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确定了某个假设的观点后,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否定自己观点的证据,这就是“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
你只相信你想相信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沃森向受试者展示一组由三个数字组成的数字组,并告诉他们这些数字遵循着某种规则,他们必须另组数字组,然后询问沃森新数字组是否符合规则,以此猜出这一规则。当他们确信自己猜出了规则时,就可以告诉沃森他们的猜想。比如,沃森展示的数字组是“1-3-5”,受试者随即询问:“3-57?”“对的。”沃森回应。“那么21-23-25呢?”“对的。”沃森话音刚落,受试者立刻说:“规则是连续的奇数!”但沃森告诉他们不对。

于是,受试者重新尝试:“4-6-8?”“对的。”“55-57-59?”“对的。”

“好,那规则一定是以2递增的数列。”但等来的仍是沃森“不对”的回应。

你看,受试者毫不费力地构建起关于规则的假设,然后只列举支持自己观点的数字组去“证实”,而不会去寻找否定假设的证据去“证伪”。比如,当他们假设数字组是连续的奇数时,只会提出“3-5-7”和“21-23-25”等支持假设的数字组;而不会提出“2-3-8”(对)和“2-4-3”(不对)等否定假设的数字组,从而向事实靠拢——任何递增的数列。沃森把这种现象称为“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讨厌某个国家,那么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这个国家的各种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如你所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招人喜欢。在校园里,你喜欢某个老师,就会举出多个理由,比如作业批改认真、课堂教学优秀,以及自己越来越好的成绩来不断强化你的判断。

证实,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证伪,则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能是错的——换个角度去思考,去质疑,会让结论更可靠。因此,当你面对一些难题、难事时,除了验证“确实如此”,还要追问一句:“反之如何?”

世界的真相

随着科技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利用“证实性偏见”,运用大数据算法推测你的喜好,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荐什么;你讨厌什么,就避免给你看什么。那你看见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