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长期看,要依靠规模集约化、科技等手段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而从短期看,需要保障耕地数量、保障粮食主产区与粮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现行的政策有农户层面的各类粮食补贴政策、政府层面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等,针对补偿资金供给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等。上述政策对缓解粮食主产区面临的矛盾情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起到充分补偿粮食主产区及农民经济损失的作用。因此,通过对现有机制产生的效果与存在不足进行分析,找出对粮食主产区各个层面进行利益补偿的依据,测算出针对粮食主产区政府与农户的准确的利益补偿额度,以期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政策,显得十分必要。

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不足与作者的写作思考,提出本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省的层面与农户层面由于大量生产粮食而导致利益流失提出对粮食主产区省的层面与农户层面进行利益补偿的依据;然后计算粮食主产区省的层面的利益损失额度,并计算农户层面每亩应得的利益补偿额度;通过分析当前正在实行中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政策,找出其产生的作用与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上述几方面研究结论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政策。

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分析粮食主产区省一级层面与农户层面存在的利益损失以及开展利益补偿的依据。

第二,实证分析粮食主产省层面由于发展粮食生产导致的利益流失状况,并据此测算相应补偿额度。

第三,分析影响农户层面种粮积极性的因素。

第四,依据个人劳动生产率与机会成本,测算农户每亩粮食耕作土地上应得的利益补偿额度。

第五,实证分析现有的利益补偿机制产生的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第六,提出政策与建议,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1.4.2 研究内容

本研究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所用的案例——河南省,从粮食生产方面与经济水平方面进行梳理,明确河南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该部分内容被放置在第3章。

第二部分是对粮食主产省层面的利益补偿研究。该部分包括第4章与第5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从粮食主产省角度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相关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并与粮食主销区耕地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主产区承担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利益损失,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提供依据。其次,运用倾向性评分倍差法,对粮食主产区所在省由于成为主产区一员而导致的对GDP的影响情况进行模型估计,计算主产区所在省由于发展粮食生产导致的经济损失。

第三部分是对主产省农户层面的利益补偿研究。该部分包括第6章与第7章两部分内容:首先,从农户种粮积极性角度与农户收入角度,分析农户层面利益补偿的依据。其次,引入人力资本能力概念,分析主产区农户在排除个人劳动效率差异后的粮作劳动单位时间应达到的收入水平,再与实际劳动收入水平进行对比,找出之间的差距,为农户层面的利益补偿额度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是对现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分析。该部分包括第8章。找出现有利益补偿机制产生的效果与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是利益补偿机制的完善。该部分包括第9章。根据粮食主产省与农户层面的利益损失状况与损失额度,结合当前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补偿方式,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1.4.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研究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问题,核心有三点:首先,我们要确定利益补偿机制是否有实施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补;其次,当明确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后,我们需要探讨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损失情况,明确补偿额度,即补多少的问题;最后,补偿额度确立后,要讨论以什么形式去补,即怎么补的问题。明确上述三点内容,便能够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上文中已分析,粮食主产区域利益受损的单位或个体可以认为有两个,一个是粮食主产区的政府,一个是粮食主产区农户,因此本研究分别从粮食主产区政府层面与农户层面着手,按照“为什么补、补多少、怎么补”的思路分析利益补偿机制问题。

(1)为什么补:研究区域概况与补偿依据。

本研究以河南省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因此,第3章中就河南省的基本情况、粮食生产与供给情况与经济状况进行说明与分析。

围绕土地与资金两个利益损失焦点,以机会成本理论为中心,对政府层面的利益补偿依据进行分析。

对农户层面而言,农民是粮食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农民的生产行为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农民种粮行为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此外,农民务农收入受到土地数量制约,省内打工受经济环境限制,省外打工又太高务工成本,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因此,针对农户层面的补贴依据主要从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收入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

(2)补多少:补偿额度测算。

首先,政府层面补偿标准测算。对粮食主产区政府的补偿标准,要依赖于粮食主产区的利益亏损情况而定。本研究引入倾向性评分倍差法,首先为粮食主产区所在地市匹配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方面较为相近的非主产区地市作为参照,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市与匹配出的参照组所在地市间发展程度的不同,模拟粮食主产区各市刨除承担粮食生产责任后应有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来还原粮食主产区政府在不承担大量粮食生产责任时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并与实际做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作为利益补偿的依据。

其次,农户层面补偿标准测算。综合考虑人力资本因素与劳动的机会成本,以受教育水平为标准对个体的劳动能力进行衡量。计算农民标准工作时间下的理想收入,再把农民当前务农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计算,与理想收入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据此确定补贴额度。

(3)怎么补:补偿机制分析与完善。

第一,已有补偿机制评价。针对政府层面的补贴,目前仅有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尚不够弥补其损失,缺乏对粮食主产省层面的利益补偿政策。农户层面的补贴较多,通过采集农户层面的样本数据对补贴政策绩效进行评估,最终目的是找出现有补偿机制的不足,为提出新的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第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根据对利益补偿必要性、补偿额度的研究结果,结合当前补偿机制的效果与不足,提出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的建议。

本研究整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

首先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以及对作为本研究案例的河南省从粮食方面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主产区当前的状况。其次从粮食主产区省的层面和农户层面分析对其进行利益补偿的必要性分析,然后测算主产区省层面与农户层面的利益补偿额度。通过对补偿额度的测算,一方面能够以实证形式论证主产区存在利益损失,为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提供实证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完善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在研究完上述问题之后,本研究对已有的利益补偿机制产生的效果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政策的优缺点,为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