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臀目

最大纪录 分类:中型 等级Ⅲ

伊斯基瓜拉斯托富伦格里龙(Frenguellisaurus ischigualastensis):生存于晚三叠世(诺利期早期,距今2.27亿〜2.18亿年)泛大陆东南部(现阿根廷)。它是三叠纪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几乎与现在的一只棕熊一样重,但它的体型在当时并非是占优势的,因为某些原始主龙类的体型更大,比如,伽利略蜥鳄。富伦格里龙可能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的一个成年个体,但前者比后者更晚被发现。

一个虚假的竞争者

佩氏佝偻龙(Rachitrema pellati):生存于晚三叠世的泛大陆中北部(现法国)。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恐龙,但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它其实是一种鱼龙,是与现代海豚外观类似的水生动物。如果它是一个蜥臀目恐龙,那么这种恐龙会具有一个巨大的椎弓, 它的体型将比富伦格里龙更大,长约6.6 m,体重达到695 kg。

特征与习性

这种恐龙的脑部大,牙齿呈刀锋形,脖子相对较短,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躯体较健壮,尾巴长。有些恐龙的下颌骨有两处关节咬合部,这种结构可以使下颌有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撕咬大体积动物时的强大力量。

原始蜥臀目恐龙是从原始恐龙形类演化而来的,它们是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恐龙的祖先。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恐龙,再加上鸟臀目恐龙,便构成了整个恐龙类群。

食性:肉食性,捕捉小型或大型动物。

时间范围

它们可能出现在中三叠世到晚三叠世(距今2.472亿〜2.013亿年),持续生存了约4 590万年。

最小纪录 分类:较小型 等级 I

标本VMNH 1751被错误地确定为一种克罗姆霍无父龙(Agnosphitys cromhallensis)。它是原始蜥臀目恐龙中最小的一只,长仅1 m,体重为1.3 kg。尚不清楚它是幼年还是成年个体。它曾生活在晚三叠世(瑞替期,距今2.085亿〜2.013亿年)的泛大陆中北部(现英格兰),长度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的1/5.3,体重是它的1/280。

最小的幼年标本

不完整股骨 ZPAL V.39/47(波兰)可能属于一只幼年艾雷拉龙科恐龙。人们还发现它与其他更大的个体有关联,这些个体可能长达2.4 m,重达34 kg,而最小的个体只有约1.35 m长,6 kg重。

最新纪录

一块属于克罗姆霍无父龙的带牙齿上颌骨,在泛大陆中北部(现英格兰)被发掘,这只恐龙生活于晚三叠世末期(瑞替期,距今2.085亿〜2.013亿年)。它可能和瓜巴龙类似,而后者属于恐龙形态类。

最古老纪录

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距今2.37亿〜2.27亿年)存活着很多种类的原始蜥臀目恐龙,其中有普氏南十字龙、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马勒尔艾沃克龙和月亮谷始盗龙,它们来自泛大陆南部到西部(现印度和阿根廷)。其他已知较古老的有中三叠世(安尼期,距今2.472亿〜2.42亿年)来自泛大陆中南部(现坦桑尼亚)的帕氏尼亚萨龙,它们可能属于非常原始的蜥臀目恐龙,但遗憾的是,这个标本非常不完整,不能够确定它的正确形态。跷脚龙足迹化石(法国)可能是已演化成的恐龙最古老的足迹纪录,地质年代处于中三叠世(安尼期〜拉丁期,距今约2.42亿年)。还有其他更古老的足迹(现捷克),但可能属于恐龙形类恐龙。

最奇异纪录

月亮谷始盗龙(Eoraptor lunensis):发掘于泛大陆西南部(现阿根廷),属于晚三叠世。它有非常大的双眼,并与兽脚亚目的曙奔龙一样,颌部有一些发育不全的牙齿。

最早公布的种类

原始“槽齿龙”(1905):发掘于泛大陆中北部(现波兰)中三叠世地层,可能属于一只恐龙,或者是一只原始主龙类动物。对于西里西亚“镰齿龙”(1910)也存在同样的疑问,它的牙齿类似于兽脚亚目恐龙牙齿。

最新公布的种类

帕氏尼亚萨龙(Nyasasaurus parringtoni):发掘于中三叠世的泛大陆中南部(现坦桑尼亚)。1967年,它以“克氏尼亚萨龙”的名称出现在一篇论文中,但直到46年后的2013年才被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