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内涵与意义的相关研究

2.1.1 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研究

2.1.1.1 产能过剩与国际产能合作概念的提出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产能过剩的概念、表现特征、原因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主要围绕政府、市场、企业三个主体,从消化、整合、转移、淘汰四个方面,着眼于体制改革、促进消费、自主创新、产业政策协调、健全信息发布、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兼并和重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产业进退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角度。曹建海、江飞涛(2010)提出,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转轨环节中特有的,部分行业现有或已经存在的产能高出了市场需求的状况。翟东升(2013)认为,我国产能过剩具有一哄而上、垂而不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特征。魏琪嘉(2014)指出,现阶段中国的水泥、船舶、钢铁、电解铝产能的利用率同国际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产能过剩情况严重。赵付德(2014)提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该着力开拓培育新的市场,加强政策的宏观调控。曹琼(2015)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生产能力过多,详细来说,就是某些行业具备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超出当前市场实际需求所要求的,或者所能够支持的生产能力的最大范围和限度。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低和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主要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等。基于此,李克强总理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这一概念。

2.1.1.2 国际产能合作概念及内涵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从理论上剖析、研究并指导国际产能合作实践日益受到重视(邱斌等,2016)。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开发合作的结合,是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下,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际产业转移与开发合作新模式。国际产能合作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与理论,但也不完全等同于市场自发性的企业跨国投资经营所带来的产业转移,跨越国家地理边界的生产能力合作,不仅包含狭义的工业生产能力,更涵盖了技术、管理制度、标准等“软实力”的跨国合作,它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是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产品分工合作、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模式。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产业能力的建设,不同于以往国际产业转移中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是把产业体系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升制造能力,促进所在国经济起飞或向更高阶段进步。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针对各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状态,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目的是加快各国经济结构改革调整,通过培育本土化的产业群,建设规模大、效益高的产业项目,优化贸易投资环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 国际产能合作重要意义的相关研究

2.1.2.1 国际产能合作开创了对外开放新方式、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期目标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近期目标是道路联通与贸易畅通,着重加强贸易、交通、投资及金融领域的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运输体系正逐步形成,这将加快经贸、人员交往的速度,缩短交通时间,扩大交往规模,降低运输成本,畅通贸易渠道,促进骨干铁路、公路和机场港口互联互通及配套,扩大产业产能合作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国家间产业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是一种国际产业转移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方式的重要创新,是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范式、新模式。它将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闫敏,2015)。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走出去”正好迎合了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本国经济恢复的这种需求(吕铁,2015)。发达国家致力于再工业化和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发展中国家正加紧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发展工业能力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强劲,需求规模巨大。这种需求不是传统贸易、投资方式所能够满足的,东道国期望通过合作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2.1.2.2 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来,一些长线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跨境产能合作可以将这些过剩产能转变成为优质产能,盘活和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大型项目,包括产业园区和装备制造业合作项目,尽快把我国产业过剩的产能、非核心的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因此,做好国际产能合作将会有力弥补我国外贸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也有助于我国经济向智能、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更加聚焦国际分工的关键核心业务,打造以中国制造业为中心的体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曾推动过国际产业转移(邢厚媛,2015)。中国必须有发达的产业经济,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有能够承受较高收入的较高生产力和较高的产业水平。国际产能合作既可以化解当前中国存在的一些过剩产能,也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机遇。因此,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直接投资能够推动中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制度与管理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例如,中国与法国开展第三方核能合作,探索一条三角产能合作模式,利用和消化中国的产能资源,逐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推动中国整体产业水平提升。

2.1.2.3 国际产能合作拓展了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化

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的创新方式,利用这种新方式可以把中国经济与欧美技术、亚非拉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对接和分工合作,从而把过去囿于国内的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极大地扩展产业发展空间。我国不少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高(梅新育,2015),产能过剩表明“走出去”受阻,产能国际调节渠道不畅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既可以加快我国过剩产能、过剩资本的疏解,缓解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的限制,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