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校党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导向,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主流特色,更加注重开放办学,更加注重社会贡献”的发展原则,实施“质量优先、人才强校、‘顶天立地’、学科带动、共建合作和国际化”六大战略,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又好又快地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成为最具社会竞争力、最受社会欢迎的优秀群体之一,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到2015年,在校学生总规模为40000—42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人以内,学术型硕士生8500—900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8500—9000人,博士生3000—4000人。在校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2000人。目前在校学生总规模40130人,其中研究生为19169人(博士生2772人,学术型硕士生853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7867人),本科生为20961人,学历留学生687人。

在下一个五年里,争取有1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个重点建设的学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都应该成为培育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摇篮和主阵地)。

2.建成一批高水平学科。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得到巩固,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学科“主流特色”进一步凸显,一批学科在若干方向和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其中人文社会学科进入前6位,理科进入前10位,工科进入前20位,医科进入前30位,1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术影响力进入ESI世界前1%)。目前学校共涉及一级学科40个左右,拥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排名前5名的学科数第一轮评估为6个,第二轮评估为3个。

3.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十二五”期间,年均新聘全职教师200人以上,到2015年,教师队伍规模为5000—5500人,其中全职教师为3000—3500人。目前,全职专任教师为239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具有海外知名大学留学、研修背景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两院院士和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达200名左右。技术支撑队伍规模力争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5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目前教师之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数约82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为25.1%。此外还有专业技术派遣人员117人。全校职员编制原则上控制在全职教职工总数的16%左右。目前在教职工总数中,专任教师占59%,党政管理人员占17%,专业技术人员占24%。

4.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跟踪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承担一批国家和海西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到2015年,新增3—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1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承担10项以上“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5项以上我校为牵头单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前5名。

SCI、EI、ISTP、SSCI、CSSCI收录论文数年均增长20%以上,在各学科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显著增长(2008年SCIE为710篇,2009年SCIE为852篇,按此增长比例,2015年应达到2500多篇,相当于2008年台湾大学水平,北京大学2008年为2226篇)。2015年当年科研经费力争达到12亿—15亿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学校力争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不低于科研总经费的40%。2010年科研经费约4.8亿元,平均每年需增加20%以上。

5.提供一流社会服务。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成为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智囊团和思想库,对国家和海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战略合作更加深入有效,每个学院、研究院都有若干个紧密型合作伙伴。力争培育出一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收益占学校办学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到2021年(建校百年之际),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标志是拥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够自主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批学术竞争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所有的实验室都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与条件;产出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