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
- 樊明等
- 3042字
- 2022-05-30 18:22:51
第一节 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问题
中西部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不仅要克服全国范围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因此要分析中西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因素。
一 中西部范围的界定
本书着重研究中西部“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并且侧重于中西部的农区。为此,东、中、西部的范围需要明确。1949年以后中国的区域划分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国土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考虑把国土以与假想的战场远近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中全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国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2011年国家统计局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本书侧重研究中部和西部农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仍按1986年的划分,将东北包含在东部。
以下明确东、中、西部的具体范围。东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海南13个省份。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12个省份。
由于本书侧重研究中西部农区的“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所以研究的区域范围不包括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包括宁夏、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自治区。
二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1]。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地理大发现,西方殖民者的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封闭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各种国际化、区域化组织不断涌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欧洲共同体等。第三世界国家及组织也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及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都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WTO多哈回合谈判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一些新的高质量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正酝酿突破,必将改变当今世界的格局。当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
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最根本动因在于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重要的技术条件在于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运输与信息的成本,从而不断突破过去国际贸易中高运输、高信息成本的障碍。
全球化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福利的提升,但也导致各国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由此引发了诸多反全球化力量的抵抗。这种抵抗在WTO时代是强力和有效的,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WTO多哈回合谈判始终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但聪明的人类总有办法,建立区域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来实现突破,如正在推进的TPP和TTIP等。这样就把难题留给反抗全球一体化的国家:要么加入,要么自甘落后,被排除在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之外。
近代中国落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被排除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之外,清政府200多年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孤立主义也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而当今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和中国对外开放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推动者。我们相信,从开放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中国一定会跟上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成为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国家。但在开放受益的同时,中国也将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下面从全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中西部为关注的重点。
三 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问题
中西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区域。如果外部环境没有重大改变,中西部的农业现代化仍可按既有的轨道或快或慢向前推进。但环境正在改变,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日益逼近的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
过去全球贸易的WTO体制虽强调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但各国仍然保留着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限制全球自由贸易。但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世界贸易出现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区域性的国家签订包括开放农产品市场在内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协定。当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TPP和TTIP。目前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谈判,但将来一定不会被排除在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之外。
因此,我们要以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将面临更大挑战的中西部,其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因素。制度是人为的选择,中国所实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导致中国形成低效率的小农经济,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大规模农业。另一类是自然因素,中西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干旱,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第四章第一节提出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的概念,认为对谷物等大宗农产品来说中西部的山地丘陵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谷物等因成本高而在国际市场缺少竞争力。而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又受着市场有限的制约。当下,中国主要的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而中西部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弱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如此,将可能导致中西部大量农田退出农业生产,大批农民退出农业。这是当下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难题。
四 中西部工业化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近代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东部地区的发展快于、优于中西部。改革开放也是先东后西。时至今日,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中西部的工业产业结构来说,资源采掘、制造业是主流。资源采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较大。制造业近年增长较快,重要的原因是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现在中西部工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不足。每万人的专利数,中西部明显少于东部。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被侵蚀。近年来,中国以及中西部的劳动成本快速上升,高于当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导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也在向这些东南亚国家转移。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就企业经营环境来看,部分东南亚国家排名比中国大陆更加靠前。
三是发达国家通过机器人等现代自动化技术,可大大节省劳动力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制造业有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振兴美国制造业的计划,值得关注。
这些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中西部要抓住这次东部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同时要积极努力,形成中西部自身的工业发展优势,否则将面临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
五 中西部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中西部城镇化水平本身不高,尚不到50%,并且长期低于东部。中西部城镇化水平低,存在中国一般性的问题,如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等,造成农村劳动力难以向城镇转移。中西部的城镇化还有着区域性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上文已反复论及,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向前推进,并正酝酿重大突破。就谷物等大宗农产品而言,中西部的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一旦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中西部农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机会。中西部本身工业化水平不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城镇化进程出现快速推进,能否接纳这些农村劳动力对中西部城镇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如果处理不当,“贫民窟”问题将首先出现在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