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一流人才

1.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性学习,鼓励探索性学习,加强实践性锻炼,注重个性化培养。抓好优秀生源选拔工作,把有学习兴趣、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选进学校。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加大力度建设教学团队。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2.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抓住导师队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关键要素,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导师作用,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注重开放式培养,推行导师组制、双导师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到2015年,力争研究生生源中有90%以上接受过系统而优秀的本科教育。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依托重点学科、国家级平台基地、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

3.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增加双语(全英语)教学的专业数量和课程门数,加强教师外语教学能力培训,扩大外籍教师比例,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完善公派出国留学和学生互换机制,加大力度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交流,到2015年有20%的学生在学期间具有境外学习交流的经历。发展留学生教育,改善留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培养留学生的能力,吸引更多留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开展科学研究。

4.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改进学生综合评价办法。落实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党政领导干部听课、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创新能力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协同攻关,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加强应用研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取得一批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开展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发和建设一批数据库、案例库,不断促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加强平台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与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大中型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构建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到2015年,在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化学、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与生态修复、通信工程等领域新增3—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牵头建设好国家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在新药创制、光电技术、纳米制备技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动力电源、食品营养工程、科学仪器研发等领域新增10—1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法学、公共管理、历史、海洋人文、数理统计等领域新增2—3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文科重点实验室。集中力量,加强海洋科学考察船、850兆核磁共振谱仪等大科学工程平台和重大装备建设。

3.增强平台基地活力。理顺学校、学院与平台基地的关系,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增强平台基地汇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任务、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完善平台基地的运行机制,增强平台基地运作资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加强对平台基地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4.积极营造创新环境。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创新导向,鼓励教师潜心研究、鼓励团队联合攻关。完善科研分类评价办法,加强科研组织管理,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加强重大项目监督,保证按时高质量结项;加强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组织申报,提高科研成果的显示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

(三)深化拓展战略合作,着力服务发展大局

1.提升战略合作实效。完善对接机制,落实好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与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平台基地建设、资金资源投入、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的支持。各学院、研究院至少选择两个以上的地市级以上政府、省级以上部门或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持续深入的实质性合作。

2.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瞄准国家和海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并实施“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和“服务地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平台、项目和成果对接,有效服务海西产业技术升级和调整振兴。加强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提高知识产权收益。

3.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加强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海洋权益维护、能源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着力服务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的转型时期亟待解答的突出问题,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紧密围绕福建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做好决策咨询服务。

4.开展高层次继续教育。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培养培训相衔接的继续教育体系,打造继续教育品牌。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积极承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大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强化学科主流特色,着力提升学科水平

1.完善学科整体布局。瞄准学科主流方向和国际学术前沿,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发展新兴学科。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学科和学科发展的重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积极支持各一级学科参加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逐步建立学科国际同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完善“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按照“长期规划、分段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提高建设成效。

2.强化学科主流特色。加强化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建设,争取若干学科方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物理、数学、环境科学、历史、教育、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评估中取得新进展。在中文、外文、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材料、通信、电子、化工、机械、仪器、计算机等有实力、有特色、有前景的学科中选择若干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选择若干对学科整体布局和提升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的薄弱学科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尽快跨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

3.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努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学科建设。推动医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医学、药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筑人才高地

1.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围绕重点发展的学科和学科发展的重点,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完善人才布局。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学习研修、开展合作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创新人才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打造若干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优秀团队。加强非全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聘用方式,鼓励吸纳优秀博士后,适当延长优秀教师退休年限,聘请海内外名师短期来校工作,聘请实务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支持,设立讲席教授岗位,借助各方力量,延揽杰出人才。

2.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按照“勤学习、讲政治、懂管理、善沟通”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职员制度改革,完善职员职级制度,建立健全以实绩为主要内容、以民主考评为主要形式的职员考核制度。加强职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和鼓励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开展学习研究。到2015年,力争全校各单位副职以上党政管理干部均具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培训和交流的经历。

3.建设专业化的技术支撑队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和校级实验中心主任。理顺技术支撑队伍管理体制,完善岗位责任制,鼓励各类科研实验室自聘工程实验技术人员。根据重点平台、大型设备建设和管理的特殊要求,逐步增设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特聘教授级岗位。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培训,分期分批选派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培训或考察,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不断提高技术支撑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4.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努力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大三支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211工程”和“985工程”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引进高端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队伍水平提升方面。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各自才能与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做好各类人才的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实效

1.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参与“全球工程学生交换项目”、欧盟“伊拉斯谟”等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以学院(研究院)为主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国际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和基地,联合推进高水平研究,广泛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与50所左右世界排名前200名的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每个学院(研究院)争取与3—5所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相关院系、科研机构或若干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

2.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和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经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计划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力争“十二五”期间年均有200名以上的外籍专家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境外优秀教材,构建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3.服务国家软实力战略。加快孔子学院总部南方基地建设,为全球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按照“设立一所、办好一所”的要求,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派出优秀的教师和志愿者,探索符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以孔子学院为桥梁和基地,积极拓展与孔子学院所在外方高校的交流合作,将我校的优势学科推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七)加强与台港澳交流合作,着力开展先行先试

1.深化与台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台港澳交流基础好、在台港澳校友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积极主动与台港澳高校开展互派教师、互换学生、共建平台、合作研究、联办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地聘请台港澳专家学者来校任教,选派专家学者赴台港澳开展驻点研究。加大对台港澳招生工作力度,吸引更多台港澳优质生源来校接受学历教育。广泛与台港澳大学联合开展大学生联谊、交流活动。积极发起或参与组织两岸高校联盟,引导、帮助台湾高校与内地高校在厦门、金门、平潭等地开展合作办学。

2.加强与台港澳的科技经济文化互动。抓住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新形势、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互动和对接的新机遇,为两岸开展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和载体。积极与两岸的高校和企业联合设立伙伴实验室,促进两岸在光电、信息、机械、通信、能源、石化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的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信息的对接,促进两岸的文化互动。积极参与组织海峡论坛,坚持举办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支持各学科开展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3.服务中央和省市涉台决策。加强台湾研究院和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建设,重点开展台湾政治、台湾经济、台湾社会发展研究。拓展涉台研究领域,加强台湾文化、教育、军事、科技、宗教、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完善涉台研究与涉台工作联系机制,积极开展台湾岛内社情民意的追踪调研工作,及时提交涉台研究第一手资料和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在中央和省市领导涉台决策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八)科学运作资金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拓宽渠道争取办学资源。在服务发展中运作资金、资源,不断优化办学经费构成。增强与政府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积极争取各种财政补助和各类政策性资源。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各类科研课题,大幅提升科研经费在学校总经费中的比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使资产经营收入成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加强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办好“教育发展基金会”,完善基金管理办法,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到2015年,确保当年办学总经费达45亿元,力争突破50亿元。

2.调整优化校区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校区战略调整,完善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校本部以发展文理学科为主,加快完成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等的改扩建工程。漳州校区用于建设部分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嘉庚学院的发展、提升。翔安校区以发展应用学科为主,重点构筑一批应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翔安校区建设,力争到2012年9月,第一批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顺利入驻;2013年9月,第二批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和孔子学院总部南方基地顺利入驻;2015年,基本完成翔安校区一期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新增教学科研用房60万平方米以上。

3.加大绿色大学建设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制定“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支持和修购专项资金补助,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充分运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节能减排实效。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高性能校园网,建设系统集成、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升级高性能计算平台。深化研究型图书馆建设,拓展、优化学习共享空间。完善各学科文献保障结构,统筹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视听资料、缩微文献和档案文献的收藏。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强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厦门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扩大学术影响力。

(九)倾情倾力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1.多途径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效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困难,全面实现教职工“住有所居”的目标。积极争取厦门市优惠政策,继续落实保障房房源;在翔安校区等地集中建设教职工住房。积极争取厦门市支持,加快校内危旧房拆迁改造,逐步把校内的教职工生活用房置换到校外,不断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

2.稳步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机制,想方设法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支持,增收节支、挤出财力,保障教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努力使我校教职工工资水平不低于同期厦门市属单位同职务人员的水平。

3.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做好学生的学术发展支持和学业辅导工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努力使学生有业就、就好业。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使每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资助。

4.真诚关爱关怀师生员工。加强人文关怀,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帮助、促进师生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师生员工医疗、保险、体检制度,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支持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更好地解决教职工就医和子女就学问题。做好离退休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相关待遇。

(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完善治理结构

1.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厦门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研究院)的权责利关系,充分调动学院(研究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强化学校内部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监督。

2.完善治理结构。坚持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会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提高运行效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校区管理,不断完善多校区管理办法,提高各校区运行效率。完善校内财务和审计制度,注重各类投入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推进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加强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促进校办产业健康发展。

(十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供坚强保障

1.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能力培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谋划发展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拼搏、高效务实的坚强领导集体。

2.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创先争优内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强化主流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发展动力。形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

3.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践行宗旨,带头求真务实,带头增进团结,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廉洁自律,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形成人人负责任、人人干实事的良好氛围。

4.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以和谐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学校发展和师生员工发展相统一。坚持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勇于创新、充满活力,诚信友爱、人际和谐,文明高尚、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形成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心齐、气顺、劲足”的和谐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创建和谐、安宁、稳定的校园环境。

5.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支持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离退休同志的专业特长,支持他们为学校发展多作贡献。扎实做好校友工作和各界人士的联络沟通工作,团结和凝聚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