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不同类型血压异常的流行病学

第一章 低血压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低血压定义和分类

血压水平与人们健康和死亡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血压,而对低血压的了解较少。国外已有研究显示,在老年人中,低血压人群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死亡率增高。这说明低血压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由于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低血压定义,我们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群体遗传与防治研究室利用调查人群10%的百分位数作为定义低血压的界值。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对低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SBP)≤90mmHg或舒张压(DBP)≤60mmHg。2013年《实用内科学(第14版)》指出,低血压一般是指成人收缩压< 90mmHg和舒张压< 50mmHg。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在出现明显的低血压症状时,才被认为是低血压。

低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其中,原发性低血压是指慢性或持续性的、原因不明的一类低血压,是相对于由疾病、外伤或失血过度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低血压而言的;而直立性低血压则是指由瞬时体位的变化导致的一过性血压降低。

第二节 低血压分布

一、地区分布

低血压患病率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现象,多数南方省份的低血压患病率都在6%以上,较高的有海南省、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等;而北方省份的低血压患病率较低,多数在1%~4%,较低的有吉林省、辽宁省、天津市、山西省等。基本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地区分布相反,但西藏自治区的低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率都较高。根据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资料,男性和女性的低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0%和7.36%。2009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1991年有所不同,城市和农村的人群低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和2.0%,东、中、西部人群低血压患病率依次为1.8%、1.7%和2.3%。男性和女性低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1%和2.6%,且有随年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表3-1)。

表3-1 低血压患病率

二、性别分布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锡桂等的调查资料,调查男性共418 388人,其中低血压有11 285人,占2.70%;女性464 113人,低血压有34 158人,占7.36%,女性低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 < 0.01)。

三、年龄分布

有资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低血压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原发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在老年期明显低于老年前期(表3-2)。

表3-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低血压患病率

注:1991年全国血压普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四、民族分布

不同民族人群的低血压患病率差异较大,苗族、彝族、藏族的低血压患病率较高,达6%~8%;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的低血压患病率低,为1%~3.4%;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居中,为5%~6%(表3-3)。

表3-3 部分民族的低血压患病率

注:1991年全国血压普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010年资料显示,各民族低血压患病率较1991年均显著下降。例如,汉族的低血压患病率由5.13%下降至1.9%(表3-4)。

表3-4 不同民族低血压患病情况

第三节 低血压危险因素

据有关研究表明,血压异常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外因的致病作用只是在遗传易感性的背景基础上才得以呈现的。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低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3-5)。

表3-5 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P < 0.01;*P < 0.05。

一、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低血压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基础,环境外因的致病作用是在遗传易感性的背景基础上才得以呈现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显示,父母亲的低血压病史可使子女血压异常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对女儿的影响更加明显。

二、饮食因素

低血压的患病率分布和影响因素与高血压基本相反。有研究发现,喜食高蛋白的肉类可使低血压发生危险率降低。

三、饮水因素

从表3-5可以看出,饮用塘水可使低血压发生率增高,这可能与塘水中所含致敏物质较多有关,而过敏体质人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四、其他因素

体重指数(BMI)、饮酒、心率与低血压状态呈负相关。因此,体重指数小或心率慢的人群易罹患低血压。

(何 耀 封 康 王盛书)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国血压测量工作组.中国血压测量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6(12):1101-1115.

[3]傅传喜,梁建华,王声勇,等.原发性低血压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265-1267.

[4]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 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汪媛,姜勇,张梅,等.中国成人低血压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49-51.

[6]吴锡桂,黄广勇,赵建功,等.中国人群低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1,9(1):11-13.

[7]宋玉梅,骆宏杰,何嗣胜,等.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2,6(1):41-43.

[8]傅传喜,马文军,梁建华,等.低血压患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分类树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5,1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