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 吴礼明
- 1163字
- 2022-08-11 11:25:03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一诗,言短小而境界大,这是王勃很多诗作的共同特点,显现一个少年的社会格局和时代气象。像他的《别薛华》“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麻平晚行》“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都是如此。无论怎么说,少年王勃都是那个时代的旷世之才。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因为写斗鸡檄文而获罪,遭到最高统治者斥逐。来到蜀山蜀水,心中郁愤仍然难以排解,却因为离家万里而陡然增加了无限的思念。
这首诗,只有“万里念将归”一句是表达心声(但空间的远阔,恰恰也将思念写得特别撼动心灵),其余都通过写景来呈现。因为诗人在“山中”,故而距江边尚有路程,可能听不到江流滚滚、江涛拍岸的訇响,却能够有效地为诗人别开境界。在诗人看来,长江有如巨大的同情者,此时也为他的思念所感,甚至水流也因悲而不流,是巨人的悲伤和哽咽。整个大地仿佛陷于奇异的安静,显现其无法形容的悲壮与苦痛。
其实,悲抑的长江并非真的静寂无声,倒是因第三、第四句的缘故。我们看,傍晚时分,秋风浩浩,层山连绵,黄叶纷飞,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落叶无边的降落声里:巨大的风声和落叶声,盖过了滔滔江流声和冲沟捶峡所发出的撞击声。这大自然,这漫漫无边的荒野,这无穷无尽的莽荒的山峦,仿佛顷刻之间,都化为诗人的心声,感天动地,作无上的控诉。一个人的心灵力量究竟有多大,才能写得出如此震撼天地、气吞山河的气魄诗篇呢?
这秋风这黄叶,以及沉沉的黄昏,共同编织了一个萧瑟、遥落和飘零的意境。一方面强化了首句“长江悲已滞”的意象,另一方面又以景寓情,来衬映无限的羁旅乡愁。此外,尤其是三、四句的以景结情,以物象的无边和宏大,造成摧压之势,使得诗人的主体灵魂不得不受蜷曲,从而增加了压抑的苦痛和卑渺之感。由此,势必形成反弹,产生无穷的悲愁、空疏与孤独感。尤其是其中的空疏与孤独感,必然促使对家、对父母的情感和精神上的依恋。这是自发而原始的动力,常常在人遭受到坎坷和种种不幸乃至不测时,其朝向家和父母的归依感就愈发强烈。当诗人“万里念将归”时,秋风与黄叶无形中又强化了这种致命的心情,可想而知,处于山中的诗人强烈的归思,必然一发而不可收。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著名诗人。文中子王通之孙。6岁善文辞,才思敏捷,14岁举幽索科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李贤召署府修撰。因写斗鸡檄文触怒高宗,被斥逐出府。客剑南(治所在今成都)。久之,补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又因犯罪而革职,乃父王福畤因此左迁交趾(今越南国河内市)令。勃前往,渡海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7岁。擅长五律和五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而居首。有文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