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毕如双手捧着书,背靠沙发看书,这个姿势久了,她的手有点酸,于是她坐直了,腿和地面呈90度角,她把书摊在大腿上,双手的拇指押住书两边。

毕如看完《氓》,未见妹妹回来,右手压在书沟中间,右手食指和中指缓缓往前翻。看到连在一起的两页对折,便用手指勾开,只见“殷其靁”用红笔圈住。摊开的左右两页白边,密密麻麻的正楷字,既不是毕玉的字迹,也不是刘义君的字迹,毕如十分肯定,是她外婆的字迹。毕如习惯先看题解,再看诗文。每段诗文之间,都印有字的注释,她一般不看,因为她看不懂,也不想伤脑筋。

殷其靁

【题解】

这是一位妇女思夫的诗。毛序:“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崔述批评序说的错误道:“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的确,这位妇女只是希望丈夫回来,“归哉归哉”的叠词形式便充分反映了这种迫切的心情。但是,她同时又赞美丈夫是个振奋有为的人,全诗格调比较明快,与诗经中其他思妇诗那种感伤惆怅的心境不同,这反映了诗人个性的差异。

复叠是诗经艺术特色之一,有叠字、叠词、叠句、叠章四种形式。此诗“归哉归哉”为叠词,诗人感情激动,不禁重复诉说,表达望归之切,衬以语气词“哉”,更有馀音袅袅之妙。关雎的“悠哉悠哉”,作用与此同。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为何这时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毕如发现第一段诗文旁的译文,用红笔写的字巧小秀丽,明显是毕玉的字迹。毕如翻到下一页,发现每段诗文都有译文。整本《诗经注析》,只有这首《召南•殷其靁》,毕玉在每段诗文旁用红笔写满译文。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为何这时离家出走?实在不敢在家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为何这时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

毕如往前翻一页,回到《殷其靁》的首页。摊开的书本,左页是《羔羊》的三段诗文,右页是《殷其靁》的题解和第一段诗文。两页的留白处被毕如外婆用圆珠笔写满,蓝色的手写字与黑色的印刷体,泾渭分明。毕如从左页由上往下看。

《羔羊》是《毛诗•召南》中的第十八首诗,《殷其靁》是紧随其后的第十九首诗。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西周初年的“士大夫”,即基层公务员。不同的是,《羔羊》是正面描写,《殷其雷》是从女子的角度进行侧面描写。

千字文:“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墨子因白丝染色不能复初而悲伤,《诗经》赞颂羔羊毛色纯白不杂。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依效圣人。

“墨悲丝染”出自《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侧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翟)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染缸里被染上颜色,发此感叹,说明环境对人影响很大,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避免有污染的环境。

孟母深知环境可以塑造人,故三迁以择良善的环境,为孟子以后大成奠定了基础。善境、善友益人,故当近之;恶境、损友害人,故当远之。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在遵循礼仪等级的基础上谈交友,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社会背景不同,但朋友之间要平等相待,且看重交往对象的品德,这些基本原则是古今相通的。

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要懂得《诗》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不能死抠字眼,只从字词表面的意思来理解,而误解全句的意思,也不能因为个别词句而曲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读者要通过阅读作品,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来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意逆志”说要求读者对艺术作品不能只作一般概念性的理解,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意旨相契合。孟子虽然是在说《诗》,却说出了与艺术欣赏同样的道理。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里优秀的人,就会和乡里其他优秀的人来往;一个国家优秀的人,就会和国内其他优秀的人来往;天下优秀的人,就会和天下其他优秀的人来往。如果和天下优秀的人来往还觉得不够,就会追溯到古时的人。但是如果只是诵读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著作,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这样可以吗?所以还应该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与古人交往。”

知人论世本来是论述交友之道的,却完全适用于文学批评。孟子认为,阅读古人的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只有深入地了解其人,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他的作品,而要了解其人,必须“论其世”,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政治经济状况等对他的影响,只有知其人又论其世,才能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

孟子论诗的两条原则“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受到重视。此外,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虽然是讲道德修养的,但后人将其用于文论中,演变出了文气论等重要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颜渊•二十四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透过文章学问,来结合某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互相尊重,彼此交换读书的心得。借由相互观摩学习,以增进各人自己的仁德修养。曾子提出以文会友,也就是结识有益的朋友。然后以友辅仁,透过益友的互动使自己的仁德获得精进。

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结交的是哪一类型的朋友,看他平日读些什么书,再看他休闲时从事什么活动。应该八九不离十,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了。

“诗赞羔羊”出自《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通过咏羔羊毛色的洁白如一,来赞颂君子的“节俭正直,德如羔羊”。说明人要保持纯净无染的本性,不要受污浊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毛序》:“《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高山要抬头瞻仰,对贤人的品德要看齐,站到一个行列中去。

“克念作圣”出自《尚书•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仰慕圣人,效法贤哲,转益多师,念善修身,就会成为智慧明哲之人。

周公将北部边境群众迁往地处中原的洛阳,封殷商贵族微子于“商丘”(商人居住的丘),微子一脉得以延续。孔子是微子后人,子姓孔氏,其六世祖孔父嘉即出自商丘,后才迁至山东曲阜,孔子崇拜周公、感念周公就好理解了。周公广施仁政,留殷商血脉,也为华夏留得一位“大成至圣先师”。

天降大任于周公、召公。周公东出,负责“攘外”;召公身处中央,负责“安内”。召公既要兼顾统筹,又要亲力亲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婚姻制度、诉讼制度、官吏制度和基层管理制度。《毛诗•召南》中有很多诗反映了这些内容,如《鹊巢》《行露》《小星》《羔羊》《殷其靁》。《周南》《召南》都是《诗经》教化作用的文学化展现。

《殷其靁》通篇描写的是女子的内心活动,因阵阵雷鸣而产生的联想。“遑”“息”“处”三字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男子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全诗三章,层层递进,感情渐深。每章六句诗,每两句诗表达一种心情,每章都是三种心情纠缠在一起,不仅不矛盾,且完美融合、高度统一。

此诗每章虽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子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

本诗在押韵上呈现“松紧松”或“缓急缓”的节奏变化,极度贴合诗中女子的心态转变,使全诗“文义”与“音乐”高度契合、完美合一。

《殷其靁》中的女子,虽然心上人远行从政,让她一人孤单留在京城,要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但女子却无怨无悔。一方面女子希望与心上人两厢厮守;一方面又盼望心上人能实现个人价值,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这是个人感情与国家精神的完美契合、高度统一。

古谓“贞洁”是女子品德的主要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女人起到一大半的作用,女子有良好的德行,则能善教子女。子女教育得好,长大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周朝有“三太”,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父)的夫人,有贞顺之德,生有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都是大贤。太任是王季(季历)的夫人,其性“端一诚庄”,是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姒是周文王的夫人,生养了周武王、周公两位大贤。正因为有品德端庄的“三太”,才养育出周初的几大圣贤,成就了周朝八百年政权。现在男子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效法太姜、太妊、太姒,做一位贤善的女性,其中就有“女慕贞洁”之意。

“男效才良”谓男子要以圣贤君子作处世为人的标准。“才”指有能者。“良”指有德者。“才良”即德才兼备者。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著名的《才德论》,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处世要以德为本,以才为用。人有效法的人,则能砥砺身心、提升境界,最终为家国社会做出一番贡献。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是男女为人处世应达到的标准。男女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能,在家庭中各守其位、各行其道,相互配合理解,在社会中有目标,有追求,有责任担当,则能促进家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及繁荣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