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地区扶持政策效应研究
- 王艳
- 2606字
- 2022-07-27 17:04:58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评价政策效应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基本思路如图1-3所示。
图1-3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图1-3所示的研究思路,以民族政策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公共政策评价为理论基础,以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为例,对扶持政策效应进行评价,并对政策效应不佳和差异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建议对策,为政府进一步完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第1章 引言。本章首先提出研究的中心问题,即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目标完成的程度如何?政策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优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接着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对象,界定了研究范围与关键概念,阐述了研究思路、框架内容、方法与研究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2章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综述与评论。本章主要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且对当前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框架。本章首先运用民族政策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论述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必要性与依据,然后运用公共政策评价与民族政策理论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评价标准,最后,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运用的基础上建立起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些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构成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4章 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目标与内容分析。本章主要是从宏观上梳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产生过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机制。
第5章 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实践分析。本章基于对滇西边境6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进行实际调研而获得的统计数据、政府验收报告,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持与社会事业建设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6个乡政策运行的实际情况,并从横向上对比分析了6个乡政策实施的情况。
第6章 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效应评价。本章首先围绕政策制定的目标,基于政策评价理论构建了政策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6个乡的提升效应与减贫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发现,2个州6个乡的提升效应都比较明显,但是减贫效应都不佳且出现区域性差异,即德宏州3个乡的减贫效应好于怒江州3个乡。
第7章 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减贫效应差异化的原因分析。本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符合度方面,分析6个典型乡从扶持政策实施开始至今10年的变化,详细剖析典型乡扶持政策减贫效应产生差异性的症结所在。
第8章 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减贫效应不佳的原因分析。首先是6个典型乡各自要素禀赋的异质性与政策的同一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政策在“落地”时,往往出现“水土不服”情况,部分扶持资金打了“水漂”,使扶持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扶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作用较小。从政策实施机制来看,扶持资金投入比例与要素禀赋提升需要的错位,产业扶持项目零星化导致主导优势产业尚未形成,政策项目瞄准机制不健全导致项目偏离现象,这些都使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减半。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都会抵消部分政策效应,同时也对产业升级与转型带来诸多困难。
第9章 优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对策与建议。首先,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政策力求精准化,才能实现因地施策,也只有精准化的政策才遵循了与要素禀赋相匹配的原则,才能产生实际的绩效;其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再次,重点培育有效市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最后,加快社会资本积累,提升社会资源禀赋。
1.3.3 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书综合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学科研究的基础就是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而且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充分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改进提升的内容等。所以,笔者首先围绕研究的中心论题,广泛地检索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得有关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并以此构建本次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具体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思路与理论指导。
(2)实地调查研究法。笔者先后于2014年、2015年两次到德宏州、怒江州相关县市以及这6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各州、县地方志与年鉴,还有各乡村5~10年的农村统计年报,获得了一手的统计数据。另外,还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收集数据:
第一,问卷调查法。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主要内容涉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政策类型、政策内容及实施情况、政策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群众对政策的满意度评价等多个方面。调查方式主要是笔者带领调查队成员深入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填写。
第二,访谈法。笔者不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且通过与当地州、县、乡镇及村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座谈深入全面地了解扶持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
(3)统计分析法。笔者对涉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数据、资料(如《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我国与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政策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或Excel,对研究课题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4)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综合运用民族政策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农业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统计数据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构建跨学科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效应。
(5)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常是对有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规模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横向对比分析法与纵向对比分析法两种。本书对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不仅采用横向对比分析法,对6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在政策实施后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地区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也采用纵向对比分析法,对各个聚居乡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与解决的根本办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