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
- 刘清泉 崔应麟 梅建强主编
- 2457字
- 2022-11-15 20:49:03
第二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什么是创伤
创伤(trauma)为机械因素加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器官破坏。创伤可以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程度进行分类。洪涝灾害期间常见的创伤有以下几种。
一、闭合性创伤
皮肤保持完整,有时虽有伤痕,但不伴皮肤破裂及外出血,可有皮肤青紫(皮下出血,又称瘀斑或皮下瘀血)。若损伤部位较深,则伤后数日方见青紫。
1.挫伤
挫伤是指由钝器或钝性暴力(如撞击等)所造成的皮肤或皮下诸组织的创伤。常有皮下脂肪、小血管的破裂,有时还可导致深部脏器的破裂。
2.扭伤
扭伤是关节部位在一个方向受到暴力所造成韧带、肌肉、肌腱的创伤。一般情况下,扭伤并不造成关节的脱位,但可引起关节附近骨骼的骨片撕脱。
3.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是指直接或间接外来暴力,造成骨骼的连续性中断,但皮肤无破裂。在骨折发生的同时,伴有附近肌肉、血管及神经的损伤。
4.挤压伤
挤压伤是指由重物较长时间挤压所造成的严重创伤。如房屋倒塌、坑道泥土陷埋、车辆相撞等原因。
二、开放性创伤
开放性创伤伴有皮肤黏膜破裂及外出血。细菌易从创口侵入,引起感染。故开放性创伤必须及时清创。
1.擦伤
擦伤是指皮肤同粗糙致伤物摩擦而造成的表浅创伤。受伤部位仅有少量出血及渗出,因而伤情都较轻。
2.刺伤
刺伤是指由细长、尖锐的致伤物所造成。伤口虽不大,但深部组织、器官可遭受破坏而不易被察觉,而被忽视。刺伤易引起深部感染。
3.切割伤
切割伤是指由锋利的致伤物(如刀刃、玻璃)造成。伤口边缘较整齐。切割伤深度随外力大小而异。
第二节 创伤急救
一、第一目击者创伤救治原则
创伤致死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几分钟内,占死亡的50%以上。在洪涝灾害中,死亡原因多因脑干挫伤、高位脊髓伤,心脏、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损伤,以及溺水、窒息引起。在重大洪涝灾害面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信息传递及处理时效、转运时间、交通情况、救援空间等限制,使得专业医师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因此,“第一目击者”往往将承担基本急救任务。
二、现场环境评估
当第一目击者首次接触伤员时,不论面对单个伤员还是多名伤员,或现场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急救人员、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在很多重大事故的现场,往往因为实施救援时忽略了对现场环境安全的评估,致使事件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扩大,伤亡人数不断增多,甚至造成救援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因此,第一目击者在进入事故现场前,一定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评估,如洪灾现场是否存在触电风险,是否存在塌方风险,有无明火,有无燃油燃气的泄露,是否存在急流暗流,能否准确评估水位等,应充分了解事件性质,寻求人力、物力的帮助,以及确定是否可以获得专业的救助或医疗支持,以期在进入现场前有充足的医疗准备,以及完备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检伤分类及处置
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地将全部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行进一步治疗。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
1.意识状态的评估,迅速判断伤员是否清醒,是否有所反应。对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的伤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要领见“溺水急救”部分)。
2.循环状态的评估,主要包括:脉搏、末梢循环,以判断伤员出血情况,同时也应迅速观察患者全身有无可见的活动性出血,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这是在创伤早期挽回伤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3.气道的评估。溺水、火灾、泥石流等,通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气道梗阻,特别是火场逃生的伤员,气道梗阻往往在数分钟至几小时内迅速发生。救治者要有意识地及时清洁患者口腔及气道。
4.呼吸的评估,包括呼吸频率、节律等,对于已经停止自主呼吸,并且不能检查到脉搏波动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四、洪灾常见创伤基本处置
1.止血
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点)使血流中断,并将出血肢体抬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用止血带止血时,应先用柔软布片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不要在上臂中1/3处和腋窝下使用,以免损伤神经。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等作为止血带使用。
2.消毒
常规消毒的第一步,需要清理伤口和止血,防止造成伤口感染化脓。如果伤口存在流血情况,应及时用纱布压迫止血。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用手接触伤员伤口。
对于已经化脓或伴有大量分泌物的伤口,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稀释脓液,然后用棉签或棉球蘸掉脓液和腐肉,保持伤口干净平整,再进行消毒。
伤口清理干净后,棉球蘸取碘伏、过氧化氢等,给创面消毒处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选用消毒酒精对创面进行消毒,但酒精的刺激性较强,应根据伤员的情况酌情选择。在不具备药物的情况下,应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防止感染。
3.包扎
包扎在外伤中应用非常广泛,有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感染、扶托伤肢,以及固定敷料、夹板等作用。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急救包、三角巾、绷带、四头带等。在紧急情况下,亦可就地取材。
包扎的注意事项:①开放性伤口在包扎前应做好消毒。②充分暴露。③快速检查,明确伤处及出血点。④动作要轻,以免造成二次伤害。⑤包扎牢固,松紧适度,打结时要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4.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于制动、止痛,减轻伤员痛苦,防止伤情加重,防止休克,保护伤口,防止感染,便于运送。适用于骨折伤员。
5.搬运
伤员转运环节是救援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容易发生二次伤害的环节。
搬运注意事项:①昏迷伤员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用别针穿过舌尖、拉出固定于领扣附近,防止窒息。②颈椎伤应有人协助牵引、固定头部。③脊椎、脊髓伤要避免伤员身体弯曲、扭转,要平抬平放,宜用平板担架和仰卧姿势。④搬运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伤情变化,如发现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血压下降、脉搏减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应暂停转运,必要时应就地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