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的“古典新义”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 佀同壮
- 2764字
- 2023-07-14 19:57:33
总序
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性的策动下,我国文艺理论、美学界出现了观念多元化和形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怎样建设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文艺美学新形态,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更成为文艺理论界两大关注焦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论题的实质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民族自身的文论传统资源作为内在的基础和文化命脉,面对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的现实语境,处理好文论建设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创造出既有现代思维高度、又具有民族性的新的文论形态。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有些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总体来看,更多的是宏观上、倡导式的,在理论方法上兜圈子,鲜有把那些意识和方法运用到文论、美学建设的实际中的扎实之作。
因应理论上的挑战和学术界的趋势,我们较早地进入了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在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蒋述卓、刘绍瑾、程国赋、魏中林等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一书。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古人的文艺思想在本质上都具有当代性。但是这种“当代性”内涵只有在不断的历史阐释活动中才能展现出来。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正是在现代学术规范、现代文艺思想的“当下视阈”中对古典文论文本的阐释过程。这一阐释过程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历史语境”和“当下语境”的“视界融合”。20世纪的学术史,不是对过去了的研究历史的简单追述,而是对学术转型时期学术思想、学术理路的反思,从那段学术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能预测未来的可能方向。
在这个既有的基础上,我们在2005年,由蒋述卓教授领衔,以其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的身份,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就是这个重大项目的结题成果。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这套丛书从古今对接、中西对话的宽广视野,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和当代意义,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参与现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以这一主题为中心,通过整体考察、专题研究、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把历史沉思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该丛书以如下四本论著来展开论述:
其一,《古今对话中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这是撰著者蒋述卓、刘绍瑾近年来对他们赖以起步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是我们主编的这套丛书所涉及课题的理论反思和方法建构,主要探讨了实现古今对话的基本途径,从学术史上回顾了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化历程,并从文化视野上观照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民族精神。我们主张以开阔的比较视野和对话意识,立足本土,探寻中国文艺美学的“源头活水”,超越中国当代文论的无根性危机。只有获得了深厚宽广的本民族母体支撑的思想文化建设,才能获得精力弥满、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该书为本丛书建立了基本的框架和理论视阈。
其二,《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该书是蒋述卓、刘绍瑾近年来自己撰著或组织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完成的一部富有特色的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著作,主要研究现代文艺批评、现代文艺美学建构中存活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概念、术语,分析它们的古典意义及其在现代的生成、延展甚至误读。古典美学范畴研究成果斐然,但走出围墙、打通现代的范畴研究,则是本书的一种新的尝试。从20世纪20年代提出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到50年代开始提倡的“古为今用”,再到90年代热炒的“现代转换”,这方面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不少,但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具体的实践。在现阶段,一些畅谈中国美学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的宏观论述固然有其价值,但从问题、范畴、概念入手,探讨其古今对接的可能性的具体个案研究,尤为需要。通过这一系列走出围墙、打通现代的范畴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那种一以贯之、生生不息而又不断创化的精神,于斯可见。
其三,《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该书由李凤亮教授在暨南大学任教期间主持撰写,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古今对接上的经验,为我们思考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学界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大陆文艺理论界的实践和经验作为总结对象,而忽略了海外。海外华人学者(含在海外求学且经常往返海外的台港学者)作为一种学术群落,其文化身份之于中国传统,具有“自我”与“他者”、“看”与“被看”兼而有之的色彩,具有与纯粹的大陆学者不同的文化立场、思维方式和阐释视野。他们往往“置身于”西方文化中心和最新文艺理论思潮的“现场”,吸收并参与这些理论思潮的起伏与讨论,但同时又始终不忘对中国传统的“根”的体认和再造。这样,他们就能把中国古典诗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放到中西比较的大视野下,以西方最新的理论为参照进行开掘与阐发。这样的结果,不仅有力地彰显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意义和价值,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
其四,《庄子的“古典新义”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该书由佀同壮在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展而成,是一个古典文艺美学现代生发的个案研究。该书系统研究了20世纪的庄子美学研究与阐释,着力探讨古典的庄子怎样通过现代阐释进而参与到中国美学的现代进程中来。通过对这一在古典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艺美学个案现代生发的考察,揭示出古典向现代转化及重新生成的价值意义与实际可能。“古典新义”一语采自闻一多《古典新义》一书,不仅意在提示闻先生及其前辈先贤对庄子美学现代阐发的开创之功,也隐然展示了该著作者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开拓的用意和雄心。
刘彦和曾言为文之用心:“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和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现代价值的发掘、现代文艺学建设中传统文论的参与,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其说它是目的,不如说是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具体的、鲜活的展开过程。实现中国文论的古今对接、揭示古典文艺美学的当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强调新世纪中国文艺美学建设返本开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我们的一种努力方向,但这一方向更应凸显其开放性、进行时和多元途径。考虑及此,我们这套丛书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许会成为学界同仁深入肌理、探骊得珠的引玉之砖了!
最后,本丛书的立项与写作,得到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及谭好哲教授的支持,在此特致谢忱!同时,本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暨南大学“211工程”第三期建设项目“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资助。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史小军教授、本丛书的责任编辑李艺女士,都对该丛书的出版付出了智慧与辛劳。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上述各位表达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蒋述卓 刘绍瑾
2012年2月10日于暨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