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损害鉴定与赔偿实务全书(上册)
- 庄洪胜主编
- 5103字
- 2022-06-23 15:41:03
第三节 输血反应及并发症
临床输血系根据红细胞血型抗原与血清中对应抗体相接触,呈现同种凝集反应的免疫学原理进行的。一般来说,同型血内不应有凝集自家红细胞的抗体,无凝集反应发生,因此可以输血;而异型血内则因有对应血型抗体而凝集,故不可输血。所以,临床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以保证输血安全进行。然而血液成分具有极为复杂的型别特异性,有时虽然血型相同,也可出现输血反应。现已知红细胞抗原有400多种,白细胞抗原约124种,此外尚有血小板抗原系统,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等。故在输注这些血成分时,都必须是血型相符,即有组织相容性的配型方可输注。
最为常见的是把A型、B型或AB型误认为O型,而在输血前又不进行床旁交叉配血试验。ABO型血型不合的输血,主要是配血的医务人员工作上的粗心大意,查对不严格,填错报告单,容器搞错或者是违反输血工作规章制度造成的。
血型不合的输血对患者的危害是严重的,死亡占绝大多数。
血型是人类血液的个体特征之一,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临床上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从广义来说,血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成分抗原的差异。目前,已经确定的人类细胞表面抗原主要有15个系统:即ABO(1900年发现)MNS(1927年)P(1927年)Rh(1940年)Lutheran(1945年)Kell(1946年)Lewis(1946年)Dutty(1950年)Kidd(1951年)Die80(1955年)Yt(1956年)I(1956年)Xg(1962年)Dombrock(1965年)Coleon(1967年)。在同一个血型系统中还发现有不同的血型,如A型抗原又可分为A1、A3、A4、A5及AX等亚型。亚型间的输血,如血型为A2B型,血清中含有抗A1、凝集素,当输入A1B型血时,即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所以,输血前的床旁交叉配血,是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临床输血除常用的ABO系统以外,Rh系统血型也被普遍重视起来。Rh系统血型不合的输血,也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Rh阴性的人输入Rh阳性的血,就可产生抗Rh抗体。
但由于其是不完全抗体,用盐水配血法,不能被发现配血禁忌,于是在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后,就可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我国除几个少数民族外,Rh阳性率均较高(据统计高达99%以上),因Rh血型不合而发生的输血意外,比ABO少见。
一、输错血型失误的常见原因
造成临床异型输血的最主要原因是搞错ABO血型,其次是亚型间的输血,或Ph不合输血,ABO血型以外的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症状也较轻,很少有构成事故者。发生异型输血差错事故的主要环节是:
1.临床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1)搞错血样标本
因不遵守查对制度,抽血时抽错了相邻病室同号、异床同名、异姓同名病人或把血样试管标签张冠李戴等。临床上有许多因医师化验单开错床号、护士不严格进行三查七对、医院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等原因造成输入异型血,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的血的教训。
(2)领错血或输错血
可见于领血人员、输血人员不严格查对复核病历卡、输血申请单、血瓶标签与患者是否相符,就草草输血。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每天有较多门诊、急诊病人,住院部还有不少危重病人、手术病人,需要输血的病人不止一个,领血人员、输血人员稍有疏忽,对各种申请表、标签、姓名等不认真核对,就很容易造成事故发生。
(3)误输少见血型
主要出现于Ph血型系统误输,往往出现于输血人员缺乏Ph血型系统知识。
2.血库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是管理混乱,违反操作规程及血库工作制度。
(1)定错血型
因责任心不强,长年累月机械性地重复操作,思想上放松、麻痹,或匆忙中配血型,或业务不熟练等,造成血型鉴定或交叉配血错误,这样致使后面的所有程序都发生错误,输入异型血液自然就不可避免。
(2)发错血
多属不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遵守领发血液规定,或不负责任造成的后果。领发血液的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原因心情不舒畅,把唠叨情绪带到工作中,或工作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最终酿成大错的例子屡见不鲜。
(3)贴错血瓶标签
工作人员把采血后的两瓶异型血标签贴错,或明知献血员血型卡片与本人实际血型不符也不认真纠正。
3.血站环节出现的问题
为防范输注异型血事件的发生,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实行血源管理“三统一”,即由中心血站统一管理献血员、统一采血、统一供血,中心血站每天要进行大量的采血、供血工作。发生在血站环节上的异型输血原因,除配错血型、贴错标签及送错血液和加入过量抗凝剂等外,还有因献血员互换献血卡、献血者雇用“替身”,冒名顶替者未经体检,而持被顶替者的体检合格单去献血等而导致异型输血发生。因此,加强血站、血库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素质,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制作规程,严格发血、取血、送血手续,认真核对,对保证输血安全至关重要,也为医学临床服务提供方便条件。
此外,除了缺乏注意力和责任感引起的管理上的错误,还有许多由于技术不熟练引起技术上的错误而导致的输血过失事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细胞与血清没有充分混合;
(2)使用的标准血清效价低;
(3)血细胞稀释液的浓度过高或过低;
(4)作用时间太短;
(5)使用的温度、方法不适当;
(6)血细胞陈旧,有溶血;
(7)患者血清中有其他抗体;
(8)使用了非特异性血清;
(9)将假性血细胞凝集反应、全血细胞凝集反应、冷凝集反应等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误认为是血细胞凝集反应;
(10)引起阻抑带现象。
二、临床上一般输血反应的种类
1.溶血反应:主要由于血型不合引起。输入血型不合的血后,输入的血细胞和患者自身血清中的抗体在体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供血者红细胞或受血者自身红细胞大量异常破坏,导致病人出现寒战、胸骨后疼痛、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肾功能衰竭,尚可伴有出血、黄疸等症状。输血量在20ml以下时,或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发热、不适或恶寒等,典型症状多发生在输血25~50ml后。肾病症状是自输血后1~2小时左右出现,最初是血尿。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增高,到输血后4~5小时,可见有大量咖啡残渣样内容物混于其中,这是破坏的红细胞碎片。尿量逐渐减少,出现少尿,表现为急性肾功衰竭的症状;重症患者自输血后10~24小时持续无尿。由于上述肾病症状,血中的残余氮逐渐增多,最后死于尿毒症。肾病症状也有持续长达10~15天左右的。出现因输异型血引起的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同时进行抗休克、维持循环功能和保护肾功能等内科治疗。
2.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临床表现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而高热,有时可高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但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1~2小时后缓解,体温逐渐下降。发热反应主要是由致热原引起的,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输血后引起发热反应;多数接受输血的病人,再次输血时,体内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诱发机体免疫效应,使其释放内热原物质,也可引起发热。当出现发热反应症状后,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必须暂停输血,辅以对症治疗。因此,对采血、输血用具的清洗、消毒要严格把关。
3.过敏反应:症状多在输血将完毕时发生,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瘙痒,出现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荨麻疹,也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常发生于有过敏史的受血者。
4.细菌污染反应:指输入了被细菌污染的血液而引起的反应,输注后即刻出现寒战、高热或不可逆性休克,偶有便血、腹泻等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多数污染血液的是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即使输入量少,也可使受血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的各种临床表现,后果严重。由此可见,无菌操作的概念在从采血到输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三、输血引起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大量快速输血引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输血之前只要是注意到,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也是输血前必须做了准备工作,所以要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当输血中出现以下的并发症时要采取补救措施,只要是处理措施得当,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是尽到注意的责任是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1.出现心功能障碍
心功能代偿减退的病人,输血量过多或速度过快,可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急性肺水肿或心衰。有时输注存放时间过久的库血,由于贮存过程中血液Ph下降,钾离子升高,可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对于原来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输血时要格外注意。
2.出现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酸性也越大,因此大量输入保存较久的库血,就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因此,在需要输血时尽量要输入新鲜的血液,在万不得已的紧急情况下才输库存血。
3.出现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库血,常可引起出血倾向,表现为血压持续下降,手术区异常渗血,黏膜和皮下有出血点,或有齿龈出血和血尿。大多因血细胞凝集,在肺血管、肾血管、肠系膜毛细血管等处引起栓塞,这些血管内溶血及凝集,引起由于凝血活酶的活化和释放导致的凝血系统异常,进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出血倾向。因此大量快速输血时,适当输注葡萄糖酸钙或血浆、血小板混悬液、氢化可的松等可预防出血倾向。
4.出现空气栓塞
加压输血时,有时由于其他原因使大量空气短时间内进入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积存于组织和血液中,导致组织、器官栓塞。此种情况也可出现在加压输液、心血管手术、人工气胸、人工气腹和严重创伤的情况下。空气栓塞有全身重要器官栓塞的临床表现,多出现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栓塞症状,严重者出现肺栓塞、肺水肿症状,突然频繁地深吸气、咳嗽样呼气、发绀,继之出现喘息样呼吸、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空气栓塞有时可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另外,从远期效应来看,输血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输血可以引起疾病传播。以输血为媒介传染的疾病有梅毒、血清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1.输血后梅毒
输血后梅毒的潜伏期大体为4~18周,平均9周左右。特征是症状急剧、表现较重,几乎皆是由输新鲜血所致,用库存血输血出现输血后梅毒者非常罕见。因为梅毒的病原体(苍白密螺旋体)在血库血保存温度4~6℃条件下,超过96小时,其繁殖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输血后梅毒的发病多呈突发型梅毒,即从全身发痒、脱毛等症状开始,很快呈现骨(骨膜炎、骨髓炎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等)、神经(脑膜炎、脊髓炎等)等重症表现。常用的梅毒血清反应,不是直接检出梅毒病原体本身,而是检查人血清中是否有梅毒病原体抗体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因此,即使感染了梅毒,在尚未产生抗体的初期、潜伏期阶段,梅毒血清反应是阴性的,但这时血液中有苍白密螺旋体繁殖,引起输血性梅毒的可能性很大。
外科从止血效果出发,多有用新鲜血输血的倾向,这将使输血后梅毒的危险性增高。可尽量采用库存血液,或于库存血内加输血小板或进行成分输血等,尽量限制使用新鲜血来防止输血后梅毒的发生。
2.输血性血清性肝炎
输血后所导致的肝炎多数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也有由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发病的。供血者为乙型肝炎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时,通过献血,乙型肝炎病毒就可经血传染给受血者,使后者也成为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潜伏期长,通常需50~160天,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症状一般较轻,如食欲不振、恶心、倦怠、腹泻、皮肤瘙痒等,有的可出现黄疸。现在临床上通过检测乙肝“二对半”来筛选供血者,但非甲非乙型肝炎目前还未完全了解,尚未建立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指标来检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3.艾滋病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障碍,易发生条件致病性感染(卡比肺囊虫病等)及Kaposi肉瘤,大多侵犯青少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输血在人群中传播。因为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精液之中,所以男性同性恋者、使用污染的注射针头、吸毒者注射毒品有时几个人共用一个注射器、输血及血制品均可引起传播,唾液及眼泪中也含有病毒,故密切接触也可受染,母婴垂直传染也时有发生。艾滋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及带毒者,80%的带毒者不发病,可终身携带病毒。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约占75%;经常静脉内注射药物者约13%;血友病病人约1%;其他人群,如艾滋病病人的女性伴侣、接受输血或血制品的人群、生活在艾滋病病人家庭中的儿童等,约占5%。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现倾向于病毒感染学说,即病毒选择性抑制T细胞,导致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下降,从而使患者易于发生条件致病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如Kaposi肉瘤)。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盗汗、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腹泻、咳嗽或呼吸困难、咽痛或吞咽困难,出血现象(皮下、黏膜、上消化道出血及便血、血尿等),体重明显下降。
近年来,艾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该病的危害性也是大家所共识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过的血或血制品输入受血者体内,使数以万计的人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甚至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