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 (意)蒙台梭利
- 6312字
- 2022-07-26 10:37:06
第3章 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式教育
儿童必须自己塑造自己,这是最基本的观念。因为儿童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要求,这从他们的各种自我表达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根据传统教育的理论,人们认为,成人可以随意塑造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因为儿童是一无所知的,需要成人来填充并改造他们。也可以说,成人就是儿童的创造者。
成人对儿童总是有要求的——要优秀,要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然而,成人往往没有给予儿童真正有益的帮助,并且拒绝为儿童提供促进其心智发展的锻炼机会。
成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将儿童当作玩具,和儿童随意地开玩笑,将儿童的无知当作笑料,由此来显示成人自己的能力和强大。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为儿童带来了不幸,也让成人自己陷入了悲哀的境地。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教育观念的指导,成人遵循了一种“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教育模式,既简单又粗暴。成人想当然地认为,教育就是发号施令,教育孩子就是命令孩子老老实实地“按照大人说的”做事。
举几个例子:如果给孩子讲英雄故事,在故事的末尾,成人总会激情澎湃地为孩子确定一个人生目标——“你也要成为一名英雄啊”;如果给孩子讲道德模范的故事,成人往往会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期盼——“你要是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质,我就放心了”;如果讲到某个成功人士的故事,成人又会“命令”孩子——“你要像主人公一样,坚强地打拼,永不退缩”……
一旦儿童违抗了命令,或者对成人的要求表现出不满或烦躁,成人又会摆出一副训诫的面孔,说道:“父母供你吃、供你穿,还请老师教你学习知识,几乎帮你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让你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依成人看来,这样不停地命令儿童,就是在“教”儿童如何做事。为了让儿童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会不停地指出并纠正儿童的错误。这一切都是出于成人的控制心理,他们认为儿童必须彻彻底底地服从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成人有时甚至会采取暴力的手段。当成人做这一切时,都会打着“为了儿童好”的旗号,认为自己是在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优秀儿童”。
成人会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强加在儿童的身上,并且认为这样做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好处。如果他们告诫了儿童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后,就会要求儿童牢记并遵守。
比如,父母认为,孩子的当务之急就是好好学习,因而命令孩子从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看那些父母自己都不愿意看的书。至于孩子的内心是度日如年还是甘之如饴,父母并不关心。如果孩子整天趴在书桌前学习,导致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父母还会因此生气,认为孩子的动作不优雅,甚至会训斥孩子说:“不要弯腰驼背!这样看起来缩头缩脑的,真丢人。”
奉行传统教育理念的老师也认为,自己是培养和塑造儿童的“园丁”,无论是智力发育还是文化水平,这些有关儿童未来的能力发展如何,都是由自己一手掌握的。正因为如此,老师就会将自己认为的所谓正确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他们授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中规中矩地坐在课桌前,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如果学生不能遵守纪律,老师就会采用各种惩罚手段。
只有当学生将课上传授的知识都记住并理解正确了,老师的工作才没有白费。如果有督学到学校里来例行检查,学生若能对他的问题对答如流,督学就会很满意。他可能会对学生的老师说:“你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值得表扬。”这时,老师的工作受到了肯定,甚至会因此得到嘉奖。
可见,传统学校的教育观念就是:优秀的学生是老师创造出来的,学生取得了成绩归功于老师的付出。
若能将儿童“驯服”,成人会感到满足和骄傲,因为这样满足了他们的控制欲,意味着儿童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诸如儿童的性格、行为或是道德发展等。
可是儿童却不会对成人的做法照单全收,偶尔会奋起反抗。在成人眼里,儿童的反抗被视为“任性”“淘气”“不听话”等。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反抗证明了教育的无效,也就是说,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成人会认为,儿童“任性”“淘气”“不听话”的表现是一种缺陷,会尝试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方式,来设法纠正儿童的这些“错误行为”。
善于表达的儿童则会向成人大声宣告:“我淘气是因为我受到了伤害!你干涉了我的自由,让我很难过。我是在保护自己!”听听这些儿童的真心话,他们多么希望成人能够尊重他们的需求啊。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父母和教师的帮助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应该由成人创造,也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塑造儿童。儿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创造自己,成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
儿童从一出生就应该接受教育,这种观念是人们普遍持有并激烈讨论过的。不过,这种观念的理论性太强,实际执行时会有些牵强,至少不如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容易操作。比如,有一些专为1岁以下的幼儿开办的特殊“学校”,由医生为幼儿教授手和脚的运动课程,以便幼儿长大后能更好地使用手和脚。然而在这些运动课程上,医生只是简单地将成人的活动方式套用在了婴儿的身上。
在我看来,这样做没有遵循婴儿身体的发育规律,设立这种“学校”和课程是错误的。如果不尊重婴儿身体的发育规律,就会给婴儿造成伤害。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保护婴儿而谨慎过头,完全拒绝婴儿做任何运动。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在对婴儿进行教育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婴儿的身体发育规律,进而遵循这种规律去引导婴儿的活动。
将成人的活动方式套用在儿童身上,就会将儿童塑造成“成人”的缩小版,也就是“小大人”。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儿童依照自己的秉性和需求去活动、去成长。
儿童的运动应该根据他们的自我意愿来安排,只有这样,他们的肌肉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人能做的,就是等待儿童利用自己的内在法则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发育过程。之所以要用观察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当儿童还处于婴儿时期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以至于我们无法用语言直接跟他们沟通并从中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成人眼里,婴儿是个“小麻烦”,无法自己照顾自己,并且哭起来就吵得别人不得安宁,需要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成人也是这样做的。在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年,成人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婴儿的身体,但是却完全忽略了婴儿的心理。
任何阻碍儿童成长的时期,都会对其日后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育学家认为,婴儿以及几岁大的儿童就像“软蜡”(ceramolle),言下之意,儿童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塑造,可以任意被拿捏。
“软蜡”这一想法本身是没有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是谁塑造了儿童。很多人都认为,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塑造儿童。事实上,儿童必须自己塑造自己,这是最基本的观念。因为儿童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要求,这从他们的各种自我表达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在儿童眼中,成人是无所不能的。然而,成人却可能不加思考地去干预儿童的行动,破坏儿童自己刚刚塑造起来的“软蜡”的轮廓。如果成人并没有留意,儿童就会重新塑造自己。可实际的情况是,成人往往会一再地破坏儿童的塑造工作。冲突就这样产生了,并且会一直持续到儿童完全投降,放弃依靠自己来塑造自己。从这以后,儿童就会懒得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可见,婴幼儿是儿童成长的敏感时期,这一时期的正确教育比之后的教育更为重要。作为成人来说,要避免在这一时期阻碍儿童的个人发展以及自我塑造。成人不能盲目地干预儿童的成长,而是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天神创造世界,魔鬼毁灭世界,我们要做帮助儿童成长的“天神”,不要做“魔鬼”。
身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是通过正确的途径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特点,并从中认识到怎样做可以帮助儿童成长,避免自己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不论我们是面对婴儿还是年纪稍大一点儿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觉察他们的变化并尊重他们的人格。
如果因为不喜欢吵闹而拒绝儿童与我们在一个空间相处,或者因此呵斥儿童,并要求他们保持安静,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或者有时候,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吃饭,而让儿童单独待在另一个房间,哪怕他哭闹也置之不理,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
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儿童,而是应该把儿童当成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无论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我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时,我们也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儿童。
其实,成人的很多行为都可能给儿童造成伤害,但成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反而陷入自己的惯性思维之中,认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生活中,成人经常忽视儿童的自我需求,并因此给儿童带来伤害。但是即使如此,成人也从来没有跟儿童表达过自己的歉意。
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成人常常会辅以鲜艳的颜色、夸张的动作或者是提高音调。但这常常是多此一举,因为儿童的观察力是非常敏锐的,很多成人没有观察到或者以为儿童也观察不到的东西,其实儿童往往都能观察到。儿童甚至可以通过观察,将事物或者动作形成影像,储存在记忆中,并且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一个1个月大的婴儿,他出生后至今只见过两个男人:他的爸爸和他的叔叔,而且爸爸和叔叔都是单独出现在婴儿面前,从来没有同时出现过。
爸爸和叔叔长得非常像,这一天,他们一起站在婴儿面前。婴儿一会儿看看爸爸,一会儿看看叔叔,脸上的表情既惊奇又疑惑。
爸爸和叔叔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安静地站在那里,让婴儿仔细地看个够。来回观察了一段时间,婴儿的表情终于放松下来,他明白了,面前站着的是两个不同的人,只是长得像而已。
如果此时爸爸或叔叔立刻离开,或者他们开始对婴儿说话或逗笑,就会分散婴儿的注意力,使得婴儿无法对他们俩的不同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事实上爸爸和叔叔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又站了一会儿,才一前一后慢慢地走出了房间,这样一来,婴儿更加确信,这是两个不同的人。
婴儿爸爸和叔叔的做法就很好,他们给了婴儿观察的机会,有助于婴儿形成自己内在的能力,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还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时遇到了一位母亲和她几个月大的婴儿。
当时,这位母亲抱着婴儿经过了一幅水果画,婴儿被画上的水果吸引住了,他一边看着画,一边假装吃水果。这个婴儿很显然还没到能吃水果的年龄,他可能是在此之前看过别人是怎么吃水果的,于是现在模仿起别人吃水果的动作。看到婴儿“吃”得那么开心,母亲就抱着他站在画面前,直到婴儿停止“吃”水果才离开。
儿童进行内在的动作练习的表现之一,就是模仿他人的行为。这位母亲没有阻止婴儿的行为,而是允许他完成这项活动,也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还有一个儿童,当他看到芭蕾舞者雕像时,会立刻模仿舞者跳起舞来,这是因为他回想起看过的舞蹈场景,知道这个雕像的姿势是在跳舞。
儿童会特别关注房间的布局和摆放的物品,假如房间里多了新的物品,或者有人将房间里的某件东西拿走了,儿童很容易就会发现。
一位母亲和女儿在室外时,女儿发现墙边有一块石头,立刻被吸引住了。此后每次出门,女儿都要停下来看看这块石头。
显而易见,儿童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视觉敏锐,对花朵或动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有观察到的东西,他们能分门别类地、有序地存放在自己的头脑里,这都体现了儿童的内在需要。
为了满足自己的观察欲望,儿童会自己找些事情做。例如,当一个成人和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说话时,婴儿的眼睛会盯着成人的嘴巴,观察成人的嘴形变化。即使成人并没有真的发出声音,而是嘴唇做出一些微小的变化假装说话,婴儿也会一直专注地看着成人的嘴巴。婴儿之所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成人的嘴巴上,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内在需求,想要发展语言能力,表现出来就是他们对语言变得非常敏感。观察成人说话时的唇形,可以促进婴儿的语言模仿能力,这与婴儿对语言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符合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年龄更大一点儿的儿童的情况。
在我的观察实验中,有几位日本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发现他们对儿童的了解程度,可以说和我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日本父亲带着儿子在外面散步,儿子看上去有两岁了。只见他们一开始是慢慢地走,突然,儿子一屁股坐在路边,怎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了。这位父亲看到儿子这样,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拿出家长的威严命令儿子站起来,而是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直到儿子自己主动站了起来,父亲才和儿子一起接着往前走。面对儿子的行为,这位父亲做到了真正的尊重,他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还有一次,我看到了另一对日本父子。当时,那位日本父亲正叉开两腿站立着,儿子则在父亲的两腿间钻来钻去。虽然父亲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滑稽,但是他的脸上却显得十分庄重,似乎认为自己在和儿子一起完成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我敬佩这两位日本父亲,因为他们都十分智慧,对儿童采取了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像他们一样,而是会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儿童塑造成老老实实的“小大人”。
在米兰的街头,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蒙台梭利学校的学员。当时,这位学员正牵着她的孩子过马路。教堂的钟声响了起来,孩子听到钟声就停下了脚步,想听完钟声再走。但是母亲却忽视了孩子的想法,不顾孩子听到钟声后的喜悦感受和当下的要求,她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不应该停下来,催促他快点儿走。可见,说服成人在儿童面前保持被动的顺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太容易。
每个成人都应该抑制住自己想成为儿童的生命塑造者的冲动和虚荣,想办法了解儿童真正的需要,让儿童遵从内心需求自由地成长。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从事内在的自我教育是绝对必要的。
对儿童来说,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是自由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多数成年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归根究底,这两样东西只对儿童的身体有益。什么对儿童的心灵有益呢?
要知道,即使儿童每天都能沐浴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但如果他们的心灵是一片黑暗,这也是不行的。儿童心灵的成长十分重要,但是这一过程却缓慢而脆弱。成年人往往因为无知而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摧毁了儿童的内在建构工作。
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儿童的需要,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
假如要拟定育儿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必须让儿童参与成年人的实际生活。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满足自己内在发展的需求。如果拒绝让儿童参与成年人的生活,他们就失去了可以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进行模仿,这就像失聪的人学不会说话一样。
其实,是否让儿童待在成年人的身边,和金钱无关,完全取决于成年人的情绪。一个不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不会问为什么的儿童,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些成年人不愿意让儿童待在自己身边,觉得与儿童相处,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这些成年人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不接受成年人应该花费时间陪伴儿童的理念。他们野蛮地认为,儿童需要的是睡眠,让儿童多睡觉,既有益于儿童的成长,也能减少自己的麻烦。
可是,为什么要强迫儿童睡觉呢?儿童想睡觉的时候,自然会去睡。而且儿童也没有那么长时间的睡眠需求。应该让他们多参与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啊!
在北欧地区,让孩子早早地上床睡觉的做法十分普遍。有一次,一个孩子告诉我,他常常听人谈起星星很漂亮,很想去看看星星到底是什么样子。原来,这个孩子长这么大一直没有看到过星星,因为他每天一到晚上就被父母要求早早地睡觉了。
这个被要求早睡的孩子,在进行自己内在的建构工作时一定会感到非常累,因为他不得不和成人抗争,但是又由于他太弱小了,最后不得不服从成人的命令。
作为成年人或者说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是绝不成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不容易,但也不是很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毫无益处的偏见。如果想教育好孩子,我们必须去除这些错误观念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