,岂曰无君王? 吁嗟揭此碑,此碑何堂堂!

苍山与洱海,天地俱低昂? 夷考西南夷,溯自汉所荒。

是曰白子国,传之蒙氏昌。细农罗以来,踆踆而跄跄。

谁使并五诏,王昱实不臧。火烈星回节,遂谓雄无双。

诏从此滋大,诏从此哆张。犹喜凤迦异,入觐听笙簧。

虔陀尔何人? 天子授此邦。胡为乎株林,多藏况厚亡。

仲通不解事,坐使虫沙僵。呦呦万人塌,鬼哭天昏黄。

自尔三十年,边患滋披猖。流血成海水,谁诛国中杨?

韦皋与赞皇,筹肇施鞍缰。稍稍靖厥气,元气亦已伤。

此碑谁所为? 苦心多慷慨。道是西泸令,郑回能文章。

阳叙一战烈,阴设千秋防。叛唐非得已,字字含风霜。

圣人守四夷,不在略远方。所以事羁縻,意使天下康。

胡为折臂翁,痛哭云南行。自古不得人,言之涕淋浪。

方今盛文轨,万里同耕桑。此碑无所用,此义焉可忘?

摩挲右手胝,城鸟归女墙。

此诗题中提到的 “南诏碑”,即《南诏德化碑》,位于大理市西北郊点苍山脚下的中和寺附近。该碑是南诏国国王阁罗凤命清平官(按:相当于宰相)郑回撰写的,碑文有三千八百余字,记述唐天宝年间发生的 “天宝之战”的原委和经过,表达了南诏国与唐朝讲和并重归于唐的强烈愿望。纵观全诗,宋湘浏览碑文而感怀历史,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评说历史功过,揭示那场 “天宝之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祈望边疆人民和内地人民和睦相处,以达到 “方今盛文轨,万里同耕桑”的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值得推崇的是,作者以诗感怀、以理喻人的情怀,体现了他完美的人格魅力。诗中不仅用词严谨,引典得当,而且论述清晰,层次分明,感情炽烈,是一首大气磅礴而寓意深刻的长卷诗篇。

《种松诗》39(七言绝句)

不见苍山已六年,旧游如梦事如烟。

多情竹报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

古雪神云看几回,十年柳大白头催。

才知万里滇南走,天遣苍山种树来。

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

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

此诗题后已注明为道光二年(1822)春所作,也就是宋湘官复迤西道员后从滇南路过大理府时所作。三首七言绝句系感事抒怀之作,表达了作者喜而难禁的真情实感。语言流畅,风格清新,未用典故,通俗易懂,笔到意随,直抒胸臆,是这三首七言绝句的特色,读来令人感觉亲切可信。

《与应试诸生论文五首》40(七言律诗)

(一)

五花一出立长风,万里先惊汗血红。

俗士画皮兼画肉,神骓行气直行空。

银鞍锦帕非无用,虎脊龙文自不同。

漫道乐甄多闭目,愁人头脑是冬烘。

(二)

日向筝琶苦用心,谁知山水有清音。

一声立鹤月明树,百道飞泉雪满岑。

岂必枯僧同结屋,得来灵境独弹琴。

洞庭自古钧天奏,过客匆匆只不寻。

(三)

环肥燕瘦两难描,一发相侵百艳消。

文字古今无死法,高曾规矩必分条。

林泉风月招高隐,宫殿旌旗赋早朝。

莫遇齐王偏鼓瑟,更逢赢女不吹箫。

(四)

剪彩为花也自多,荒园无景奈春何。

山当胜选峰峰立,水见深源浩浩波。

俊鹘盘云风下上,神鱼入海雨滂沱。

纸鸢刍狗空萧索,听取诗人赋伐柯。

(五)

三分人事七分天,此论虽通未尽然。

但乞金丹来换骨,岂餐玉屑不成仙。

花香九畹无双士,水味中冷第一禅。

为报瘴牛休饱啖,庄生意得弃蹄筌。

这组七言律诗,为宋湘大约于道光三年(1823)代理永昌知府时在永保书院与应试的学子们论述为文之道后,有感而作。当论及宋湘的诗艺特色时,如果说他的诗 “不避粗狂,直抒胸臆”41的话,那么,他的部分七言律诗则不可一概而论了。《与应试诸生论文五首》不仅表现手法独特,而且立意新颖,诗中用词引典含蓄,非常人能一眼看破,亦不是人人都能轻易理解,因而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诗的题目名为 “论文”,但在诗的字里行间并无一句直截了当地教人如何作文的大白话,而是采用比拟、暗喻、借代、隐语等旁敲侧击的表现手法去提示作文的基本要领和应遵守的原则,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行文取舍、去伪存真、前后照应、文辞修饰等应注意的方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诗坛上 “以诗论诗”或“以文论诗”的诗文,人们已经读过不少,而宋湘采用 “以诗论文”的方式则别开生面,他这种大胆创新的尝试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这组七律中,宋湘诗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 “以诗论文”时,不是平平淡淡地讲解为文之道,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和现象,极其巧妙地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以此喻彼、以虚状实、以物言理的表现手法,以达到 “以诗论文”的目的。由此可见,宋湘在诗歌创作上造诣之深厚,诗艺之渊博,表现手法之熟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难怪他能写出如此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和诗篇。

《出廓观刈稻》42(五言古诗)

夜雨开新霁,秋场喜可知。黄禾兼岁熟,香饭万家炊。

社树天低处,屯中日午时。八年忙太守,留得赠农时。

《自述》43(七言律诗)

满城传语驾征骖,内省嵇康七不堪。

廿载清华依日下,十年奔走滞云南。

深惭有道长贫贱,更愧无才此黻 。

归计未成先卖马,妻儿准备事耕蚕。

《出廓观刈稻》一诗,依据 “八年忙太守”一句推断,该诗大约为宋湘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代理迤西道员期间所作。那时宋湘曾在滇西和滇南的各州县巡检公务或盐务(按:宋湘曾在这段时间代署盐务道员一职),闲暇之余,他喜欢到城郊行走,一方面体察民情,另一方面开阔视野,观赏田野风光。而这首观刈稻的五言诗,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有感而发写成的。该诗虽然仅有八个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诗句行云流水,似脱口而出,诗中既有景,又有情,且有味。诗人把情景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用轻松愉快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一首撼人心弦的田园诗。

另一首七言律诗《自述》,从诗中 “十年奔走滞云南”一句来推断,成诗于道光三年(1823)前后。那时,宋湘正复任迤西道员住在永昌府城。他在那里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善举,因此受到百姓的信赖与爱戴。在宋湘即将离开永昌府时,全城百姓都在相互转告(“传语”宋太守要离开永昌城了)。此时此刻,作为一介地方官的宋湘却表现出谦虚谨慎及反躬自省的高尚情怀,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与人称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相比,还差得很远呢。宋湘回首往事,深叹岁月不饶人,转眼韶华易逝,在云南奔波已十年有余。接着诗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虽常常处于贫困境况但问心无愧,对自己才疏学浅,像普普通通的竹制物品那样也无所谓了。最后,诗人表露心迹:假如有一天身无分文回家乡时,可以把自己的坐骑卖掉,以后的日子如何过呢,那就只好携妻带儿从事农耕了。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宋湘是一个善于自谦、自省、自责、自悟的人中俊杰,这种上德若谷的精神境界,是值得后人钦佩的。

四、对宋湘在滇几处联语遗墨的浅析

宋湘不仅诗和文写得好,备受众人瞩目,而且他的联语也很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赏析宋湘联语的同时,还可饱览他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有人认为,宋湘的书法修养较深,笔法多变,下笔遒劲有力,让人叹为观止。宋湘在滇期间,曾在曲靖、昆明、大理、保山留存不少遗墨,至今大理一带民间仍多有收藏。他的一些联语及诗文,被当地官员铭刻在亭楼或碑石上,虽部分散失,但也有的流传至今,多年来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著文加以推崇。

据一位资深的老中医介绍,宋湘在曲靖任知府时,曾为该城魁星阁题写过一副楹联:“星辰动虚阁,风雨入灵池。”44后来,由于魁星阁位于城内南门街左侧,地处低洼处,阁楼下陷,时任知县的李治重将宋湘题写的楹联移至城东南一隅的雉堞柱上。然而,由于旧时战祸横生,曲靖府城几经战乱,不少古建筑惨遭破坏。“远的不说,仅以 1927年为例,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唐继尧死后,曾是唐下属的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为争权夺位,动用大炮攻打曲靖城,使这座具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城满目疮痍。”45连雉堞柱上宋湘的楹联也在这次战乱中毁于烈火。从此,后人只能在一些零星的史料中见到提及宋湘遗墨的只言片语,实在令人惋惜!

近几年,关注宋湘的学者报道:宋湘宦滇十三年间曾两次途经昆明,为该地风景名胜题写过不少令人称道的联语,如 “题贤良祠(该祠旧址在今景星街)云 ‘有功德于民者,宜香火以祀之’; 题诸葛武侯祠(该祠旧址在今五华山)云 ‘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 题郭家花园(该园旧址在今绿水河东)云 ‘到门香世界,抱瓮好人家’; 集杜韩句题龙泉观(在今昆明北郊的黑龙潭)云 ‘绿净不可唾,龙吟回其头’”(按:原作者摘抄对句有颠倒之误)。此外, “宋湘曾两度游览大观楼,写了四首七言律诗,即《题昆明池大观楼壁二首》《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载《滇蹄集》)。有些诗句气魄宏大,如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滇池?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复棋’; ‘万里星辰依北极,百年草木上春台’;‘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风环珮亦仙才’”46。从以上几首七言律诗中摘引的几句颔联或颈联中,人们可以看出,这些句子不仅是精辟的诗句,而且是一副完美的联语,难怪会受到后人的称赞。

宋湘遗留在昆明的众多联语中,又以现存在大观楼上的那幅楹联最为著名且堪称上乘之作:“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这副联语的作者,在前几年曾引起争论,但经多方考证,最终人们还是确认 “此联确系宋湘所作”47。此联虽然字数不多,表达出来的慷慨气势却令人击掌叫绝! 联语中的内容看似平实,却蕴含着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和深远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此联的大意是千百年来的悠悠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满盈于怀抱之中。让我们举杯慢饮。……慢慢去评说千秋功罪,消融在无尽的感慨里。云覆青山。山拥白云,云山万里,直接苍天。……登上层楼,正可以凭栏远眺,体味天地的雄浑,饱览山水的秀色。”48在这副楹联中,作者巧妙地把实物(杯、酒、楼)与景观(云、山、水)和悬殊的数词相对比,又互为关联地有机结合,遣词造句自然流畅,使联语融古今、巨细、虚实为一体,描绘出当地恢宏而秀美的景象,可见这副联语是多么巧妙而深厚,难怪它博得海内外众多游人的赞赏,以及多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另外,在昆明西山风景名胜区也有一副宋湘的名联:“只合任他顽,谁又来凿开浑沌; 既然如此怪,我亦欲粉碎虚空。”49这是一副刻在当地龙门旧石室内壁的联语,是宋湘代任永昌知府时,为大理的一个石洞题写的,后由昆明人舒藻(1807—1890)录刻在此洞室里。这副联语采用散文化的语言,以联言志,耐人寻味。联语的含义是说:“这坚壁顽岩,像铜铁铸成一般,浑然一体……谁又能够来把它凿开? 既然态度那样顽固怪诞,那么,我也就偏要把它凿出虚空的大洞! ”50以散文形式入联,在楹联创作中并不多见,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值得称赞。

到过保山市旅游的人们也许不会忘记,位于该市西边的太保山一带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在太保山顶有一座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祠内有一副楹联:“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 “这副楹联,是宋湘为昆明武侯祠撰写的,后由郡人翰林韦履洁移书到这里。”51乍看这副联语只是两句平实的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之处。然而,它蕴含着一个典故。联语中提到的 “表”即诸葛亮的《出师表》, “人”是指平定南中的诸葛亮。上联点出《出师表》光照千秋的历史意义,下联言及诸葛亮出征南中的时间。作者运用一 “表”一 “人”展开思路,开拓意境,虽然从表面上看联语简单,但内涵丰富。这则仅有十个字两句话的联语,所提供的历史价值不容低估,值得后人借鉴。

宋湘在代理迤西道员留住永昌府时,曾为该地题写过一副联语:“春坞桃花秋坞月,在山泉水出山云。”52联中提到的桃花坞又名 “大梨园”,位于保山市西南四公里的隆岗下新桥村。 “据《永昌府志》和《保山县志》载,大梨园为郡人王宏柞创建。……内有慈云阁、醉月楼、藏经楼……素有南国 ‘避暑山庄’的美誉。”53宋湘这副联语,形象地描绘了园内迷人的园林风光———初春的桃花、秋夜的月色、山中的清泉和山上的白云,他把眼前美好的实物和意象中优美的景象联结起来,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清新幽雅的画面,让人感到心情怡然,神清气爽。这是宋湘撰写此联的高明之处,作品也因此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五、宋湘生平中的几点待考问题及建议

宋湘是清中叶客家籍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又是同一时期文化界的佼佼者。近几年来,有关宋湘事迹的著述在云南文史界引起重视和关注,评介其事迹和诗联的文章在报刊迭出,这对评介历史人物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各方论者所掌握的史料不足,深入研究宋湘的工作存在不少困难。为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宋湘这一历史人物,弘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和敬业精神,笔者特借本文向关注客家名人研究的行家学者,提出如下几点拙见。

1.几个未知待考的问题

(1)宋湘的原籍不详。一说是白渡沙坪锅形人,另一说是白渡浑水塘人,还有一说是白渡象湖人。若不搞清楚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则很难查找其族谱、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原籍资料对研究宋湘生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料。

(2)宋湘于何年在何地考取秀才和举人,至今未见到公开报道。笔者认为在《嘉应州志》的 “选举”篇目中,应该有所记载,这对研究宋湘在青年时代的生平可提供某些有利的线索。

(3)除了知道宋湘在从 17 到 42 岁的二十五年期间,在广东德庆州和惠州读书及以教书为业外,宋湘其余时间的生平经历不详,有待进一步稽考。

(4)《云南通志》等史料中提到,宋湘曾出任盐法道员和两次出任迤西道员,但均未注明具体时间,这些仍需考证。

(5)《云南通志》中提到宋湘 “擢湖北粮道”,其离滇的具体地点不详(永昌府或楚雄府); 此外,《清史稿·列传》中提到宋湘 “终湖北督粮道”,有报道文章称 “他卒于赴任湖北督粮道途中”,但无翔实史料可考,待查。

(6)道光《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循吏》中记载宋湘 “性爽朗不羁,明于决狱”,此句语焉不详,令人存疑,有待查考。

2.几点建议

(1)宋湘在世时,曾著有《红杏山房集》(笔者最近仅查到《红杏山房时文》)、《燕台剩渖》、《滇蹄集》、《丰湖漫草》、《不易居斋集》等书。云南省图书馆善本室除收藏有《红杏山房时文》外,其余多本书均未收藏,可能流落民间。建议各地各级图书馆向社会征购,集中收藏,有利于学者研究。

(2)鉴于宋湘生前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及价值,希望宋湘原籍的梅州市县乡各级党政部门加强和重视宣传宋湘的事迹,扩大其影响。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弘扬客家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以研究客家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民俗为己任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可否将宋湘列入近期的研究课题,做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比如,在适当时机,由贵院派人到宋湘的故乡收集、补充史料; 条件许可时,由贵院派人到云南考察、收集有关宋湘的史料。

(4)建议梅州市电视台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筹备拍摄宣传客家籍清廉太守宋湘的专题片,向海内外扩大宣传效果,这对提高梅州市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或许具有不可估量的裨益。

结语

宋湘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身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介地方官吏,始终保持俭朴生活,深居简出,待人谦和,体恤民情。他在滇为官十三年,在所到之处为当地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实事,难怪在他离任时 “送者垂泪”54,在他走后,一些地方的百姓为他建祠立碑,深切怀念他。从德庆金林村的村风民俗到曲靖马龙的 “宋公布”,从广南府的 “宋公祠”到永昌府的 “宋公祠”,从大理府的 “种松诗碑”到永昌府的 “植树碑”,从在广南府 “热心办学”到在永昌府 “下车以兴文为己任,改建书院”,这些史料都充分说明,一个言行令人尊敬的 “师长”(老师),一个为民办事的清官,对一个地方的乡规、民俗、村风的引导,对一个地方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当地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功德的。笔者曾经翻阅有关史料得知,自清朝至民国(1645—1949)的三百多年间,曾在云南曲靖、广南、大理、永昌等地任知府的官员不少于两百人(宋湘曾任上述地方官职),在史料中,有些仅存姓氏而无实名,绝大部分的官员了无业绩,甚至没有留下让后人感念的事迹,他们早已被浩瀚的历史烟云湮没了。而唯独一位廉洁奉公、卓尔不凡、名垂青史的太守便是来自广东嘉应的宋湘,这不啻是广东人的荣誉,也是客家人的骄傲!

(原载《云南政协报》2008年9月16日—23日 “文史春秋”版,题为 “诗文俱佳的清廉太守宋湘”,连载三天; 另有部分内容刊发在梅州市政协主办的《客家人》杂志)

①因当时客观条件所限,笔者掌握的宋湘史料不够充分,对引文的资料真实性难于甄别,致使本文中个别地方阐述有误。为保持文稿原貌,只做校勘说明,不作修改。对此,作者深感愧疚,特此致歉!

2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 13401 页。

3 ③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4 ④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274 页。

5 ⑤金齿张力:《永昌清廉两太守》,《云南日报》,2002年3月6日。

6 ⑥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7 ⑦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274 页。

8 ①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9 ②校勘:本段内容,由于引文本身存在错误,致本段情节叙述有误。错误要点如下:第一,宋湘考取秀才时并非 17 岁,应为 21 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第二,宋湘是否 18 岁时曾在德庆县金林村任教? 文史学者李欣祥先生 2016年6月上旬亲身到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民间调查采访,证实宋湘曾在当地教书,具体任教时间不详。该村谈氏祠堂边有石刻 “柑罗园”三字,传为宋湘所书,其余无考。第三,《岭南才子宋湘》一书称 “他随叔公到广州花县求学”;《宋湘外传》一书亦称 “随伯叔到花县西田读书”; 新编《红杏山房集》一书认为 “湘 15 至 22 岁时,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以上三种观点,孰真孰伪? 有待进一步稽考。

10 ③毕坚编写:《妙联趣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 184 -185 页。

11 ①校勘:本段内容,系根据毕坚《妙联趣事》一书中《巧嵌四方》这则故事改写。书中云:“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秉绶为赴京春试的友人宋湘饯行。太守邀请文人,设宴于西湖湖心亭。时届二月,……太守频频劝酒,祝愿宋湘早日蟾宫折桂。……”因所引原文失实,故本文亦出现失误。其实,此段时间,宋湘是在中进士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因父丧守制期间,应伊太守所邀任丰湖书院院长,此为其为宋湘设宴的一段逸事。此外,宋湘 “三次参加春试未果”应为 “宋湘滞留京郊,参加三次春试未果”。

12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 13401 页。

13 ③此段文字系作者笔误,不是进京后就考取进士,而是经过三次春试失败后,于嘉庆四年(1799)春试才考取二甲第十一名进士。

14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 13401 页。

15 ⑤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16 ⑥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17 ⑦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宋湘》,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 5978 页。另见王佩玮:《广南府志》卷三,第 19 页,该志系手抄本。

18 ①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19 ②段松廷:《岭南才子宋湘与 “无人超市”》,《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20 ③周宗麟编:《大理县志稿》卷三十一,1916年,第 197 页。

21 ④缪开和:《宋湘的种树诗碑》,《春城晚报》,1992年10月31日。

22 ⑤缪开和:《宋湘的种树诗碑》,《春城晚报》,1992年10月31日。

23 ⑥刘毓珂等编:光绪《永昌府志》卷五《事绩》,第 27 页。

24 ⑦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 13401 页。

25 ①金齿张力:《永昌清廉两太守》,《云南日报》,2002年3月6日。

26 ②金齿张力:《永昌清廉两太守》,《云南日报》,2002年3月6日。

27 ③刘毓珂等编:光绪《永昌府志》卷十五《政绩》,第 26 页。

28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 13401 页。

29 ②刘难方、葛景龙:《宋湘题大观楼联》,《云南日报》,2002年6月19日。

30 ③吴裳:《热心造林的诗人宋湘》,《春城晚报》,1981年8月12日第 3 版。另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文学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19 页。

31 ①李少林主编:《中华文化大观———明清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759 页。

32 ②毛玉成等修,张翊辰、喻怀信编纂:《南宁县志·艺文卷》卷八,咸丰二年刻本。

33 ①沾益州———位于曲靖东北 13 公里,清中叶为曲靖府所辖。

34 ②亮子口———位于曲靖城南 38 公里与陆良县交界处,为南盘江自曲靖入陆良境的峡谷出口。

35 ③马龙州———位于曲靖城西 30 公里。

36 ④广南———位于云南东南与广西交界处,距曲靖 300 余公里。

37 ①胡希张:《浅谈竹板歌的传入、传承和发展》,《客家研究辑刊》2006年第1 期。

38 ②周宗麟编:《大理县志稿》卷三十,1916年,第 163 -164 页。

39 ①周宗麟编:《大理县志稿》卷三十一,1916年,第 197 -198 页。

40 ②刘毓珂等编:光绪《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艺文(下)》,第 26 -27 页。

41 ① 李少林主编:《中华文化大观———明清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759 页。

42 ①毛玉成等修,张翊辰、喻怀信编纂:《南宁县志·艺文卷》卷十,咸丰二年刻本。

43 ②刘毓珂等编:光绪《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艺文(下)》,第 27 -28 页。

44 ①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曲靖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对联集成·云南曲靖卷》,2005年,第 98 页。

45 ②蒋吉成:《寥廓毓秀》,载周云等主编:《多情珠江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 211 页。

46 ①张一鸣:《大观楼名联作者确系宋湘》,《春城晚报》,2002年6月7日。

47 ②张一鸣:《大观楼名联作者确系宋湘》,《春城晚报》,2002年6月7日。

48 ③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 页。

49 ④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8 页。

50 ①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98 页。

51 ②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273 页。

52 ③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291 页。

53 ④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 274 页。

54 ① 阮元等修:《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循史》,道光十五年刻本,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