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香门第出生

袁殊的父亲袁晓岚是清末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4]蕲州镇的一名增贡生,幼年时,便有文名。稍长,去武昌入两湖书院及文普通学堂肄业,与黄克强、宋教仁、田桐、黄侃等人先后同学,为文字道义之交。[5]

袁晓岚兄弟五人,祖业析产分家后,袁晓岚名下仅有两三亩花红园(类似于沙果之类的果园)。袁晓岚一度做过教谕[6]。袁殊母亲贾仁慧[7]出身官办盐商家庭。[8]袁晓岚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他是武昌日知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成功后,袁返鄂任战时司令部秘书。1913年湖口、南京的革命活动,以及1916年讨袁运动和1917年护法运动,他都参与过。在新思潮的影响下,1919年,袁晓岚踏上了留法勤工俭学的路途。可是,船过新加坡,同友人上岸游玩,袁不幸将手脚都跌伤,一度留在新加坡医伤,后来回上海广慈医院继续治疗。未能前往法国留学,这是袁晓岚常常引以为憾的一件事。1920年,袁在广东任非常国会文牍主任。1921—1926年,袁晓岚积极“参加劳动运动,扩大国民革命的政权,反对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9]

袁晓岚在外奔走革命,无法眷顾家中的妻儿。贾仁慧在家带着袁学易(袁殊)和袁学礼(比学易小4岁)艰难度日。贾氏身材娇小,又裹着小脚,不事农活,只能靠娘家周济和典当些许物品来维持生计。5岁时,袁殊便开始其3年的私塾生活。他自小聪慧、记性很好,尤其擅长记忆古典诗文,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基。[10]1919年,贾仁慧的父母过世后,母子三人的周济便无,生活日窘。后来,贾氏接到袁晓岚从上海寄来的家信,便带着袁学易和袁学礼兄弟二人投奔袁晓岚。[11]

对于袁晓岚,作为儿子的袁殊曾回忆:“他是国民党右派(同盟会会员),在北伐后做了几任县长[12],因身残志懦,以一个反动的、没落的小官僚而终其生。他不照顾、也无能力照顾家庭,母亲带着我和一个小我4岁于17岁病死的弟弟,受过贾仁慧的三姐(董纯才[13]之母)的帮助,度过我饥饿的童年,直到16岁时,我就走入社会独立生活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