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度的自尊心

社会广泛关注青少年自尊心问题的三个原因中,有一个是心理健康问题,即抑郁症的年轻化。在心理学研究中,自尊心不足与抑郁症有很大关系。

抑郁症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其导火索常常是职场上的心理问题,因为精神类疾病而申请工伤的人呈直线上升趋势。

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原因。曾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罗宾·威廉姆斯被长期的抑郁症所折磨而自杀,作为铁杆粉丝的我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小时候,男孩更容易存在心理问题。但是青春期之后,女孩会比男孩容易患上抑郁症。成年之后,女性的患病率还是比男性高。而且有研究表明,青春期以后有过抑郁症发病的经历,成年后复发的风险更高。从这项结果上说,青春期前后的小学和中学时期,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磨炼坚强的内心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美国也是一样,也存在抑郁症年轻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期间,在美国兴起了一股“自尊主义运动”,人们号召学校和家庭提高孩子的自尊心。最典型的做法是在没有竞争并无须在意失败的环境中,让孩子们体会“只要去做就能做到”的成就感。让孩子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你们都是特别的存在”的认可,经常听到提高自我肯定感的话语和鼓励,对孩子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家庭中,“通过表扬促进孩子成长”的技巧流行一时,相关书籍成为畅销书,很多父母非常关注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心情舒畅,怎样让他们喜欢上自己。

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自尊心过强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一呼声为过热的“自尊主义运动”敲响了警钟。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自尊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他在对比了自己与他人的研究结果后,在论文中表示:“‘较强的自尊心会令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减少、成绩提高’这个被广泛接受的假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学业和体育活动中的成绩或许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能说自尊心强,孩子的表现就好。目前也并没有证据表明较强的自尊与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的减少有直接关联。

为了孩子能健康和幸福地成长,自尊心是很重要的。不过美国心理学界目前的主张是,自尊心的提高并不是万灵药。

重要的是培养均衡、稳定、不过强或过弱的自尊心。

要点

自尊心不足有可能导致抑郁,但自尊心过强也不是理想状态。培养适度的自尊心是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