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1):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 任保平等
- 2562字
- 2022-07-27 17:34:59
4.3 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
接下来我们首先根据综合赋权法的测算结果分析全国、东中西和南北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探讨全国整体及五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
4.3.1 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结果
图4-1反映了2004—2018年全国总体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及其演变态势。图4-2反映了2004—2018年全国总体和南北两大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及其演变态势。根据图4-1,总体来看,样本期内高质量指数呈波动中缓慢上升的态势,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0.057,最高值出现在2016年,达0.064,2010年均值最低,为0.045,而且高质量指数在2004—2010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2010—2018年逐渐上升。从2018年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排名来看,高质量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厦门、三亚、广州、南京、海口、上海、嘉兴、东莞,均为东部城市,前10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0.124。
图4-1 2004—2018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图4-2 2004—2018年全国及南北方高质量发展指数
其中,深圳排名第一,可能的解释是深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多政策支撑,创新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可圈可点的是,作为新起之秀的三亚和海口,其生态成果排名连续4年位于全国前5的行列,所以它们可以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超越大部分城市。而排名后10位城市依次为思茅、抚顺、四平、海拉尔、河池、昭通、双鸭山、茂名、伊春、商洛,中西部城市占据了八席,其高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0.029。不难发现,2018年前10位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大约是排名后10位城市的4倍,说明东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东、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差距仍有待弥合。我们应该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比较不同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状况,本章根据国家统计局三大地带划分标准,将样本城市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南北两大区域展开分析。由图4-1和图4-2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非均衡特征,图4-1呈现出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征;图4-2呈现出南方>全国>北方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高质量指数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原因可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劳动和资源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弱,而创新和科技等要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这种差距的存在又使得东部地区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此外,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一直存在的,而南北差距虽发展较慢,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2010年之前南方仅沿海城市比较富裕,相比之下其内陆城市还比较贫穷,所以南北差距从2010年之后开始逐渐显现,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南北城市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南方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如上海、杭州、深圳等)作为增长极,以自身为中心,对周围城市的发展有一个正向的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反观北方的中心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等),即使本身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其虹吸作用占据上风,聚集了周围大量的资源,并未给周围城市带来正向辐射作用,城市群并未成为一个经济有机体,城市之间没有相互促进作用,这是导致南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东中西和南北五大区域,只有北方和西部地区2018年的高质量指数低于2004年,可能的原因是北方和西部地区的大多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困难,难以找到新增长点。
4.3.2 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
本章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做出了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的二维图(见图4-3至图4-8),并将其演变特征总结如下:
图4-3 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图4-4 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图4-5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图4-6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图4-7 北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图4-8 南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演进
第一,在样本期内,全国及五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曲线的中心均逐渐右移,表明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全国、西部地区、北方和南方的高质量发展分布经历了先右移再左移的演变过程,且左移的幅度小于右移的幅度,故总体来看仍有右移的态势。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分布曲线中心先左移再右移,且右移的幅度大于左移的幅度,因此总体呈现出右移的趋势。
第二,从分布曲线的主峰峰值来看,全国、东部地区和北方分布曲线的主峰峰值先上升再下降,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和南方分布曲线的主峰峰值则逐年下降;南方分布曲线峰值与之相反,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城市经济高质量指数波动频繁。从分布曲线的主峰宽度来看,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方分布曲线的主峰宽度逐渐变宽,表明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在逐渐变大;东部地区和南方分布曲线的主峰宽度呈缩小的趋势,这意味着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有下降的态势。
第三,全国、东部地区、北方和南方的高质量发展分布曲线始终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且分布的延展性均呈拓宽趋势,表明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增大,延展性差距逐年扩大。而中西部地区分布的右拖尾现象不显著,且中部地区延展性呈收敛的趋势,西部地区延展性呈拓宽的态势。
第四,除了北方和中部地区的个别年份存在双峰现象(中部地区的2018年和北方的2018年),全国及五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的单极化现象始终存在,而且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北方和南方的主峰峰值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表明其极化现象逐年得到缓解;西部地区的主峰峰值反而逐年上升,说明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其极化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4.3.3 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结构分解
图4-9显示了2004—2018年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结构分解结果。
图4-9 2004—2018年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结构分解
从静态角度看,生态成果差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结构性来源,其差异贡献率的均值为49.26%;基本面差异和社会成果差异的贡献比较相近,分别为25.27%和25.46%。从动态角度看,生态成果差异的贡献率先上升后下降,贡献率最高可达76.26%;基本面差异和社会成果差异的贡献率波动趋势比较相近,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二者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7.25%和38.34%。由此可见,缩小我国城市总体高质量发展差异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成果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