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的教养
- (美)多萝西·劳·诺尔蒂等
- 689字
- 2022-05-16 18:55:58
案例17:你比我童年时幸福得多
与其拿过去的自己向孩子讨爱,不如清楚、直接地传达想法
对于陷入自怨自艾思维模式的父母来说,最常见的就是将孩子的生活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
十一岁的朱蒂丝知道妈妈总是谈论这个话题,妈妈会谈论自己当年像朱蒂丝这个年纪时的生活,告诉朱蒂丝拥有的物质生活是多么幸运,还批评她看不到父母因此付出的努力。这些谈话通常在车里进行,朱蒂丝真是无处可逃。
妈妈经常评论说:“现在的孩子把什么都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上百美元一双的运动鞋。”
除了含糊地“嗯”应答,只能缩在座位上,朱蒂丝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妈妈的话匣子才刚刚开始。
“我想你从来没有意识到,在你这个年纪时,每周有三个晚上和星期六下午我都要替别人看孩子,我没有时间和朋友们出去玩。”
这时朱蒂丝翻了翻白眼,叹了口气,不耐烦地说:“妈妈,我没有老是和朋友们跑出去玩,我有很多的作业要做。”她停顿了一下,“可能比你以前要多得多。”
这仿佛成了一场比谁最可怜的辩论赛,妈妈并不是有心要引起争辩,也不想表达自怜的情绪。她的初衷是要教育朱蒂丝珍惜和感激拥有的一切,但妈妈话语里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没能拥有你那么好的优越条件,我感到忌妒和遗憾”,以及更微妙、更具破坏性的“你欠我的”。难怪每次妈妈开口说这些话时,朱蒂丝都会叹气。
直接表达我们需要对方的感谢,并没有什么错。当妈妈去学校接朱蒂丝时,可以简单地说:“我很高兴来接你放学,如果你能向我说声‘谢谢’,我会更高兴。”她不需要让自己陷入自怜中让孩子猜测她的需求。当然,我不能保证孩子们如何回应,但如果父母表达的信息清晰、直接,没有“自己童年的包袱”,我们更能从孩子那里获得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