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安徽宣城北,诗作通过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并通过对青山的晤对,让人感其内在修为与精神品范。

有人称诗作前两句是说“你们皆是众鸟,李白独为云”,非也。众皆逐豪华而去,高洁孤僻如彼孤云者,亦游于其所谓自在,而李白并不羡也。何者?一“飞尽”一“去闲”,皆无流连意,亦无行止度。且李白素不羡慕隐于世之隐者。这是前一联大体内容。

鸟聚鸟散,为食而谋,来去无形,没有定型。而其群聚喧闹,纷繁搅扰,自然寻不得片刻的清静。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而然,没有什么惊怪。唯孤云一片,虽然闲雅,却非“我”志之所在。故而其闲然飘走,并不吝惜。诗人是仙道中人,炼丹返真,以气化道,得道升天或化纷解难,无为治世(依顺自然之道治理人世),仍然求得奉献社会之机会。自然不屑于那些庸众和潜隐者。

李白说“我慕山来山慕我”,或者说“我期待山来山期待我”,唯此而已。确实,诗人与敬亭山缘分颇深。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南下宣城,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说:“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其《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曰:“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又,其《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诗曰:“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

李白之于敬亭山,不仅游于、醉于斯,还在敬亭山下盖起房子,接来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其《游敬亭寄崔侍御》诗云:“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时来一顾我,笑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如今,诗人来看山,一切都暂时清空,眼前只有山。所谓两不厌,彼此相处相对,精神交流往来,保持健朗的心态,耐心等待对方的变化。想来,太白诗人一定是遇到心结了,坐对、面山而自悟。人生的高潮之后必然是低潮,要静止如山,所行有止;奇幻的激情过后,肯定是怅然若失,还要等待时机,做到心中有数。

有人说此诗作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捉月前一年,应该有这种可能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