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报》
汕头埠自清末光绪壬寅年(1902)诞生首份报纸———《江辑译局日报》,至宣统三年(1911)清廷灭亡,十年间先后出版了近二十种报纸。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这种纸质大众传媒,或是在当时便被人们不经意地随看随丢,或是毁于兵荒马乱的年月,更抑或因内容刺痛执政当局而导致报馆被封、报纸被销毁,以至今天我们除了在一些较大型的图书馆、档案馆的角落里偶然还能找到一两份残缺不全的老报纸,便再难觅其踪、难睹其貌。即便是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这十多种报纸名称,亦是从一些民国早期文献和保存下来的几种报纸实物及其上面的广告讯息搜集而来的,或许当年的报纸还远不止这十多种。
图30 《潮报》报头
《潮报》算是汕头埠清末有记载的十多种报纸之一,因至今未见一纸实物,只在《潮声》第十三期的“潮纪”中见过关于其即将开办的一句话式的报道,除约略知其创办于1906年底,创办人熊长卿,其他讯息便一概没有。
一次偶然的翻阅,让其庐山真貌露出一角。翻开一本馆藏的《岭东日报》合订本的隔页,赫然是将《潮报》割开后的“废物利用”(见图30)。《岭东日报》是8开报,装订成16开册。我们从这几页被割成16开后的《潮报》报头和文字、边框规格特点目测,该报至少应是一份4开4版(即二中张)或对开4版(即一大张)的报纸。此种规格跟当时的《岭东日报》《图画新报》《潮声》等现存清末报纸的规格大为不同。《岭东日报》和《图画新报》均是8开报,且都可装订成16开册。《潮声》是16开报,也可对折装订成32开册。而《潮报》则是跟现在的报纸一样的规格了,因而让人看上去更像一张报纸,而不像是一份杂志或一本书。
《潮报》总发行所设在汕头埠第一津街西向。第一津街在哪里?笔者为此曾请教了几位“老汕头”,他们亦都不清楚。最近,新加坡陈传忠兄送笔者一册他编著的《汕头旧影》,书中第28页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摄影版明信片,一张在正面画面下边注明“汕头永平马路”,另一张用文字注明是“第一津街”。编者的说明是:“本页两幅明信片,景物完全相同,惟上图注明‘永平马路’,下面此张由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者则写着‘第一津街’。到底哪一张才是正确的?”受到这两幅明信片及说明的启发,笔者找来20世纪20年代初和40年代的汕头地图做对比。果然,在40年代的汕头地图上称为永平马路的道路,在20年代初的地图上是同一条路,却称为第一津街。查《汕头市志》可知,永平马路修建于1923年,其时,位于路头的“永平酒楼”刚刚建成,这就说明,永平马路是由当年的第一津街扩建后,借“永平酒楼”的“永平”两字命名而来的。
该期《潮报》出版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1906年12月4日),列新闻纸第九号。由此可知《潮报》的创办时间应是在1906年11月间。不过,出版频率还不清楚。
笔者从《潮报》报头及第二版的“本报告白”知道,《潮报》社除了出版报纸外,还开办印务有限公司,承印各种书籍、文件,经营各种洋纸、色纸、印墨等新闻出版印刷用品。由此可知其是一家具有一定资本的新闻出版和经营的企业。
由于所看到的《潮报》是被裁剪成几页的16开隔页,每页都难以有完整的文章内容,只能瞎子摸大象般地根据每一页隔页上的文字内容、版号,作一大概的复原,且也只能略知第一至第四版的大概讯息:第一、四版主要刊登各类广告。该期《潮报》第一版除了刊登一篇《本报征论告白》外,还有《汕头邮政局辖境邮章》等广告。第四版则被潮汕铁路公司的广告占去大部分版面,其他还有《汕头晶华影相楼》《良医到汕》等广告。栏目设置可看到的只有“论说”“潮州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等区区几个,“论说”“潮州新闻”在第二版,“京省新闻”和“外国新闻”在第三版。
至于报纸内容的风格特点,就几件剪片是难以领略的。不过,我们从第一版的《本报征论告白》或可一窥端倪:
本报征论告白
启者本报之设原为开通起见近来文明进化道德日新士大夫怀抱热诚通晓时事者大不乏人本报有搜罗贡献之责所望海内外同魂志士凡关于政界商界学界以及一切有益人心世道等论不妨惠寄多多以便刊刻广行其有公德心之君子谅不以鄙言为河汉来稿刊否皆应珍袭照章不寄奉还不胜企祷敬问撰安
本报披露
所谓“征论告白”,即是该报为“论说”栏的征稿启事。“论说”虽然不是报纸的社论,但多少也可看出该报纸的价值取向和时政观点。“关于政界商界学界以及一切有益人心世道等论”就是该报为“征论”所设定内容的“告白”。
图31 被作为隔页的《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