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存量用地更新和空间治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实践研究
- 沈昊婧 王金燕 荆椿贺
- 808字
- 2022-07-04 14:59:54
(三)公共空间治理的研究进展
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服务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公共空间由政府的公共投资供给,具有公益性质和非排他性,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的空间。[48]
在国外,公共空间的系统性研究开始于19世纪,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公共空间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学科视角。早期,西方学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多从视觉审美、认知意向、行为心理以及公共领域等视角出发。[49]在美学维度,学者多单纯地以观察者的视角对城市空间进行物质方面的美学探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素并不在其考量范畴。而在空间感知维度,学者不再单纯从美学的视角探讨公共空间的建筑设计。直至20世纪60年代,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议题;在行为心理视角下,公共空间的生活性与社交性被普遍强调;社会政治视角主要体现在公共领域的研究上——“公共领域”的概念被界定,通过分析空间中的冲突,如分配公平、互动公平等社会命题而受到关注。
国内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空间特征、价值标准、功能意义、发展困境及治理策略等方面。从我国公共空间的形态看,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而各有特征,[50]但也具有普遍性的适应原则。[51]为了适应人们的活动需求,城市公共空间在形态上日益出现大众化、生态化、立体化、室内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52]在价值标准上,目前对于公共空间的探讨,多从“人”与“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关系出发进行讨论,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关系作用上,即满足人们各种精神诉求的公共空间需要何种价值;还有一些学者以“公共空间”为主体,着重探究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哪些价值。[53]功能上,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有社会和政治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公共空间中的问题,缪朴(2007)归纳为“三化”,即空间布局与形态的橱窗化、破坏城市生活的私有化和忽视中低层居民需求的贵族化,[54]应对策略也可从完善空间功能、优化公共产品提供以及设计规划等方面进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