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如果从人类的原始祖先早期猿人出现算起,人类已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大概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蔬果生活,相当于99%的时间都处于渔猎时代。(1)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狩猎采集有十分美好的想象:物质充足、工作轻松、生活悠闲,人们相处得其乐融融。物种起源学家哈伦(J. R. Harlan)也认为渔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成功、最持久、最适应的生活方式。那时的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就非洲大陆来说,大自然中一年四季都生长着各种可供食用的植物:甜美多汁的水果、葱翠鲜嫩的蔬菜、富含淀粉的块茎植物、生长迅速的菌类、油脂饱满的种子。更不用说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江河湖海里味道鲜美的鱼类。各种食物交织成人类的食谱。

然而,当时人类在获取食物上并无太大优势,一是他们的体格不占优势,无法与凶猛动物相抗衡,奔跑的速度更远落后于羚羊、野狗、兔子等动物。二是由于没有掌握储存食物的技能,在吃饱肚子这件事上人类面临很大的挑战。再加上捕猎食物、长途迁徙和进化为智人所需的脑部活动不断消耗体力,想要拥有肥胖的身体,倒成了一种奢望。

动植物的数量是有限的,其中能够作为优质食物的更加有限,随着人口日益增多,渔猎社会中人类的食物来源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东汉时班固所著《白虎通》中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这段话记载了我国古代社会由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型的过程,人类社会迎来一场农业革命。至此,人类的食物结构开始由多样性转变为以“五谷六畜”为主。《周易》中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事物发展带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农耕社会的到来,也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为耕种活动对土地的依赖性,人们开始了相对安定的定居生活,也逐渐开启了步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大门。奴隶主、封建统治阶级拥有丰富的食物且不需要辛苦劳作,而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脂肪囤积机制并不会放过他们,加上相对单一的饮食结构,肥胖的人日渐多了起来,且呈现出一定的阶级性。有趣的是,在之后的数千年中,肥胖在不同的阶级身上经历了有趣的转移。

时间的车轮转动到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人们饮食习惯又一次变化的起点。圈地运动将在土地上劳作耕种的农民变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城镇化进程开启。在原先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靠天吃饭,将自己种植的作物作为主食,种玉米则吃玉米、种小麦则吃面食、种水稻则吃大米,辅以一些自种自养的蔬菜和禽畜肉类,种类单一且生产效率较低,还经常面临天灾带来的饥荒。工业革命提高了食物生产和加工的效率,商业社会的到来加速了食物的商品化,食物开始变得丰富而易得,“吃得饱”也不再是统治阶级的福利。精细化加工的牛奶、谷物、肉制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还有数不清的饮品与零食,物质的丰饶使人们不再担心温饱问题。加工食品中大量油、糖等添加剂的使用使食品更加可口,人们只要稍有放纵,就会摄取过量能量,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脂肪战争日渐成为一场全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