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是邓仁权先生关于宋湘研究的一本学术专著,是他多年来潜心挖掘客家文化资源的精品力作,它对弘扬客家人文精神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被誉为岭南 “人文秀区”的广东嘉应直隶州(今梅州市梅县白渡镇象湖村)的一个寒士之家,乾隆五十七年乡试考中 “解元”,嘉庆四年会试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宋湘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贵州乡试主考,曲靖、广南、大理、保山等知府,最后擢升湖北督粮道。他在职期间,勤政爱民,为官清廉,留下 “政声卓著”的美誉。宋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生前著有《红杏山房时文》及《红杏山房诗钞》行世。他提倡 “我诗我自作” “赏其写我心”,主张 “我手写我口”等诗论,是后来黄遵宪、丘逢甲等人所开启的 “诗界革命”的先导。学界对其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多有研究,但对其他成就则知之甚少或未涉及。而邓仁权先生的《宋湘诗书联研究》,是我所见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湘的学术专著。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有关宋湘研究的系列性学术成果的总结。作者对宋湘的人品、文品、书品、诗品、联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学术成果。部分诗歌、书法、联语等评论,被众多网友推介到多家网站或百度文库等栏目广为传播,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
对于宋湘的人品,本书作者认为,他虽然出身寒士之家,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他一生坚守孔孟之道,廉洁奉公,执法为民。在京为官期间,他公开表示自己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秉性:“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表明他无论做多大的官,都要保持 “真我”的本色,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志向,表现出一副铮铮铁骨的正直形象。宋湘能有如此崇高的德行,如此良好的道德修养,源于他一贯谦虚谨慎的品质。从青年到老年,宋湘一直与所在地士民百姓保持密切接触,使他逐步养成了亲民爱民的意识和优良品质,并促使他竭力为百姓做一些有益的善举实事。当他碰到意想不到的官民矛盾时,能做到勇于自省自责,承担责任。从这一点来看,宋湘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社会普遍流行的当官发财和高人一等的理念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良好的品质实属难能可贵!
关于宋湘的文品,作者在研究宋湘的《红杏山房时文》一书后,认为这是他对《论语》《中庸》等国学经典潜心钻研、披肝沥胆所写的得意之作。文中既表达了宋湘对国学经典的基本观念,又袒露了他与众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展现出他逐渐形成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因而深得师长和学人称道,对他的为文之道和人品修养赞赏有加。宋湘的恩师陈榕溪称其 “芷湾天才过人,素号文中骐骥”,有人称宋湘是自己所尊重的 “畏友”,有人称宋湘是文人中之 “狂士”。而宋湘的前辈伊秉绶称赞宋湘的一篇文章写道:“如此制题,乃使此题有味,至文心一缕,笔力千寻,出入重壁中洞然无碍,真此事之绝技。”宋湘的同僚笪慎之读了宋湘的多篇文章后,更是推崇备至,大加赞赏:“于飞花滚雪中又字字抛砖落地,圣手圣手! ”可见宋湘的文品非同寻常,深得时人所赞许!
对于宋湘的诗品,作者认为,宋湘以诗见长,有多部诗集存世,他的诗歌成就具有史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创新价值。他的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刻,而且诗的形式多样,语言生动,立场鲜明。无论是五言古诗,抑或是七言绝律诗,写景时情景交融,抒情时委婉动人,叙事时语意畅达,无不显示出气韵生动、情理感人的境界,堪称高手之作,而无平庸之虞。宋湘一生的诗歌创作活动形成了一套独辟蹊径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风气。他提出 “我生作诗不用法”的主张,提倡 “我诗我自作” “赏其写我心”。在诗艺创作手法上,他反对因循守旧,模拟泥古,亦步亦趋,一成不变; 反对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诗意深度而又表面浅薄的浮华之作。因此,他的部分诗作既是诗又是史,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宋湘还采用 “以诗论文”的方式讲解为文为诗之道,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和现象,极其巧妙地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式,采用以此喻彼、以虚状实、以物言理等表现手法,以达到 “以诗论文”的目的。由此可见,宋湘在诗歌创作上造诣之深厚,诗艺之渊博,表现手法之熟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宋湘的 “我诗我自作”诗艺风格和理论,不仅受到与他同时代诗坛同仁的认可和赞赏,而且影响了近当代诗坛两百多年。他的《红杏山房时文》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宋湘的书品,作者认为,也许因他 “以诗名家”,掩盖了其在书坛的声名,对宋湘的书艺成就和价值,少有专题评论的推介。作者研究了流传下来的近百幅宋湘的书法作品,认为堪称艺苑精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字体端庄,不滞不浮,字距字径少有连笔之嫌; 他的运笔极具坚劲色彩,又不乏圆润丰腴之势,轻重有致,徐缓有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书师法魏晋遗风,又可体会他的手法有独树一帜的新意。唯其如此,宋湘的行书手法才呈现了心手呼应、淳朴自然、行云流水般的舒畅风韵。正如他在一幅自作联中提到 “精神到处文章老,崇古深时意气高”,或许这是他为文为书之道的心灵写照。作者发现,宋湘不仅用诗词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也用书法来表现他的人生价值观。赏析宋湘的楷、行、草三体书法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宋湘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和释放的产物,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景象。可以说,宋湘传世的书法作品,在为后人展示了他的书艺成就和价值的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他毕生追求艺术完美的执着精神。
对于宋湘的联品,作者认为,宋湘的前半生不是靠诗歌的成就成名,而是凭借联语对句的成就名播市井乡野。在他成为诗人之前,有关宋湘的趣闻逸事,早已在岭南客家地区的民间广为流传,而许多生动传奇的事迹,又与联语故事有关。可以说,每一副联语对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作者指出:喜爱学习和实践联语对句,是宋湘文学生涯的初始阶段。因此只有先探讨宋湘的联语对句的成就与价值,才能了解到他日后诗歌成就与价值的渊源。正因为如此,没有宋湘联语对句的成就和成熟的联语对句创作经验,就没有他中年以后诗歌的辉煌成就,也不可能有 “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的高度评价享誉国内诗坛。为此,作者从国内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刊书籍和互联网等媒介中,搜集到宋湘联语对句 190 余副,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甄别和校勘,形成《宋湘联语对句遗存》。作者认为,其联语对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励志劝世、亭台楼阁、学院书堂、婚宴喜寿、商铺店门、祖祠新居、寺院庙庵、生活知识及诙谐幽默等九大类。这些联对中,有的记述了当地的人文历史; 有的描绘了当地的湖光山色; 有的概括了当地的社会现象; 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 有的记述了当地古建筑遗址。联语对句中所涉及的内容,有的在当地史料中尚未记述,是对史料的补充,也是后人研究当地历史的宝贵资料。宋湘的某些题联,在当地曾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议,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最终得到确认,由此而提升了宋湘的知名度,从中也扩大了当地风景名胜的美誉度。本书作者认为,宋湘的一些联语对句所涉及的人与事、文化现象、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婚丧寿喜和社会生活等现象,对我们探讨研究客家地区乃至其他地区清中叶的历史和社会变迁,都有借鉴意义。
此外,作者在深入研究宋湘的基础上,发现宋湘在以下七个方面具有独树一帜的新鲜见解和观点:①在我国明清古汉语文风流行过程中,宋湘是第一个提出反对 “八股文风”的文人; ②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宋湘是诗坛上第一个主张 “作诗不用法”的诗人; ③在地理学和人文学方面,宋湘是第一个提出 “人民” “世界” “和平”等词素的诗人; ④在处理官民关系中,宋湘是一个敢于直言自责的官员; ⑤在吏治安民和关注民生民情方面,宋湘最先提出 “救民先救困”的口号; ⑥在注重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宋湘是一贯提倡植树造林并率先垂范的清官; ⑦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宋湘做了有益的尝试,写下了 180 多首 “摘咏”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 “咏史诗”,并表明了他的看法。
作者的以上观点,有些是细心研判的结果,有些是大胆的推理,有些则有待于进一步推敲,但这些新鲜观点足以引起国内外文史界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邓先生作为粤东客家人,在家乡从小就对宋湘的各种民间传说耳熟能详。他到云南曲靖工作后,对家乡名人宋湘在当地任职 200 多年后仍保留众多遗迹,尤其是在民间仍有良好的口碑和传说故事感动不已,因而对宋湘的研究情有独钟。作者在退休后,退而不休,长期以宋湘研究作为爱好,跑遍滇粤两省多家图书馆或博物馆,搜寻有关宋湘的各种资料,其撰写的研究论文陆续在各地报刊发表。自 2008年以来,他先后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办的《客家研究辑刊》上发表了宋湘研究系列学术论文 9 篇。此外,还有多篇论文刊发在云南各级报刊上。我们深深为他这种执着地研究学术的精神所感动。
本书是邓先生多年来关于宋湘研究成果的总结,是他用心血凝成的精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古稀之年,不顾自己病痛缠身,在时刻被病痛折磨的状况下,仍然坚持查阅有关宋湘的大量资料,有时还要夜以继日地撰写文稿,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直到自认为比较满意为止。这种认真负责做学问的研究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邓先生来函嘱序,笔者不揣鄙陋。是为序。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客家研究辑刊》杂志社主编
肖文评
2015年6月24日于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