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跖主龙类

最大纪录 分类:中型 等级 I

这是种巨型西里龙;它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相当。它生存于中三叠世(安尼期,距今2.472亿〜2.42亿年),分布在泛大陆中南部(现赞比亚)。它是植食性恐龙,双足或四足行走。它比其他任何一种恐龙形态类都要大,但在其生活时期,陆地上主要是食草的主龙和食肉动物,这些动物体型更大,行动速度更慢。同时期的西特韦高髋龙,可能是该类型中最大的。

体型不大但更健壮

巴氏巴西大龙(Teyuwasu barberenai):它可能是一种西里龙或晚三叠世的一种原始恐龙,分布于现巴西地区。不同于其他的恐龙形态类,它非常强壮,以至于人们曾将它与主龙类的重装鳄混淆。它长约2.3 m,体重约75 kg,尚不清楚是否成年。

鸟跖主龙类的特征与习性

头部大小不一,肉食性龙的牙齿形状为刀形,植食性龙的牙齿是圆锥形的,颈部中等长度,前后肢各有五指(趾),身体轻盈强壮,有中等至较长的尾巴。

食性:肉食性(捕捉小型动物),杂食性或采食特定的植物。

时间范围

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距今2.512亿〜2.013亿年),从化石得知它们持续生存了4 990万年。

最小纪录 分类:微型 等级 I

泰氏斯克列罗龙(Scleromochlus taylori):生存于晚三叠世(卡尼期,距今2.37亿〜2.27亿年)的泛大陆中北部(现苏格兰)。它是鸟跖主龙类中已知的最原始的属,接近于产生恐龙和翼龙的进化路线。它身体很短,体型非常小,体重约为麻雀的一半。其双爪更适应于跳跃,而非行走。在恐龙形态类中,最小的种类是克罗姆霍无父龙和埃尔金跳龙(Saltopus elginensis),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5 cm和50 cm,体重分别为45 g和110 g,尚不清楚是否为成年个体。泰氏斯克列罗龙的长度是在赞比亚发现的西里龙的1/16,体重是西里龙的1/4 600。

最小的幼年标本

泰氏斯克列罗龙标本BMNH R3146B和BMNH 3146B的大小是标本BMNH R3556的85%。这两个个体的长度和重量几乎不超过15 cm和11 g。

最古老纪录

西特韦高髋龙、古老阿希利龙、西里龙科NHMUK R16303等恐龙化石被发现于泛大陆中南部(现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地区),地质年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距今2.472亿〜2.42亿年)。足迹化石记录表明它们出现在三叠纪前期(奥伦尼克期,距今2.512亿〜2.472亿年),分布于泛大陆中南部和西北部(现德国、波兰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具有代表性的足迹化石有旋趾足迹和原旋趾足迹。

最早公布的种类

第一种被描述的鸟跖主龙类是泰氏斯克列罗龙(1907),它被认为是一种恐龙。在同一地区,三年后发现了第一种恐龙形态类恐龙:埃尔金跳龙,它曾在数百年中被认为是一种小型恐龙。

最新纪录

真腔骨龙未定种曾分布于泛大陆西北部(现美国新墨西哥州),塞森多夫虚骨龙足迹发现于泛大陆的中北部(现德国),地质年代为晚三叠世末期(瑞替期,距今2.085亿〜2.013亿年)。人们对在埃及发现的早白垩世早期似旋趾足迹和在秘鲁发现的晚白垩世晚期似阿特雷足迹的研究结果存疑,以为它们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四足行走动物留下的痕迹,因为原始恐龙形态类在三叠纪结束时就全部灭绝了。

最新公布的种类

西特韦高髋龙(Lutungutali sitwensis):生存于晚三叠世的泛大陆中南部(现赞比亚),公布于2013年。它之前被埋藏在陶威尔组地层。

最奇异纪录

巴氏巴西大龙是一种神秘的鸟跖主龙类。与任何恐龙形态类和原始恐龙相比,其身躯显得尤为健壮。它的外形让我们联想到同时期某些双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