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黑点何时不再是“吸金黑洞”

据本埠媒体报道,2011年4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广州中心城区天河立交、流花车站、华侨新村等10处出现局部积水和涝情。有关部门对全市132个点进行布防,共出动抢险人员1 132人、各类抢险车辆163台、抽水泵476台。

每逢暴雨必有水浸街,这在广州已经算不得新鲜事了,所不同的只是每次暴雨中水浸黑点发生了怎样的“移形换位”而已。譬如这次暴雨中,广州暨南大学没有被淹,网友戏称“‘威尼斯分校’迁址了”,岗顶一带水浸街情况也有明显改善;而治水“名片”东濠涌、荔枝湾涌则面目全非,广州火车站广场也是汪洋一片,乘客忧心如果在客流高峰时段遇到这种大雨,后果不堪设想。

借由这些年水浸黑点在暴雨中一次次的“移形换位”,街坊们直观感受到了广州治水“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实窘况。最可怜那些一下大雨就心惊胆战的街坊,若赶上暴雨,有的半夜就要起来忙着堆沙袋,有的则赶紧把车开出地下车库,有的街坊更是要连续几天趟着内涝不退的脏水……真真狼狈不堪。还有那些一下暴雨就要出动的排水部门工作人员,以抽水强排的方式解决水浸街问题,每次花费不菲还很折腾,且必然是治标不治本。

这一切不免让人悲观沮丧:广州的水浸街整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水浸街会有彻底“治愈”的那一天吗?

不必历数广州为整治水浸街而投入的一笔笔巨额资金了,若分析其投入产出比,实在让人难有好言语。在水浸街整治资金的使用上,公众很难了解详情,只是粗略知道又有几千万元、上亿元的资金砸下去了,但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具体每个水浸黑点的整治方案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整治好,该怎样问责……在这些关键性的细节问题上,公众往往不甚了了。

之前曾有舆论提出,希望政府部门为水浸街治理立“军令状”,厘清职责,并承诺若治理失败将承担责任,可惜政府部门并没有接招,水浸黑点依然是“吸金黑洞”,钱砸进去了,水却排不出去。

广州的水浸街治理是时候来一次全盘的反思检讨了。水浸街整治思路亟须从当前对单个水浸黑点的孤立整治,转变为对全市排水系统的摸查改进,制订整体思路和长期规划,更重要的是,建立问责机制,否则,纳税人的巨额资金无止境地砸下去若只换来水浸黑点的“移形换位”,无法根治,这“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水浸街整治,又如何向市民交代!

(2011/04/16《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