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 吴礼明
- 1279字
- 2022-08-11 11:25:07
张旭《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的《山行留客》,可谓景短而意长,诗短而情长。诗作虽为唐声,给人的却是典型的宋格。
首先是首两句即议论。为达此目的,诗人简化了描写的充分性,而将大好春光笼统于“山光物态”之中。山景物象,在春日春光里本来可以尽情描述,但诗人笼括于一“弄”字之中,可谓惜墨如金。确实,这一字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生机活泼、温柔欢悦的一面。这是春天最让人着迷的地方。由于诗人的写作侧重点不在山光物态的描述上,故而点到即可。我们看,采用简括描写,再挑选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形成议论生发点和聚焦点,然后便是诗人的规劝“莫为轻阴便拟归”。有点儿不同凡响。世俗的眼里,天色一旦有些微之变(轻阴,即“微阴的天色”),人们便“未雨绸缪”,以为大雨将至而急匆匆地回撤。这种惯性,多半是怕雨淋湿衣服吧,但也因此少了许多山中游玩的风雅与情趣。
不过,在诗人看来,与其说是衣服怕被雨淋了,是心理预防作祟,不如说是经验的严重缺乏。所以诗人又再为申述,故而又有三四句的“再劝”。诗作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是真晴响晴,一旦你走入深山,在那里,白云缭绕,它们也会沾湿你的衣裳的。其实,沾湿点衣物又有什么可怕?即使真来点春雨又有什么呢?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山光物态弄春晖”之妙啊!春光明暗强弱变化不定,山景物象阴阳变幻万千。以一颗从容的心走进大自然,才能领略春光真正的趣旨。
这里的关键,是要解会大好春光里的无限风情:晴自然好,阴也很佳啊!这是艺术家的眼界。比如,在大画家吴冠中先生《画里阴晴》里:“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然而,再稍作思考,诗人好发一通议论,难道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吗?好像又不是。一般人谁会强为人师、好为说道?看看诗题,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发此议论,强为异声,都不过是热情的“留客”使然。太好客了,所以就变着法子挽留人家,总是那么有理由,总是那么侃侃而谈,甚至有时候变得慷慨激昂了。
而这,又是表示做人“情深义长”的惯有心理路数。
【作者简介】
张旭(约68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传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世呼“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存世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