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 许晖
- 1343字
- 2023-04-20 18:36:06
东道主
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东道主”是指迎接、招待客人的主人,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俗语来源于春秋时期一场未遂的战争。
《左传·僖公三十年》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
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献计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不过烛之武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理由拒绝了。郑文公羞愧地向他道歉,说很后悔没有早早地重用您,不过如果郑国亡了,对您也没有什么好处。
深夜,烛之武缚了一根绳子,从城墙上坠了下去,到了秦军的大营。
见到秦穆公后,烛之武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篇大道理: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眼看着郑国马上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那您大老远地跑这一趟也值得。可是郑国灭亡对秦国非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有大大的坏处。正如您所知道的,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晋国在北,您灭掉郑国之后,把郑国变成秦国的边邑,那么就要越过晋国来管理这个边邑,不仅成本高,而且不易管理。这样一来就等于加强了晋国的力量,晋国的力量加强了,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您不把郑国灭掉,“舍郑以为东道主”——让郑国成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的使臣来来往往,郑国这个东道主还能提供食宿,何乐而不为?
紧接着,烛之武又指责晋国国君的人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说:“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当时许诺把焦、瑕两地割让给您,可是他早上刚刚渡过黄河,立刻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既要吞并东边,又要扩张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侵略秦国,它还到哪里去扩张土地呢?所以,灭掉郑国损害秦国的利益却有利于晋国,请您仔细掂量一下。”
《新刻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卷四插图『烛之武说秦师』,明代余邵鱼撰,闽书林杨美生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刊本,德国国家图书馆藏。
这篇大道理讲得秦穆公心服口服,于是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大将帮助郑国防守,然后退兵。晋国孤掌难鸣,也只好退兵。
烛之武所说的“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是赦免之意,意思是不要攻打郑国,使郑国成为秦国东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来历,后来不管待客之主在哪个方位,都一概称作“东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