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
- (英)朱莉·史密斯
- 4738字
- 2022-09-30 11:18:18
第二章
当心情绪陷阱
• 快速缓解的问题
情绪低落会促使我们做一些让心情更糟糕的事情。当我们感到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时,自然想回到轻松的状态。我们的大脑已经从过去的体验中了解到,怎样做能快速缓解。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冲动,要尽一切努力让负面情绪尽快消失。我们要么让自己变得麻木,要么转移注意力,想回避负面情绪。有些人会酗酒、暴饮暴食,另一些人则会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刷社交媒体。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是因为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可是一旦关上电视,退出社交媒体,整个人清醒过来,那种糟糕的感觉又会卷土重来。而且,我们每经历一次这样的循环,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
图3:快速缓解的恶性循环
——改编自伊莎贝尔·克拉克(Isabel Clark)的作品(2017)
要想找到管理低落情绪的方法,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应对这些情绪的方式,深层次地理解人类对于情绪缓解的需要,同时也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清楚哪些应对方法从长远看会让情况更糟。能获得最好的长期效果的方法往往不会立刻见效。
试试看:根据下列提示问题来反思自己情绪低落时的应对策略。
• 情绪低落时,你会作何反应?
• 这些反应是否能快速缓解痛苦和不适?
• 从长远来看,它们会有什么影响?
• 它们消耗了你什么?(不是指金钱的消耗,而是指时间、精力、健康的消耗以及是否阻碍你进步。)
• 让你感觉更糟的思维模式
在前一章我们讨论过,想法和感受是双向作用的。我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也会影响之后的思维模式。第30页列举了一些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经常会出现的思维偏差类型(见表1)。你也许会觉得它们听起来很耳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偏差,这很正常,而且,当情绪和情感状态出现波动时,更容易产生思维偏差。理解什么是思维偏差,并留意它们在何时出现,这是减少思维偏差影响的重要一步。
读心式思维(Mind reading)
知道周围人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中,相互依赖,所以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但情绪低落时,我们更倾向于认定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朋友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我就知道她讨厌我。”可如果换个心情好的日子,你可能会更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你甚至会直接问她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眼神看你。
你也许注意到,当你情绪低落时,你更需要他人的肯定与安慰。如果没有得到额外的肯定与安慰,你就会自动假定别人对你有负面的看法。但这其实是思维偏差,对自己最苛刻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过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
当我们和低落的情绪抗争时,只要有一件事出问题,就能毁掉我们的一整天。比如,早上你把牛奶打翻了,这件事将一直阴魂不散。你担心会因为这件事迟到,又紧张又懊恼。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就代表了“今天会是怎样的一天”,这就是过度概化。你会觉得没有什么事称心如意,而且一直如此。你恳求老天爷放过你,因为你认定他今天就是在和你作对。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预想有更多的倒霉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并很快陷入绝望的境地。当我们因分手而痛苦时,尤其容易出现过度概化思维。我们的想法会给出暗示——我们没有能力维持亲密关系,跟谁在一起都不会幸福。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低落的情绪。
自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 thinking)
当我们生活不顺、状态不佳时,我们会缩小自己关注的范围,很难考虑别人的意见、观点与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偏差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问题。比方说,你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做任何事都必须准时”,然后你会用这个规矩来要求别人,要是有人没做到,你就感到很受伤、很生气。这可能会让你对别人的容忍度降低,心情也更糟糕,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紧张。这就相当于要去控制不可控的事情,最后必然会导致你的情绪进一步低落。
情绪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想法并不是事实,感受也不是事实。情绪只是信息,可当这些信息足够强劲、足够有力、足够明显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们是对事实的真实反映。“我感觉到了,所以那一定是事实。”情绪化推理是一种思维偏差,也就是把自身的感受作为判断的依据,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考完试,你走出考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情绪非常低落,完全失去信心。情绪化推理告诉你,你一定考砸了。但实际上,你可能考得还不错,可你的大脑从你的感受中获得的信息是,你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这种低落的情绪是压力和压力所带来的疲惫造成的,而这种感受又会影响你对当前情况的解读。
选择性注意(The mental filter)
人类的大脑有个特点:一旦你选择了相信什么,大脑就会扫描周围环境,寻找能够证明这个信念的线索。如果有什么信息与我们的信念相悖,那就对我们构成了心理上的威胁。事情会突然变得不可预测,让人感觉不安全。因此,大脑会选择忽视这样的信息,并保留与之前的体验相符的信息,即使这种信息会带来痛苦。所以当你遇到困难、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败涂地时,大脑就会像滤网一样,把其他暗示信息全过滤掉,只保留那些暗示你未能达到预期的信息。
比如,你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有很多人给你点赞,也有很多正面评价。可你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对这些信息你只是一扫而过,转而去重点关注有没有负面的评论。一旦发现有负面评论,你就会花好长时间反复琢磨,觉得很受打击,并产生自我怀疑。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当你感到脆弱时,你会格外注意有没有威胁的迹象。如果你想走出黑暗,一定要注意避免选择性注意的思维方式。
必须和应该(Musts and shoulds)
小心那些“必须和应该”!当然,这不是指我们应当承担的那些责任和义务,我指的是让我们陷入不快乐的恶性循环的过度期望:我必须做得更好,我应该那样去想。
“必须和应该”这种思维和完美主义密切相关。比如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绝对不能失败,那么当你犯错或遭遇挫折时,情绪一定会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你可以为了成功而奋斗,但同时也要接受失败。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期望时,我们就会被困住。这意味着,只要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们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所以,一定要当心“必须和应该”思维,当你与情绪对抗时,你就不可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做事,这对你也没有任何帮助。
非此即彼思维(All-or-nothing thinking)
也叫非黑即白思维,它也是思维偏差的一种,如果听之任之,只会让情绪更糟。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绝对和极端的方式进行思考——“我要么成功,要么就是彻底失败;如果我不漂亮,那肯定就是丑;早知道我会犯错,当初我就不该去做”。在这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里,没有中间地带,但中间地带往往更接近事实。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一切都变得困难,因为它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强烈的情绪反应的影响。比方说,只是一次考试不及格,你就认定了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会更极端,也更难摆脱。
人在情绪低落时更容易以两极化的方式思考。重要的是,我们得明白这并不是大脑出了故障。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非此即彼思维会让我们觉得世界是确定的、可预测的。但这样我们就无法更理性地去思考问题,权衡事情的所有方面,从而无法做出更明智审慎的判断。
表1:思维偏差的种类及实例
• 如何应对思维偏差
现在你知道了,一些常见的思维偏差会让人的情绪更糟,那接下来怎么办呢?我们虽然无法阻止这些想法,但可以看清楚它们的本质,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的每一个想法,其实是众多想法的一种呈现,你就能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其他的想法,这样你最初的想法对你的情绪状态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要想按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应对思维偏差,首先我们得注意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要后退一步,看清楚它是一种偏差,否则我们就会误以为它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从而助长低落的情绪,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思维偏差看起来很简单,也很明显,但要觉察到它并不容易。当你处于那一刻的时候,你体验到的可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想法,同时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身体感觉、印象、记忆和冲动。我们已经习惯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要想停下来检查某个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需要大量的练习。
下面所列出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发现思维偏差以及它给你带来的影响。
• 如何开始
• 人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很难冷静地思考,所以最好等那一刻的情绪过去之后,再对思维偏差进行反思,这样更容易些。你可以先通过回顾建立感知,然后再慢慢培养实时感知的能力。
• 开始记日记,选择特定的时刻(积极的和消极的)去关注。把你当时的想法、你感知到的情绪和伴随而来的身体感觉区分开来。写下你的想法后,可以对照着思维偏差列表,看看当时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偏差。
• 如果你现在就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身体感觉和感受记录下来,那就赶快拿出纸笔,付诸行动吧。但在用文字记录时,要尽量让自己与当时的想法和感受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我有这样的想法……”或“我注意到有这些感受”,这样的文字能帮助你从当时的想法和感受中抽离,只把它们看作瞬间的、强烈的体验,而不是绝对的事实。
• 如果你有特别信任的朋友,也可以把你容易产生的思维偏差讲给他们听,他们能帮助你及时发现你的思维偏差,并提醒你注意。但这对你们之间的关系有非常高的要求,对方不仅要尊重你、包容你,还要支持你为了改变和成长所做出的选择。能做到与思维偏差对决并不容易,所以你需要仔细规划,确保你的方法有效。
• 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想法,正念练习会很有帮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想法上,每天都这样练习。这种正念练习能锻炼出一种能力,让你从自己的想法中后退一步,不带评判地去觉察它们。
• 几点提示
在觉察自己的想法时,我们要努力把这种想法看作对世界的一种解读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到其他可能的解读方式。发现并认识到普遍存在的思维偏差,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练习。有时你可能根本都没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偏差,有时你不仅能识破它,还能换一种更好的思路。
在寻找其他的解读方式时,总有人想找到最正确的那一种,其实重点不是哪种正确,而是在你把某种想法当作事实接受之前,你要先停一下,认真思考其他观点。一般来说,这有助于你找到一个更平等、更公正、更具有同理心的视角,汇集所有有用的信息进行判断。情绪往往会催生出更极端、更偏激的观点,但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充满灰色地带。在你花时间去思考事情的不同方面时,即便一时没有明确的结论也没关系。关键是你要让自己保持中立,培养接受未知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想法所影响,才能有意识地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举例来说,吃早饭时我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我立刻开始陷入自责——为什么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不顺?其实这就是过度概化加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的结合。如果我能注意到自己的思维偏差并给它归类,我就有可能降低之后的情绪反应的强度。把牛奶弄洒当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我们的想法带来的影响会有很大区别——或者是灰心丧气几分钟,或者是一整天都情绪低落。和本书所介绍的其他方法一样,这种方法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离不开大量的练习,而且即使练习了,我们也做不到所向披靡。但它确实会有所帮助——至少能阻止小情绪变成大爆发。
本章小结
• 思维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其负面影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
• 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并坚定地相信它,尽管有很多其他证据表明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 无论情绪低落是由什么引起的,都会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威胁与消极因素上(Gilbert,1997)。
• 如果我们持续关注这些因素,并把它们当作事实,那么这种负面偏见就会作用到我们身上,加剧情绪低落。
• 对抗这种恶性循环的策略就是要弄明白,感受并不能作为证据,它不能证明你的想法就是事实。
• 另一个策略是保持好奇、探究的态度。
• 通过了解常见的思维偏差类型,和这些想法保持距离,注意它们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时刻记住它们只是偏见,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