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 吴礼明
- 1288字
- 2022-08-11 11:25:02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人王绩的《野望》诗,将一个复杂的心绪和最终的选择袒露给读者,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率性和真诚。有人说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归隐的兴趣,我看未必。
首联点明时与事。时间是薄暮,傍晚也;而具体事件,是所谓野望及所伴随的“徙倚(徘徊、彷徨意)”“欲何依”等心理活动,似乎有点孤独、彷徨与苦闷。这是野望的缘由,由此催动下文。
颔联写树写山,照应诗题“野望”。举目所望,最为显眼的是树叶已变黄,成片成片地显现了时令秋色。而层层远山,都笼罩在夕阳金黄的余晖里。这是难得的秋晚落晖图。诗人目力所及,皆是一片安详宁静的所在。这是表面。但在内里,秋色之于勃郁的春色,落晖之于冉冉升起的朝阳,还是差之甚远。故而在貌似安详宁静之景里,实则表达别一份意味,诚如《唐诗矩》所谓:“三、四喻时值衰晚,此天地闭、贤人隐之象也。”
颈联写傍晚时分乡人的活动。黄昏到了,牧人们驱赶着尚不熟路况的小牛犊子往回走;猎人们也打马归来,而马背上悬挂的是新打下的猎物。这些都不属“野望”,乃系诗人与牧人、猎人视线放收或擦肩相遇的一个结果。寥寥几笔,勾勒了诗人家乡一带暮色里的人事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山野田园风味。《唐律消夏录》谓“下边秋色、落晖、牧人、猎马,俱是薄暮望之景”,误。此联所写,倒有些《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味道。
从诗作首联可知,诗人的野望绝非茫然而望,也不是纯粹的赏景愉心,而是因于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远望既含有排解意,又何尝不也是期待着一个希冀与奇迹的出现呢?《君子于役》里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不仅不会引起上古诗人的日暮归家的温馨感,相反,会因为心里渴念远人而引发更深重的惆怅。而于本诗,亦当作同解。故而在本诗作的最后,诗人王绩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眼前的这些牧猎者,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与“我”有相遇时的“灵犀一点通”。于是诗人唱起了《采薇》之歌,想到了很远很远。
这里所谓“采薇”者,并非引伯夷、叔齐不做周臣而于首阳山采薇以食之典,而是引《诗经·召南·草虫》,所谓“徙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云云。假如不表示王绩对妻子或情人的思念,而“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亦有何不可?从《唐才子传》所叙人物传记看,无论是隋末还是唐初,诗人其实都很“不遇于时”,故而寄托于酒,以嗜酒知名,甚至“嗜酒妨政”。然而,千古以还,君臣遇合而如鱼水之欢,又何其少哉!
再申而言之,高士、贵族们的所想所念,究竟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大异其趣。而王绩终究不是陶渊明,他很难与后者一般坚定地走进底层一线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隋大业末举孝廉高第,为秘书省正字。辞疾,复授六合(今南京市北)丞。以嗜酒妨政,时天下亦乱,遂托病风,轻舟夜遁。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虽刺史谒见,皆不答。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