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血库协会技术手册(第19版)
- Mark K.Fung主编
- 15883字
- 2022-04-22 16:33:43
第6章 输注用全血和血液成分的采集
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全血到随后将血液加工成为血液成分,整个过程都需要高度专注技术,使献血者和受血者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顾。本章介绍全血采集、血液成分手工制备和全自动血液成分采集的方法。“Hemapheresis”(意为血液成分采集)以及所有表示自动化血液成分采集程序的各种术语均来自希腊语“aphairos”,意为“从中取出”。具体而言在血液成分单采过程中,将全血分离成为血液成分,采集或处理所需血液成分,将不需要的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献血者或患者体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是研发基于离心和膜分离的单采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单采技术进展迅速。
第一节 献血者准备
一、献血者知情同意
血站应当在每次献血之前向意向献血者提供献血前需要了解的信息和献血过程的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美国联邦法规》(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规定,血站应当取得献血者对以下事项的书面确认[21 CFR Part 630.10(g)(2)][1]:
•献血者已经详细阅读与输血传播感染相关教育资料。
•献血者同意,如果存在如教育资料所述的情况,所献血液可能导致受血者潜在风险,将不献血。
•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将接受特定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
•如果确定献血者不适合献血,或者按照法规要求应当屏蔽献血者献血,将在献血记录中将献血者标记为不适合献血,并告知献血者被屏蔽献血的原因和屏蔽期限。
•献血者收到并已仔细阅读有关献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具体风险和危害。
•献血者随时可以提问和退出献血过程。
另外,CFR规定,血站的责任医师或适宜的受权人员应当取得献血者对血浆单采和血小板单采的知情同意。责任医师或受权人员宜向献血者解释清楚在单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回答献血者的问题,给献血者退出单采的机会。关于履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知情同意过程的频率的具体要求是,第1次单采时及此后每年1次[21 CFR 640.21(g)和630.5]。单采血浆的知情同意频率除了和单采血小板相同的以外,还增加了一条要求,如果距前次血浆单采超过6个月,应当重新履行签署知情同意过程(21 CRF 630.15)。
二、献血者健康检查和身份确认
只有经过检查判定献血者符合健康要求,并采用唯一的献血编码标识献血记录单、血袋主袋和联袋以及标本管后,方可为献血者采集血液。保持血液成分标识和血液检测结果与献血者的关联对于确保受血者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做到这两点,才可能在必要时开展事后调查并收回问题血液。血液成分标识一律采用献血条形码和肉眼可读的编码,来自同一名献血者同一次献血的每份标本和每袋血液成分、献血者健康征询/献血记录单均使用同一献血编码,献血电子记录也使用相同编码。在血液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应确认献血者、献血记录、血袋主袋和联袋及标本管的献血编码的一致性。在采血前对标识进行最后核查,有助于确保献血者的历史数据、实验室数据和其他制备数据与正确的血液成分关联。
三、静脉选择和穿刺部位消毒
采血者检查献血者双臂,在献血者肘窝找出隆起、粗大、固定的静脉,选择没有瘢痕或损伤的皮肤作为穿刺部位。
应遵从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对献血者的手臂及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方法6-2)。这些消毒方法可使穿刺部位达到外科清洁,但不可能达到绝对无菌。有研究发现,经聚乙烯吡酮碘或异丙醇和碘酒消毒后,采用平板接触法对献血者穿刺部位做细菌培养,结果约50%的培养无细菌生长,其余的有少量(1~100个菌落)细菌生长,细菌数超过100个菌落的罕见(1%)[2]。寄居在皮肤深层的细菌接触不到消毒剂,可能导致污染。1项猪皮穿刺研究显示,150次穿刺中有1次在灌洗液中检出猪皮肤的表皮细胞[3]。AABB《血库和输血服务机构标准》(以下简称《AABB标准》)[4]要求,采集血液时应将最先流出的数毫升血液导入留样袋,以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5]。
第二节 血液采集过程
方法6-3介绍了血液和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500ml血液的采集时间平均不超过10min。采集时间超过15~20min的血液可能不适合用作血小板或血浆的制备(具体依照血站的规章制度)。血液采集期间应定时混匀采血袋,以确保抗凝剂均匀分布。已有自动混匀设备可供选用。
如果留样袋中的血液标本量不足,可在采血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二次静脉穿刺,补充采集血液标本。
一、献血量
《AABB标准》准许每次献血量最高可达10.5ml/kg(包括血袋和所有标本的血量)[4]。在北美和欧洲,常规献血量为450ml±10%(405~495ml)或500ml±10%(450~550ml)。其他地区的献血量可能不同,有的可低至200~250ml。可采用采集血液的净重(以g为单位)除以全血密度(1.053g/ml)计算全血容量。
应将血袋的采血量控制在血袋生产厂家的规定范围,以保证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恰当。超量采集的血液应予报废,不足量血液应标识“不足量红细胞”(表6-1)。有证据显示,采血量过多或过少(275~600g)时,所分离的红细胞(即使保存了21~35天)输入体内后其回收率并不受影响[6,7]。从不足量的全血中分离的血浆和血小板应予报废。经医师批准,可保留不足量自体血液。
表6-1 常量、少量和超量采集的全血∗
注:∗用于换算的全血密度为1.053g/ml;表中数值不包括抗凝剂和血袋的体积和重量;少量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应标示“少量红细胞”。
其他血液成分的容量也可以净重(g)除以密度(g/ml)计算。表6-2列出了常用血细胞或血液成分密度,有些数值是由适用法规文件规定的[8-11]。
二、献血者献血后护理
血液采集结束后应立即将针头收回到保护套内,以防意外受伤。献血结束后保持献血者手臂抬高,在静脉穿刺部位放置敷料,用手指局部按压,直至穿刺部位止血。可选用绷带或创可贴。对于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献血者,可能需要按压更长时间才能止血。
《AABB标准》要求,血站应向献血者提供献血后书面指导[4]。献血后护理包括观察献血者是否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体征或症状。如果献血者能耐受坐位,没有任何其他反应,便可前往休息区,要鼓励献血者食用饮料和点心,在休息区休息大约15min或者直到感觉正常后再离开。还有,应鼓励献血者在献血后数小时内多喝水,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或可能给本人或他人带来危险的活动。应告知献血者如果发生再出血,应按压穿刺部位止血,如果按压无效应联系血站。血站应给献血者留下联系电话号码,以便在必要时(例如觉得所献血液不宜输注、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或感染症状和体征等)向血站报告。
表6-2 主要血细胞和血液成分的密度
注:∗比重是相对于水的密度;假设水密度为1 000g/ml时,比重和密度值相等。
†译者注:不同公司分离机所采集的血浆。
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节 献血不良反应
在献血时发生或献血后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占献血人次的3.5%。2014年,美国红十字会[12]观察了约500万人次的全血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1%,即491/10 000献血人次(表6-3)。离开献血现场后出现需要治疗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 700。欧洲1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导致长期疾病或残疾的献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10 000和2.3/100 000[13]。美国红十字会建立的献血者安全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采集全血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单采血小板或单采2个单位红细胞低一些,主要是轻度头晕或者局部轻度血肿[14],但较严重的献血不良反应在全血献血者中的发生率更高(7.4/10 000人次),而在单采血小板(5.2/10 000人次)和单采2个单位红细胞(3.3/10 000)献血者中的发生率较低[15]。与全血献血者相比,血液成分单采献血者较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当记录采血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及其全面调查结果。
表6-3 美国红十字会全血和单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014年)∗
注:∗2014年数据来源美国红十字协会血液安全监测计划(计划内容详见Eder等[12])。
†轻度反应(例如晕厥前反应、小血肿)仅包括采血点所记录的,严重反应包括采血点记录和献血后报告的,需要对献血者进行随访,由血站的医生进行评估。
‡自动化采集包括单采血小板,同时采集血小板和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2单位红细胞和单采血浆。
§发生率,每10 000人次献血。
◇恢复期延长:晕厥前期反应发生后30min以上仍未恢复;小血肿:≤5.08cm×5.08cm;大血肿:>5.08cm×5.08cm。
¶外部就医:在献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后,由非血站工作人员给予治疗。
一、穿刺相关损伤
1.血肿(瘀斑)
献血者随访显示,约有1/3的献血者出现轻度反应,诸如穿刺部位小血肿(≤5.08cm2)等[16]。静脉穿刺后常发生小血肿(瘀斑),但通常不会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
2.局部神经损伤
穿刺相关神经损伤较少见,但由于神经与血管紧密相连,且神经分布存在变异,因此,采用规范的穿刺技术仍无法完全避免神经损伤。有40%的神经损伤不影响采血[16]。献血者可能诉说穿刺部位以外的区域诸如前臂、手腕、手、上臂或肩膀的感觉异常。神经损伤一般为短暂性,基本上都能恢复正常,但有7%的神经损伤可能需要3~9个月才能恢复[16]。损伤严重的需要转诊神经内科接受治疗。
3.刺入动脉
提示刺入动脉的现象有:采集血液呈鲜红色,血袋异常快速充盈(<4min完成采集)和针头随动脉搏动而跳动。发生动脉刺入时,血肿发生率较高。早发现刺入动脉时,应立即拔针,长时间按压穿刺部位。大多数献血者能快速和完全恢复,但仍有部分献血者的血肿可能表现为忽大忽小的膨胀性搏动,此时应通过动脉超声检测以判断是否形成假性动脉瘤。
二、全身性反应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也称“先兆晕厥”)的表现包括头晕、出汗、恶心、呕吐、虚弱、忧虑、面色苍白、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丧失)、抽搐和大小便失禁。献血后立位性血压变化也可能产生晕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特征是脉率减慢,而血容量减少出现的反应则是脉率加快。不过这一鉴别没有实用价值,因为这两种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相似。部分严重献血不良反应或恢复缓慢的献血者可能需要送至急诊室短期观察和静脉输液。对发生严重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电话随访有助于评估是否完全恢复。无法准确预测曾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时出现晕厥的可能性,但是这类献血者以后再次献血的可能性减少[17]。
大多数全身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在餐饮区或休息区。即发和迟发型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应的主要预测因素是低龄、血容量少和初次献血[18,19]。服用降压药不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20]。约有15%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是发生在献血地点之外和在献血后1h内[17]。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献血者可能发生头部、脸部或四肢受伤。工作人员应保持警惕,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并尽可能防止伤害的发生。对于血容量少(<3.5L)的低龄献血者实施屏蔽献血,以及对低龄献血采取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生理措施,确保献血者安全[18]。已经明确,采取献血者教育、环境控制、要求献血者在献血前和献血后饮水、注意力分散和肌肉收缩放松活动等措施能有效降低低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
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时应停止献血。一旦发现疑似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时,应让献血者平卧,使用冷毛巾擦拭献血者的颈部和肩部,松开献血者衣服,以帮助缓解症状。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低血容量反应在单采献血者中虽少见,但仍可能发生。枸橼酸抗凝剂引起的感觉异常(麻刺感)和其他反应较为常见(与第22章所述的全血输注所致枸橼酸盐毒性反应类似)。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要求采供血机构报告献血相关死亡事件。2012—2014财务年度,FDA共收到45例自动和手动采血后死亡报告,其中有11例发生在捐献全血之后。经医疗鉴定,在这11例中,有2例排除了与献血的相关性,有8例没有证据表明献血与献血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2],绝大多数献血后死亡并不是献血造成的,而是属于偶合事件。但是,有1起事件与献血有关,1名献血者在献血后诉说头晕,经过饮水和休息保守处理后,献血者走了几步后摔倒,导致创伤性脑损伤,最终不治身亡[22]。
第四节 用于血液成分制备或输注的全血
全血大多数用于制备血液成分,很少直接用于输注。严重出血如创伤性大出血,没有血小板可用时,输注新鲜全血可能有益[23]。在保存期间,全血中的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逐渐降低,血小板发生活化和出现保存损伤。
使用含抗凝剂的无菌聚氧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袋采集全血。抗凝剂一般为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citrate-phosphate-dextrose, CP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葡萄糖(citrate-phosphate-dextrose-dextrose, CP2D)或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citrate-phosphate-dextrose-adenine, CPDA-1)(表6-4、表6-5)。采用ACD(acid-citrate-dextrose)、CPD或CP2D的全血在1~6℃的保存期为21天,采用CPDA-1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一袋全血含450ml(±10%)或500ml(±10%)的血液(因所用血袋而异)。异体献血者的最低血细胞比容为女性36%~38%,男性39%。成人自体献血者的最低血细胞比容可低至33%。全血采集量为非常量时,应在标签上标明具体血量。应使用经过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血袋。采集和处理血液的耗材一般不含乳胶。血袋应无菌,无热原,应有批号。采血袋还应标明保存期和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数据。无菌采血袋可含有一体化的连接管路和转移袋,用于制备血液成分,还应有供输注或其他穿刺的接口。开放性穿刺使血液保存期缩短。全血采集的创新点包括具有监测采血量和自动将抗凝剂与血液混匀功能的采血秤,以及能按照固定比例向从静脉采集的血液加入抗凝剂的设备。
表6-4 采集450ml全血的抗凝保养液∗
注:∗数据由生产方提供和确认。
CP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CP2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葡萄糖;CPDA-1: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表6-5 采集500ml全血的抗凝保养液∗
注:∗数据由生产方提供和确认。
CP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CP2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葡萄糖;CPDA-1: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全血在采集后的临时保存、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可接受的温度是由血液成分制备要求决定的。有的血液成分要求将流动采血车或固定采血点采集的血液尽快送至血液成分集中制备实验室。另一些血液成分的制备不必要求赶快运送。对血液的冷却要求和运送方式差异很大,应遵从设备生产方的技术要求。采血完成时,血液已冷却至约30℃[24]。这时,如果继续将血液放置在室温环境,其冷却速度很慢,大约需要6个多小时才能降到25℃[24]。通常将血液放置在特定环境保存,使其迅速冷却。一些血站使用具有控制冷却速率功能的冷却板,使血液温度降至20℃。这种冷却板采用1,4-丁二醇作为吸热剂,其熔点为20℃。使用冷却板后,血液从采集结束到冷却至20℃大约需要2小时[24]。
每袋血液都应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可经输血传播的感染筛查。献血者重复献血(例如某些血液成分单采)供特定患者输注时可以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可经输血传播的感染筛查间隔时间为30天[25]。
有些特殊疾病的治疗,例如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对血细胞比容有特定要求,这时需要将融化血浆加入红细胞悬液,重新制备成为全血(详见第17章)。
第五节 主要血液成分
一、血液采集系统
各种血液成分详情请参见《人血液和血液成分使用说明》[the Circular of Information for the Use of Human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Circular of Information)],以下简称《血液使用说明》[26]。可将血液采集系统设计为不同配置的手工法和机械法(例如离心、手工挤压和转移血液成分),还可使用全自动系统如现代化单采设备。采血袋、联袋和管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整体,使整个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都在封闭系统中操作。在血液发放之前不应有进入血袋的操作,除非是采血或者将血液成分转移至其他血袋的需要。使用开放系统制备的血液成分,应从系统被开放时起算,缩短保存期,以降低细菌败血症风险。系统开放后的保存期从4小时(室温放置的红细胞或血小板、融化的血浆或冷沉淀)至24小时(1~6℃保存的红细胞)不等。经批准的无菌接驳设备的功能等同于密闭系统,用于汇集或取样时的各种连接操作,血液成分仍然保留原有保存期。
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应遵从的许多规则和指南与全血相同。虽然血液成分单采和制备过程与全血来源的成分制备过程不同,但是两者的保存和运输要求以及质量控制措施是相同的。
血液机构应按照《AABB标准》的要求,制订每种血液成分采集操作的书面程序和方案,记录每项操作程序[4]。所有实验室数据和采血数据应由富有经验的医师定期审核,且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二、红细胞
红细胞储血袋的材料是经过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塑化的PVC。DEHP不仅赋予PVC柔韧性,而且还有保护红细胞,避免其在保存过程中发生溶血的作用。出于对DEHP可能具有毒性的关切,有些血袋已经采用其他塑化剂,例如丁酰柠檬酸三己酯(butyryl-trihexyl-citrate, BTHC)和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酯(1,2-cyclohexane dicarboxylic acid diisononyl ester, DINCH)。要找到像DEHP一样具有红细胞保护作用的其他塑化剂相当困难,具体详情请见Simmchen最近的综述[27]。
红细胞成分的制备详见方法6-4和方法6-5。源于全血的红细胞使用CPD或CPD2保养液在1~6℃的保存期为21天,血细胞比容为65%~85%。使用CPDA-1保养液的红细胞的保存期为35天,血细胞比容小于80%。加入添加液(表6-6)使血细胞比容降至约55%~65%,同时还使红细胞保存期延长至42天,在其他一些行政管辖地区甚至为56天。美国目前已批准4种添加液,其他国家批准了其他添加液(表6-6)[28]。新生儿或儿科输血一般采用保存期短于7~10天的红细胞(详见24章),但关于血液新鲜度和对抗凝剂或添加液的偏好有所不同,可是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哪种选择是最好的。批准用于单采的抗凝剂包括ACD配方A(ACD-A)或配方B(ACD-B),单采红细胞也使用添加液。美国要求,全血来源或单采红细胞在保存终末期溶血小于1%,欧盟要求小于0.8%。红细胞可用于多种二次加工,例如白细胞去除或为了防止受血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而进行γ或X射线照射处理。
表6-6 目前全世界常用的红细胞添加液∗†
∗摘自Sparrow[28]†数据由生产方提供和确认;仅列出每种添加液的商品名和主要来源,其具体配方请查阅其他资料
‡未报道
SAGM:生理盐水,腺嘌呤,葡萄糖和甘露醇;AS:添加液;MAP:甘露醇-腺嘌呤-磷酸盐;PAGGSM:磷酸盐-腺嘌呤-葡萄糖-鸟嘌呤-生理盐水-甘露醇
用热合机或者热合钳将与血袋相连的采血导管分隔热合(每段均有重复序列号),可产生大约13~15段血液标本,用于后续ABO/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原分型、输血不良事件调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测。目视检查发现的导管血样溶血与血袋中的血液溶血没有相关性。一项研究显示,大约3/4的目视检查确定的导管血样溶血结果与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血红蛋白结果不一致,表明溶血的目视评估法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29]。
目视检查红细胞单位能发现细菌污染、溶血和凝块等引起的颜色异常。例如,由于污染细菌消耗了氧气,使血袋中的血液颜色变深,而有些未受细菌污染的导管血样的颜色则较浅[30]。污染细菌的血液可变为紫色,可有或无溶血,可有大的凝块。怀疑存在细菌污染时,可将血袋离心后观察,如果发现上清液呈混浊、棕色或红色时,提示细菌污染[30]。但是,目视检查无法发现所有细菌污染血液。
红细胞血袋中存在血凝块一般都很小,目视检查难以发现,直到临床输注堵塞了输血器或在成分制备实验室进行白细胞滤除时才被发现。因此,目视检查不合格或发现有凝块的血液不宜放行供临床输注。
1.从全血制备红细胞
宜将不用于制备血小板的全血尽快冷却至冰箱温度,一般是将其放置在冰或其他合适的冷媒中冷却。目前源自全血的3种主要血液成分(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分离和制备方法都需要至少一次离心。离心机宜经过适当确认、维护、校准或系统检查,以验证加工条件。不同离心方法影响全血中的血细胞成分回收率的主要变量是转子大小、离心速度、离心时间和加速/减速方案。公开发表的论文通常给出相对离心力(g),通过离心机转子半径和转数可计算出相对离心力。
经过离心分离后,应将血液成分小心转移到不同血袋中作进一步加工。许多实验室采用手工挤压法分离血浆,工作人员发现红细胞界面接近管路时,用止血钳夹紧管路,停止挤压。也可采用自动化血液成分分离设备。该设备具有自动监测红细胞界面和钳夹功能。将离心后的全血放置在设备的分离夹中,挤压板对血袋施压,将血液成分从血袋中顶部和/或底部(因设备而异)挤出。
虽然自动化分离设备能提高血液成分制备标准化程度,但在美国血站并未广泛运用。自动化分离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控制挤压速度,通过光学传感设备监测血液界面,钳夹和热合管路,监控血液成分重量,添加保养液以及有助于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稳定的其他功能。有的自动化设备几乎囊括了包括离心在内的所有功能,无需人工操作。
由于献血者血红蛋白水平的个体差异和血液制备工艺的差别,每袋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有所不同。例如,白膜法比富血小板血浆法损失更多血红蛋白。红细胞全自动采集法能更为精准地控制每单位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美国法规并未直接规定血红蛋白总量,但欧盟规定每单位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至少为45g,每单位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至少为40g[31]。有些专家主张将每单位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标准化为50g[32]。
采用(450±45)ml规格的血袋采集到300~404ml全血,或采用(500±50)ml规格的血袋采集到333~449ml全血时,所制备的红细胞标识为不足量之后,可用于临床输注。但是,不足量全血不宜用于制备诸如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等其他血液成分。
2.单采红细胞和多种血液成分
每单位单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至少应为60g(或红细胞容量180ml)[4]。随着单采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管路和软件越来越精细,使多种组合的血液成分单采成为可能(表6-7)。《AABB标准》和FDA指引均关注自动化单采过程中的红细胞损失量问题[4,9]。美国FDA 2001年发布的指南对使用自动化单采设备的血液成分采集量的最终推荐意见如下[9]:
•红细胞和血浆各1单位
•红细胞和血小板各1单位
•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各1单位
•红细胞2单位
表6-7 单采设备与采集成分对照表
注:∗同时采集成分1种以上。
†开放系统。
GRAN:粒细胞;PLT:单采血小板(单、双、三剂量);cRBC:同时采集1U红细胞;2-RBC:2单位红细胞;PLASMA:1单位血浆;cPLASMA:同时采集血浆;V-4:第4版软件。
指南文件含有FDA法规要求,即应当按照血液和血液成分采集和加工的设计方式操作单采设备。该指南有一节是专门针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和监控,包括保证将献血者红细胞损失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及质量控制事项和记录的要求,其中有些要求在前几版的AABB技术手册中已有介绍[33]。
3.红细胞单采设备
(1)泰尔茂比司特Trima和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系统(泰尔茂比司特,雷克伍德,科罗拉多州):
能在采集血小板的同时采集1单位红细胞[34-36]。根据献血者体型和红细胞比容,可采用该系统管路采集2单位红细胞,还可选择是否同时采集血浆。该系统采集2单位红细胞时,采用单针管路,并在采集过程中将生理盐水回输献血者体内。1或2单位红细胞采集完成后,管路下机,手工加入保养液和过滤白细胞。
(2)汾沃ALYX血细胞分离系统(汾沃,苏黎世湖,伊利诺伊州):
根据献血者体型和红细胞比容,该系统可采集2单位红细胞或同时采集红细胞和血浆各1单位[34,36,37]。该系统利用刚性圆柱型离心仓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在回输过程中,血浆和生理盐水返回献血者体内。采集完成后,该系统能自动添加保养液,利用输送泵促使红细胞流经在线白细胞滤器,进入最终保存袋。该系统使用单针管路,其离体血容量大约为110ml。
(3)汾沃Amicus血细胞分离机:
只有单针管路,能同时采集血小板和1单位红细胞[34,38]。采集完成后,管路下机,手工加入保养液和过滤白细胞。
(4)唯美血液技术Cymbal血细胞分离系统(美国血液技术公司,布雷特里,马萨诸塞州):
采用可扩展、不同容量的离心杯采集血液成分。该系统的离体血容量较唯美血液技术MCS+LN8150管路的小,能采集2单位红细胞[39]。
(5)唯美血液技术MCS+LN8150血细胞分离系统:
利用吹模技术制成的离心杯采集红细胞和血浆,采用单针管路,离体血容量随着献血者血细胞比容的不同而变化,从391ml(献血者血细胞比容54%)到542ml(献血者血细胞比容38%)。根据献血者体型和血细胞比容的不同,该系统可采集1或2单位红细胞,同时还可采集血浆[34,36,40]。采集完成后,管路下机,手工加入保养液和过滤白细胞[41]。
4.冰冻红细胞
甘油是最常用的冰冻保存剂,一般在血液采集后6天内加入红细胞中。有高浓度或者低浓度2种方法。方法6-6和方法6-7介绍了2种常用的高浓度甘油保存方法。
冰冻红细胞应当在-65℃以下保存,保存期为10年。在极少数情况下,根据患者需求和其他稀有相容红细胞的可用性作出医学评估和批准,过了保存期的冷冻红细胞仍可使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操作粗暴时,冰冻红细胞血袋易发生破裂,因此应小心操作。
冰冻红细胞应在37℃融化,一般需要约10min才能完全融化。应当使用具有添加和去除氯化钠溶液的设备完成去甘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开放系统环境中添加和去除甘油,因此,解冻和去甘油红细胞在1~6℃只能保存24小时。最终制备的红细胞以0.9%氯化钠和0.2%葡萄糖悬浮。有研究证实,葡萄糖可为红细胞提供营养,使保存4天的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输入人体内的存活能力仍令人满意[42]。推荐质量控制项目为去甘油化红细胞容量和末次洗涤液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方法6-8)。
最近已有能在封闭系统中自动添加或去除甘油的解冻红细胞洗涤系统。使用该系统,可在全血采集后6天内添加甘油,还可在解冻去甘油的红细胞内加入添加液3(additive solution formula 3,AS-3),制成的红细胞可在4℃ 保存14天[41]。该系统制成红细胞的血细胞比容为51%~53%,白细胞平均含量约为9.0×106/U[43]。
三、血浆
根据血浆采集方法、保存温度、冰冻方法、二次加工、融化后的保存及时限等广泛组合,制订相应的监管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血浆制备和/或使用所在国家的一系列标准、规范、指南。本部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美国CFR、FDA指引文件、《血液使用说明》[26]、《AABB标准》和欧盟指令,但可能不全面。血浆制备机构应查阅所在国家对血浆的定义和要求。
一般将源于全血或单采的血浆冷冻保存,以保留凝血因子活性和延长保存期。冰冻血浆融化后可供临床使用,也可在1~6℃保存一段时间。冰冻血浆也可用于制备冷沉淀和去冷沉淀血浆。已有数种血浆病毒灭活方法,应根据不同国家监管机构的审批情况加以选用。采用组分分离方法,血浆还可用于制备各种特定血浆蛋白成分。以下介绍基于《血液使用说明》。
1.新鲜冰冻血浆
在美国,从单袋全血制成或通过单采获得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美国的常规全血采集量为500ml,这是体型最小献血者的最大采集量(49.94kg的献血者10.5ml/kg)。1单位从全血制备的血浆平均为200~250ml,而1单位单采血浆为400~600ml。从全血制备FFP的方法详见方法6-9。FFP含有正常量的所有凝血因子、抗凝血酶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FFP应在采集后8小时内制备完毕并冷冻保存,如果采用ACD保养液,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制备;或者按照血液采集、加工和保存系统生产方操作说明书要求操作。FFP在-18℃以下的保存期为12个月,经FDA批准,在-65℃的保存期可超过12个月[4]。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为-30~-25℃,处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血袋变得易碎,因此在操作或运输过程中,应像对待玻璃容器一样,小心操作,轻拿轻放。使用速冻仪、干冰或者干冰与乙醇或防冻剂的混合物可快速冷冻血浆。应使用30~37℃水浴或经FDA批准的设备融化冰冻血浆。使用水浴时,血袋外面应有保护性塑料外包装。单采FFP容量较大,融化时间需更长。融化后,FFP在1~6℃的保存期为24小时。保存超过24小时后,应将标识修改为冰冻血浆,可在1~6℃继续保存4天。
AABB[4]要求血液机构采取措施,降低单采血小板、各种血浆和全血输注所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风险[44]。这些血液成分的献血者宜为男性、从未怀孕的女性或HLA抗体检测阴性的已生育女性,将患者接触可能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HLA同种抗体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欧洲委员会对于FFP的定义是,从全血分离或通过单采血浆制成;血浆开始冰冻的时限要求是,在采血后6小时内,或如果全血在1~6℃保存,在18小时内,或如果全血或单采血浆采集后快速降至20~22℃,在24小时内。应在1小时内将血浆降至-30℃以下。FFP在-25℃以下的保存期为36个月,在-25℃~-18℃的保存期为3个月[8]。对于融化方法或融化后的处理要求(包括保存期),欧洲委员会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实行血浆隔离检疫机制可提高血浆的病毒安全性。欧洲委员会规定,献血者在隔离期满后返回血站再次做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和HIV-2型的重复检测结果应为阴性,被隔离的FFP方可放行。隔离期应长于病毒检测窗口期(一般为6个月)。采用病毒核酸筛查以后,窗口期已缩短,FFP的隔离期也可相应缩短[45]。
2.采集后24h内制备的冰冻血浆
FDA将采集(手工或自动方法)后24小时内制备的冰冻血浆定义为PF24。融化后,PF24可在1~6℃保存24小时。融化后超过24小时的血浆应重新标识为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可在1~6℃下继续保存4天。
3.采血后在室温保存24小时内制备的冰冻血浆
FDA将采集(手工或自动方法)后在室温保存24小时内完成制备,在-18℃以下保存的冰冻血浆定义为PF24RT24。融化后,PF24和PF24RT24可在1~6℃保存24小时。融化后超过24小时的血浆应重新标识为冰冻血浆,可在1~6℃下继续保存4天。如果FDA批准全血在室温保存隔夜,从室温保存超过8小时(如隔夜保存)的全血制备的血浆与PF24RT24类似。
4.去冷沉淀血浆
去冷沉淀血浆是冷沉淀制备过程的副产品。美国要求,去冷沉淀血浆应在24小时内重新冷冻至-18℃以下。欧洲与美国去冷沉淀血浆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期与FFP相同。去冷沉淀血浆含有正常水平的凝血因子Ⅴ(85%)、Ⅰ、Ⅶ、Ⅹ因子、抗纤溶酶、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纤维蛋白原含量仍约为2g/L[46],但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抗原、vWF活性、纤维蛋白原和因子含量均降低[47]。
5.融化血浆
融化血浆是指融化后在1~6℃下保存超过24小时的FFP、PF24或PF24RT24。FDA没有批准融化血浆这一品种[26]。融化血浆在1~6℃保存超过24小时后,还能继续保存4天。在融化血浆中,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稳定,但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减少。FFP融化后在1~6℃保存5天的融化血浆Ⅴ因子(>60%)和Ⅷ因子(>40%)含量降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含量较稳定。
6.液体血浆
在美国,在全血保存期间可随时分离制备液体血浆,用于输注。液体血浆在全血到期后于1~6℃可继续保存5天。
7.回收血浆
血站常将多余血浆和液体血浆转化为一种没有许可的血液成分—回收血浆,将其运送到血浆蛋白分离中心加工成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等血浆衍生物。采血机构应当与血浆蛋白制品生产方签订短期供应协议,才能运送原料血浆。因为回收血浆没有过期日期,因此应当永久保存回收血液的相关记录。回收血浆的保存条件由血浆蛋白制品生产方规定。在欧洲,用于生产人类血浆蛋白制品的FFP应当符合欧洲药典指南的要求。
8.单采血浆
可采用单采设备采集供输注的血浆(例如FFP)或用于制备血液制品的原料浆。最近,FDA批准的单采血浆器械,单采血浆可在1~6℃保存不超过8小时,且在采血后24小时内冰冻(定义为PF24),或在室温放置不超过24小时,且在采血后24小时内冰冻(定义PF24RT24)。
FDA指南给出了单采血浆容量的推荐意见,分别对不经常和连续单采血浆作出了不同规定。不经常单采血浆是指采浆频率少于1次/4周,连续单采血浆(或采集原料血浆)是指采浆频率大于1次/4周。不经常单采血浆的献浆者的健康检查和监测要求与全血献血者相同。通过这些程序后采集的血浆可用于临床输注。
连续单采血浆(原料浆),不论是采用自动化设备或手工方法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48]:
•应取得献浆者知情同意,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保证随时能实施医疗急救。
•应监测采浆过程中引起的红细胞损失量(包括用于检测的标本),应小于200ml/8周;如果采浆过程中无法将红细胞回输,献浆者应屏蔽献全血或血液成分8周。
•采用手工采浆的,应建立将自体红细胞安全回输给献浆者的机制。
•采用手工采浆时,体重为50~80kg的献浆者的全血采集量,一次不得大于500ml,在1个完整的采浆过程或在48h内不得大于1 000ml;体重≥79.45kg的献浆者的全血采集量一次不得大于600ml,在1个完整的采浆过程或在48h内不得大于1 200ml;FDA已经对每类自动化设备的允许采血量作出规定。
•2次采浆至少间隔48小时,7天内不得超过2次。
•首次单采血浆和连续(大量)单采血浆4个月时,应测定献浆者血清或血浆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或免疫球蛋白,结果应处于正常参考范围。
•应有具备资质并熟悉血细胞单采的临床医师负责采浆过程。
手工采浆目前在美国已很少用,其相关要求请详见CFR[48],本技术手册的前几版也列出其相关要求的要点。
9.单采血浆设备
有2种单纯采集血浆的设备采用开放系统,其余单采设备采用密闭系统,可采集血浆、红细胞或血小板(表6-7)。
(1)汾沃自动单采血浆机(Fenwal Autopheresis C):
利用旋转的圆柱型滤器从血液中分离血浆。旋转滤器效率高,体积小,离体血量约为200ml。单针管路,可补充生理盐水。为开放性管路,可采集多单位血浆。根据FDA规定,开放管路采集的血浆在融化后仅可保存4小时。经过许可,允许将保存期确定为采集后24小时,但不得将这类血浆重新标识为融化血浆。
(2)唯美血液技术PCS-2单采血浆机(Haemonetics PCS-2):
是Haemonetics MCS Plus的简化版,专门设计用于采集血浆[49]。PCS-2利用吹模(手榴弹状)离心机杯分离血浆。依据细胞去除程度不同的要求,PCS-2离心杯有3种:标准、滤芯和高分离芯。标准离心杯利用离心力从顶部分离血浆。为了增加细胞去除量,滤芯和高分离芯杯允许血浆通过由滤膜包绕的滤芯[50-52]。PCS-2的离体血量因献血者血细胞比容而定,从385ml(血细胞比容50%)到491ml(血细胞比容38%)。PCS-2使用单针管路,可补充生理盐水。属于开放性管路,如同汾沃单采血浆机一样,经过许可,允许将保存期确定为采集后24小时,但不得将这类血浆重新标识为融化血浆。PCS-2一次可采集多单位血浆。
四、冷沉淀
在欧洲,冷沉淀的抗血友病因子(简称冷沉淀)由FFP制备。FFP在1~6℃融化后,经过离心,获得冷不溶解蛋白沉淀物,将上清血浆转移到联袋,以剩余15ml左右的血浆重悬沉淀物,重新冻存(方法6-10)。可采用的FFP的融化方法有放置于冰箱(1~6℃)过夜,在1~6℃循环水浴以及微波加热。冷沉淀应在从低温离心机中取出后1小时内冰冻。在-18℃条件下,冷沉淀的保存期为自采血日期起12个月。欧洲要求FFP在2~6℃融化,冷沉淀在-25℃以下可保存36个月,而-18~-25℃条件的保存期仅为3个月。
《AABB标准》[4]规定,每单位冷沉淀应至少含因子Ⅷ80IU和纤维蛋白原150mg,尽管平均纤维蛋白原含量通常为250mg[53]。欧洲标准为每单位冷沉淀至少含因子Ⅷ70IU、纤维蛋白原140m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100IU。目前制备的冷沉淀的纤维蛋白原含量都较高(中位数为388mg/U)[54]。冷沉淀还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约170U/袋)、因子(约60U/袋)和纤连蛋白。FFP快速冷冻可增加冷沉淀因子Ⅷ的获得率[55]。冷沉淀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含量正常[56]。冷沉淀含有抗-A和抗-B,但每单位冷沉淀血浆的抗-A和抗-B仅占总量的1.15%[57]。
冷沉淀融化后应尽快使用。单袋或者使用无菌接驳密闭系统汇集的冷沉淀融化后可在室温(20~24℃)保存6小时,采用开放系统汇集的冷沉淀融化后只能在室温保存4小时。汇集冷沉淀时可能使用稀释液(例如0.9%氯化钠),以提高单袋冷沉淀的回收率。
冷沉淀在室温保存2小时、4小时和6小时后,因子Ⅷ含量分别平均下降10%、20%和30%[58]。与O型冷沉淀比较,A型和B型冷沉淀的因子Ⅷ含量较高(80IU/袋vs 120IU/袋)[59]。 融化后的冷沉淀不能再次冰冻。
五、血小板
血小板在20~24℃保存和运输,血小板保存袋的透气性优于红细胞和血浆保存袋。在保存过程中应保持血小板处于振荡状态,以适当支持血小板代谢,保证适宜的体内血小板回收率[10,60]。振荡有助于保证血小板和悬浮介质之间具有良好的氧气、二氧化碳和乳酸等物质交换。目前,这种具有高透气性的血小板保存袋是由BTHC或2-乙基己基三聚体增塑的PVC构成,另一材料是乙酸乙烯酯、聚烯烃(聚乙烯或聚丙烯)或含氟聚合物。长时间静态保存破坏血小板的氧化代谢,增强糖酵解,导致乳酸增加,pH值下降[61]。如果血小板pH值≤6.2,其体内回收率将不符合要求[62]。血站向医院运送,远距离空运,血站之间调剂血液时,没有要求应保持血小板处于振荡状态。体外研究表明,在无振荡的条件下保存24小时,血小板不会受到损伤[61,63],但长期无振荡保存可导致其pH值过低[63]。
在20~24℃保存过程中,污染细菌可能繁殖,导致输血相关败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血小板的保存期限在美国为5天,日本为3天,德国为4天,大多数欧盟和其他国家可长达7天。监管机构主要是根据输血相关败血症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血小板保存期限。
为了减少细菌进入血袋的机会,用于制备血小板的全血或单采的采血系统,在采血针后续部分应连接留样袋[4]。将穿刺后最先流出的数毫升血液导入留样袋,已证明这一措施能截获皮肤来源的细菌,从而降低血袋中血液受细菌污染的风险[64]。应在血液进入釆血袋前热合或夹住留样袋导管。留样袋中的血液可用作献血者检测样本。细菌污染的其他预防和检测措施,例如手臂彻底清洁和细菌培养,已得到有效的实施。许多人期待病原体去除技术作为最好的全面保护措施。FDA网站公布了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
绝大多数血小板的目视检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这意味着血小板中的红细胞含量小于0.4×109个。一般来说,每单位血小板的红细胞数量不超过1.0×109,但偶有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含有较多的红细胞[65]。如果血小板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宜测定血细胞比容。《AABB标准》规定,如果血小板中含有2ml以上的红细胞,应做交叉配型,献血者红细胞的ABO血型应与受血者血浆相容[4]。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保存袋上应附有献血者血样,供相容性检测使用。
在制备当天,部分全血制备的血小板或单采血小板可能含有血小板聚集团块[65]。通过常规目视检查主观判断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聚集严重的血小板不予贴签和放行。大多数肉眼可见的聚集团块,特别是轻度到中度聚集的团块,持续振荡保存后第1天即可消失[65]。全血来源血小板的制备温度可能影响聚集程度,与在24℃以下制备的血小板比较,在24℃制备的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要轻得多[66]。
有时由于不利的运输条件、临时设备故障或停电,血小板无法在20~24℃保存。有1项研究显示,在37℃下保存6小时后,再放置室温无振荡保存18小时,血小板体内回收率未受到影响[67]。然而,有2项研究证实,20℃以下保存对血小板体内回收率和存活具有不良影响[68,69]。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在血站保存和运输血小板期间保持其所需温度范围。
1.全血制备的血小板
准备制备血小板的全血不宜冷却至20℃以下。在美国,应在采血后8小时内从全血分离出富血小板血浆,制备血小板。从全血中制备血小板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白膜法,另一种是富血小板血浆(方法6-12)。2种方法都需要离心,应根据所使用的血袋和血小板制备方法摸索适宜的离心条件。可采用简易序贯实验设计方法逐步优化离心速度和时间,最终确定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的最佳离心条件[70]。质量控制结果显示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不符合要求时,也可采用简易序贯实验设计方法优化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8-6介绍了离心机功能校准过程,以使血小板得率最高。对自动化系统实施性能验证时,宜向设备生产方咨询,并取得推荐意见。
虽然有研究显示,在35~40ml血浆中保存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存活率,但是通常以40~70ml血浆悬浮从全血制备的1单位(5.5×1010个)血小板[71,72]。通常将4~6单位血小板汇集和标识,在经批准的血小板保存袋中保存;也可每袋单独保存,在输注前4小时内才将其汇集成为1个治疗剂量[73]。美国没有批准用于保存全血制备血小板的添加液。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或白膜法制备的血小板可进一步按照方法6-12所述滤除白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血小板的过程为,先将全血轻离心,分离富血小板血浆,然后将富血小板血浆重离心,获得浓缩血小板。该法可手工操作,也可由最近研发的自动化系统完成。将上清血浆移出,作进一步加工,将血小板沉淀物静置30~60min,然后以血浆重悬[74]。
白膜法在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但目前美国仍没有批准使用。应用白膜法时,首先将未去白细胞的全血重离心,分别将血浆、红细胞和白膜层分离出来作进一步加工。将4或5份白膜层与1单位血浆混合,轻离心,分离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使用该法的血站,为了方便工作安排,常将用于制备血小板制备的全血和白膜层在20~24℃放置8~24小时[75]。与富血小板血浆法比较,白膜法的特点是获得较多血浆,损失较多红细胞,过滤前的白细胞含量较少,且由于白细胞的作用,使活菌数量中幅减少。欧洲已上市一种应用白膜法从全血中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全自动化设备,具有汇集、冲洗、离心、转移、过滤和热合等多种功能。
2.单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主要来源于自愿献血者、患者家属或与患者HLA或血小板抗原表型相容的献血者。单采程序的设计目的是从个体中采集大量血小板,为患者提供疗效更好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接触的献血者人数。《AABB标准》要求单采血小板含量应至少3×1011/U,抽检符合率应达到90%[4]。
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有效的采集程序,可从献血者采集到更多血小板。可将原始单采血小板分装成多个单位(每单位应满足最低标准)。有些血小板单采设备装有计算机程序,能根据献血者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身高和体重等参数计算血小板采集量。FDA指南要求定期评估献血者的记录,监测其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10]。
对于来源于异体全血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同种免疫患者,输注经过血小板或HLA配型的单采血小板可能是唯一能有效提高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的办法。过去25年来,美国单采血小板的使用量稳步增加。据估计,美国使用的血小板有93%是单采血小板[76]。
在采集过程中可减少单采血小板容量。早期试验显示,容量约为60ml时,单采血小板的特性和功能依然良好;经过以血小板浓度对保存时间(1、2或5天)进行校正后,其体内自体血小板回收率至少与标准浓度的对照血小板相当[77,78]。通过离心将血小板容量从250ml减少至90ml时,增加了血小板轻度活化,与二磷酸腺苷的聚合反应减弱,但与胶原蛋白的聚合反应不受影响。这些实验采用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浓缩前1.0×1012/L,浓缩后1.9×1012/L[79]。
单采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单采设备采集过程优化,使得能采集到更高浓度的血小板,从而不需要对血小板进行浓缩。有研究显示,已经可采集到浓度高达(3.0~4.0) ×109/L的血小板[77,79]。另外,可采用一定比例的添加液和自体血浆(3∶1~5∶1)悬浮高度浓缩血小板,制成血浆含量更少的血小板[80]。最近,FDA已经批准了用于减少血浆含量的单采血小板添加液。
3.献血者健康检查和监测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比全血献血者更经常献血,但应符合所有全血献血者的健康检查要求。关于单采血小板频次的限制是:2次单采血小板至少间隔2天,1周内不得超过2次,或在连续12个月内不超过24次[4]。如果献血者捐献了全血1单位,或者在采集血小板过程中未能回输红细胞,至少8周后才能再次单采血小板,除非红细胞离体血量小于100ml。如果特定患者有特别医疗需求,且血站责任医师确定采集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没有负面影响,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频次可不受前述限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功能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由于单采血小板常是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唯一来源,因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献血者应暂缓捐献血小板[4]。服用阿司匹林和/或含阿司匹林药物和吡罗昔康者停药后48小时后,服用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者停药后14天后,方可捐献血小板。
没有要求首次单采之前应做血小板计数。但是,一般不会给首次献血者采集3单位的单采血小板,除非在采血前采样检查确认献血者具有足够的血小板计数。《AABB标准》允许根据本次采血前或上次采血前后采集血样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判断献血者是否符合要求[4]。经负责单采的医师基于书面的医疗需求和对献血者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书面核准,方可采集血小板计数不符合要求的献血者的血小板。
可同时采集血小板和血浆。FDA规定,每次采集的血浆总量不得超过500ml(体重大于79.45kg的献血者不超过600ml),或不超过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规定量(可能多于或少于前述的500ml或600ml)。每袋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记录应有血小板计数,但无需在标签上标识血小板计数,但血小板数低于3.0×1011的应予标注[10]。
4.单采血小板设备
(1) 泰尔茂比斯特(COBE)Spectra[TerumoBCT(COBE)Spectra]单采设备:
该设备采用双阶段通道(管路的离心半径不同)采集减少白细胞血小板。采用5.0以下版本的软件,可使85%的血小板的白细胞含量减少至5×106个[81]。5.0到7.0版本的软件带有白细胞减少系统,可使血小板的白细胞含量减少至1.0×106,且效果更为稳定。LRS管路利用离心机内的圆锥体,利用反渗透和超滤法使体积较大的细胞与体积小的物质分离,使血小板通过二阶段通道,截留残余的白细胞[82-86]。Spectra有单针或双针模式,两种模式的离体血量分别为361ml和272ml。该设备已被更高效的Trima或Trima Accel代替[34]。
(2)泰尔茂比斯特Trima和Trima Accel单采设备(版本4)(TerumoBCT Trima和Trima Accel, version 4):
利用更小体积,改良后双阶段通道及LRS圆锥体来连续采集去白血小板(白细胞量<1.0×106个)。为了提高血小板得率,Trima Accel(5.0、5.01和5.1版)利用单阶段、环形通道和大体积LRS圆锥体连续采集去白血小板[87]。该设备只有单针模式,离体血量为182~196ml,能采集1、2或3单位的血小板,可根据献血者体型、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比容,同时采集血浆和红细胞[36,87,88]。
(3) 汾沃Amicus单采设备(Fenwal Amicus):
可采集1、2或3单位的血小板,可根据献血者体型、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比容,同时采集血浆和红细胞(单针管路)[82,83,88,89]。Amicus利用离心力和包绕在一个轴上的双包带分离血小板。血小板在集合室富集,采集结束后转移至终产品袋。Amicus为单针或双针管路。单针和双针管路的离体血量为210ml。可调节全血袋的离体血量。无需外部过滤即可完成连续去除白细胞,这一过程已向FDA提交预先申请,并获得FDA批准。
(4)唯美血液技术MCS+LN9000单采系统(Haemonetics MCS+LN9000):
该系统利用Latham圆形杯、血浆控制血比容和血浆浪涌技术来富集血小板,通过血浆快速充注而使血小板从离心杯中分离出来。该术虽可减少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管路中的在线滤器保证了白细胞去除效果的稳定性[41,82,90-92]。LN9000型管路使用单针模式,离体血量从480ml(血细胞比容38%)到359ml(血细胞比容52%)。LN9000管路可采集1、2或3单位的血小板,根据献血者体型和血小板计数,可同时采集血浆[41,82,90-92]。
六、粒细胞
有关粒细胞输注的争议已有数年。成人和儿童粒细胞输注的随机对照实验显示,没有足够的证据可确定,粒细胞输注是否对全因死亡率构成影响[93]。
1.用于提高粒细胞采集量的药剂
《AABB标准》要求75%的粒细胞成分的粒细胞含量至少为1×1010个[4],但是成人粒细胞的最佳治疗剂量仍未知。对于婴儿和儿童,15ml/kg的输注量可提供适宜数量的粒细胞。为了能够采集到符合前述要求数量的粒细胞,一般需要给献血者使用药物或在单采过程中使用沉淀剂。沉淀剂通过促进红细胞沉降,使采集界面更加清晰,减少粒细胞成分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粒细胞采集量。应当取得献血者对于药物或沉淀剂使用的知情同意。
(1)羟乙基淀粉:
是1种常用沉淀剂,使红细胞发生聚集,因此沉降更完全。输入后长达1年,献血者体内仍可检出羟乙基淀粉,因此《AABB标准》要求,粒细胞采集机构应建立沉淀剂体内最大累积量的控制程序[4]。羟乙基淀粉是1种胶体液,具有扩容作用,因此献血者输入羟乙基淀粉后,可出现头痛、外周水肿等副作用。FDA发布的黑框警告指出,羟乙基淀粉的使用可能增加某些患者的死亡率和严重肾损害。但是,对于粒细胞献血者,羟乙基淀粉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很低,但只有少数受血者出现由羟乙基淀粉引起的轻度不良反应[94,95]。
(2) 类固醇:
可动员位于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使后者的粒细胞数量加倍。最常用的方法是献血前单次或分次口服强的松60mg,以能采集大量粒细胞,而全身性类固醇活性又最小。另1种方法是口服地塞米松8mg。在献血者服用全身性类固醇前,工作人员应询问其相关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或消化性溃疡是类固醇使用的相对或绝对禁忌证。
(3) 生长因子:
尽管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提高粒细胞数量不是所批准的药物使用适应证,但确实有效。单独使用造血生长因子可将每次单采的粒细胞数量从4×1010个提高到8×1010个。G-CSF的常规用法是在采集前8~12h给药,剂量为(5~10)μg/kg。初步研究提示,使用该方法时,粒细胞体内回收率和存活状态均很好,且献血者对生长因子的耐受性也很好。
2.实验室检测
采血时应采集血样做ABO和Rh血型、红细胞抗体和传染病标记物检测。粒细胞成分不可避免含有红细胞,因此粒细胞成分中的红细胞ABO血型应与患者血浆相容。如果红细胞含量>2ml,还宜做Rh和HLA配型[4]。
3.保存与输注
在保存过程中粒细胞很快失去活性,因此制成后应尽快输注。《AABB标准》规定的粒细胞保存条件为20~24℃,保存期不超过24小时[4]。保存时不宜振荡。免疫缺陷患者使用的粒细胞应经过辐照,几乎所有需要输注粒细胞患者都有使用辐照血液的适应证,因为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可能引起免疫缺陷。不得使用微聚体或白细胞过滤器处理粒细胞成分,因为这些措施将去除所采集的粒细胞。
4.粒细胞单采设备
(1)泰尔茂比司特Spectra型号单采系统[TerumoBCT(COBE)Spectra]:
该设备能采集粒细胞[34,96,97],利用离心机内的环形、单级通道分离粒细胞,连续将其收集到最后保存袋。该设备配有双针管路,离体血量为285ml。
(2)泰尔茂比司特Spectra Optia型号单采系统(TerumoBCT Spectra Optia):
该设备(请勿与上述Spectra型号混淆)主要用于治疗性单采,最近已被批准可用于粒细胞采集[98]。根据单个核细胞采集方案进行调整推算,离体血量为191ml。
(3)费森尤斯AS 104型号单采系统(Fresenius AS 104):
该设备能采集包括粒细胞在内的数种血液成分[34,99],利用离心机内的环形、单级通道分离粒细胞。粒细胞通过离心机富集,并被间歇性收集到最后保存袋。该设备采用双针管路,离体血量为175ml。
(4)唯美血液技术MCS+LN9000型单采系统(Haemonetics MCS+LN9000):
能用于采集粒细胞,它利用Latham圆形离心杯分离细胞,然后将白膜层转移至2个血袋的其中1个,在回输给献血者之前,将红细胞沉降至血袋底部,回输红细胞红细胞时,设备切换到另1个袋。该设备可使用单针或双针管路采集粒细胞,离体血量因献血者血细胞比容的不同而异,从359ml(血红细胞比容52%)到480ml(血细胞比容38%)。
第六节 血液成分修饰
有许多种方法和设备可用于全血和血液成分的加工和修饰,包括白细胞减少、辐照以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病原体灭活。
一、采用无菌接驳设备修饰血袋系统
使用监管机构批准的无菌接驳设备可对血袋进行修饰[100]。使用经批准的无菌接驳设备操作各种连接(如汇集或取样)时,其功能等同于密闭系统,因此血液成分的原有保存期维持不变。FDA批准使用无菌接驳设备的情形见表6-8,主要是用于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标本的采集,白细胞滤器的连接以制备保存前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或血小板,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汇集和采集3份的单采血小板的分装。最近批准的计算机软件可追溯批号(如刀片、血袋、滤器)、产品编码以及涉及扫描条形码的其他步骤。
二、保存前滤除白细胞
血液采集系统可能带有在线滤器,用于滤除全血、红细胞和/或血小板的白细胞。许多用于全血白细胞过滤的系统允许在采集后24小时内室温过滤,也有的采用冷藏温度过滤。去白细胞的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FDA要求少于5.0×106/U,欧洲委员会要求少于1×106/U。美国要求白细胞滤除后红细胞回收率大于85%,欧洲委员会的标准要求白细胞滤除后每袋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至少40g[8]。
通常在全血采集后应尽快(采集后5天内)滤除白细胞。全血采集袋含有在线滤器,可用于制备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和FFP。目前已有对血小板没有影响的全血滤器。如果全血采集袋没有在线白细胞滤器,可使用无菌接驳设备将经FDA批准的滤器与采血袋连接。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数量一般低于未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
表6-8 使用无菌接驳设备修饰血袋的情况[100]
注:RBC.红细胞;FDA.食品药物管理局;SOPs.标准操作规程
红细胞存在镰形细胞性状是过滤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存在镰形细胞性状的红细胞大约有50%过滤失败,其余50%虽能通过滤器,但其白细胞残留量可能超过标准允许的上限[101]。
《AABB标准》要求,在白细胞减少的血小板中,95%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应少于8.3×105/U;至少75%的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应大于5.5×1010/U;至少90%的血小板在保存终末期的pH值应大于6.2[4(p29)]。欧洲委员会的标准要求,由全血制备的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应少于0.2×106/U[8]。
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查方法包括Nageotte板计数法和流式细胞计数。1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检测新鲜样本(24小时内)时,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优于Nageotte计数法。一般而言,Nageotte计数法检测的白细胞数值低于流式细胞术[102]。最近已上市1种新的半自动化方法,降低了Nageotte板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的技术要求[103]。
三、辐照
对细胞血液成分实施辐照可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使用的放射源包括来自铯-137或钴-60的γ射线以及由放射治疗用直线加速器或独立单元产生的X射线,这两种放射源均能达到使T淋巴细胞失活的满意效果。市场上已有专用的血液辐照仪。美国核监管委员会要求增加安全措施,降低γ辐射仪放射物质非授权使用的风险[104]。持证人应当确保存在放射源的任何区域的安全,只有受权人员方可进入辐照现场。
在美国,血液照射区域中心的辐射剂量应至少25戈瑞(Gy)[2 500厘戈瑞(cGy)]且不高于50Gy(5 000cGy)[105]。此外,在满载的金属罐中,血液成分任何部位的最小照射剂量不得小于15Gy[4]。欧洲标准要求的剂量略高,血液成分任何部位的辐射剂量不小于25Gy且不高于50Gy[8]。美国和欧洲的标准都能有效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应当对辐照仪常规监测,以确保辐照时有足够的辐射剂量到达装载血液成分的金属罐。对辐照敏感的胶片或监测剂量的检测条带可用于辐照仪的质量控制[104]。FDA法规要求,铯-137放射源应每年确认1次,钴-60放射源应每半年确认1次。X射线辐照仪的放射剂量测定应遵循设备生产方的推荐。辐照仪大型维修或移位后,应实施确认。γ辐照仪的操作转盘、定时器、放射源衰减引起的照射时间延长等情况也应定期监测。
另1项重要的质量保证措施是应证实经过辐照的血液成分接受到所需剂量的辐照。因此,使用辐射敏感标签可证实每批血液完成了照射。欧洲规定了该项要求[8]。
在美国,处于保存期内的红细胞均可辐照。血液成分辐照后的保存期为28天,或仍为原有保存期,以较短者为准。在欧洲,采血后28天内的红细胞可辐照,辐照红细胞的保存期为辐照后14天或采集后28天。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均可以辐照,辐照后血小板的保存期与辐照前血小板相同。
辐照红细胞保存后确实导致输血后红细胞回收率降低。此外,与未辐照红细胞比较,辐照红细胞细胞内钾离子流出量增加,细胞胞外钾离子含量上升约2倍。对于大多数成人和儿童受血者,辐照红细胞中增加的钾含量并不会构成风险。然而,对于新生儿和快速输血的儿童,高钾可能引起心跳异常等并发症[106,107],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推荐使用保存期短或辐照后经过洗涤的红细胞。50Gy的辐照强度对血小板没有损伤作用[108]。
四、汇集
开放系统制备的汇集血小板的保存期为从系统开放时起算4小时。FDA已经批准了用于血小板汇集的封闭系统。用封闭系统制备的汇集血小板的保存期为自全血采集之日起算5天。可采用无菌接驳技术将4~6袋ABO血型相同的去白细胞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进行汇集。如果将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进行汇集,可在汇集后进行白细胞滤除,并将去白细胞作为汇集制备过程的一部分。所汇集的单袋血小板中保存期最短的日期即为汇集血小板的保存期。
在美国,由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备的汇集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应<5.0×106个。经过批准的汇集血小板袋能提供采样以检测细菌污染。应记录所汇集的每份血小板的献血条码。汇集血小板应标识大约容量、ABO/Rh血型以及汇集单位数。Rh阴性和Rh阳性血小板汇集在一起时应标识为Rh阳性汇集血小板。
欧洲许多国家制备保存前汇集的白膜层血小板,在血小板添加液或所汇集的1份血浆中保存[109]。在欧洲使用的自动化汇集设备越来越多。有些欧洲国家已开始使用具有保存前汇集白膜层血小板和病原体灭活功能的自动化设备,但FDA尚未批准这类设备。
可在即将输注前采用开放系统汇集冷沉淀。汇集冷沉淀在20~24℃的保存期为4小时。也可采用开放系统制备保存前汇集冷沉淀,在-18℃可保存12个月(方法6-11)。冷沉淀融化后的保存期为4小时。使用经FDA批准的无菌连接设备制备的汇集冷沉淀在-18℃可保存12个月,融化后的保存期为6小时。汇集冷沉淀的单位数量可能有所不同,可为4、5、6、8或10单位。保存前汇集的冷沉淀应在制备后1小时内开始冰冻。汇集冷沉淀有效成分的计算方式为,所汇集的每单位冷沉淀均含Ⅷ因子80IU和纤维蛋白原150mg乘以汇集的单位数。如果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应在标签上注明所含盐水量。
五、减少源于全血的血小板容量
为了防止心脏超负荷,减少ABO抗体输入或实施宫内输血,有些患者需要输注血浆含量较少的血小板。方法6-13介绍了通过离心减少容量的方法。可在即将输注前将血小板容量减少至10~15ml/U。在血小板保存第5天时做减容操作,血小板形态、平均血小板体积、低渗休克反应、协同聚集和血小板因子3活性等体外质量指标和输注后血小板增加值均令人满意[110]。减容血小板的体外回收率约为85%。由全血制备的血小板,经过离心(580g,20min)后,容量从约60ml减少至35~40ml,血小板计数增高(>2.3×109/L)[111]。降低由全血制备的血小板的pH值可避免形成肉眼可见的血小板聚集物(微聚物)[112]。在离心前将10%的ACD-A保养液加入血小板,可降低pH值,有利于高浓度血小板的再悬浮,且可避免发生聚集。如果使用开放系统,减容血小板的最长保存时间为4小时。尚未确定采用封闭系统减容的血小板的最长保存时间。然而,有关减容血小板体内存活状况的综合数据仍然有限。
六、病原体灭活
1.血浆
病原体灭活技术能使血浆中的微生物失去活性。FDA已经批准了2种病原体灭活技术[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补骨酯衍生物(amotosalen)/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 UVA)]。已有4种方法,分别是亚甲蓝、补骨脂素(补骨酯衍生物)、核黄素和溶剂/表面活性剂,具有欧洲CE标志。
将亚甲蓝(约0.085mg/U血浆)加入融化的FFP,用白光照射激活,以滤器除去亚甲蓝(残余浓度:0.3μmol/L)后,血浆可重新冷冻。与未处理血浆比较,亚甲蓝处理血浆的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约15%~20%。
将补骨酯衍生物加入源自全血或单采的血浆(终浓度150μmol/L),用3.0J/cm2的短波紫外线UVA(320~400nm)照射,使用吸附装置去除血浆中的补骨酯衍生物,再将血浆冷冻保存于-18℃。据报道,经该法处理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和抗血栓形成因子的平均活性与未处理血浆相当。
米拉索尔灭活系统(Mirasol)是将35ml核黄素(维生素B2)加入单采或源自单袋全血的血浆(容量范围为170~360ml),然后照射6~10min。照射后,血浆即可放行,或放置在-30℃以下可保存2年。红细胞残留量高达15×109/L时,仍能取得很好的病原体和白细胞灭活效果。米拉索尔系统处理的血浆很好地保留了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活性[113,114]。
表面活性剂处理的血浆(SD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将微小病毒B19 DNA和HEV RNA检测阴性的许多(630~1 520份)献血者血浆汇集,加入1%的三正丁基磷酸盐和1%的Triton X-100,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对包膜病毒的灭活效果显著。SD血浆是由能组织大规模生产的机构制备的,血站没有能力制备SD血浆。每单位SD血浆的容量为200ml,在-18℃的保存期为12个月[115]。SD血浆中的大多数凝血因子减少了10%,但因子Ⅷ减少了20%[116]。可将易受SD处理影响的蛋白S和α2抗纤溶酶的水平控制在正常人血浆浓度范围内(>0.4IU/ml)[117]。SD血浆应标识ABO血型,融化后应在24小时内使用。SD血浆已在欧洲上市,最近也已获美国批准[118]。
2.血小板
有2种光化学和1种单纯光照的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方法取得CE标志,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应用,它们分别是补骨酯衍生物和UVA(长波紫外线)、核黄素和UV(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照射。FDA最近也已批准补骨酯衍生物联合UVA照射用于灭活以添加液悬浮的单采血小板中的病原体。所有病原体灭活方法都是针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核酸,阻止其复制。由于血小板不含基因组核酸,且血小板的保存也不需要完整的线粒体DNA,因此这些灭活技术主要针对病原体,但有研究显示,经过灭活处理后的血小板的体外特性和功能有轻度降低[119]。
第七节 隔离
应将采集的所有血液放置在指定区域隔离,直至以下程序已全部完成为止:①献血者信息和献血记录的评估;②当前和历次献血信息的比较;③献血者既往被屏蔽献血信息的检查;④所有实验室检测[120]。由于血液采集后可用于血液成分分离的时间有限,可能在以上所有程序完成之前就已将全血分离成血液成分,因此,应将已经分离出来的所有血液成分放置在适宜温度下保存并继续隔离,直到所有规定程序步骤已经完成并复核。常同时采用物理和电子措施对血液实施隔离。
最近捐献血液传染病检测呈阳性的献血者之前所献血液成分也需要隔离和适当处置。献血后回告信息表明不适合输注的血液成分也需要同样处置。还有一些其他血液成分也需要隔离,等待质量控制采样和分析的结果决定进一步处置方式。例如,从某袋血液采样做细菌检测时,就需要将该袋血液隔离至预先规定的时间,此时如果细菌检测阴性,该袋血液方可放行。
需要对隔离程序有全面了解,方可防止不宜输注血液成分的错误放行。献血者的所有信息、历史献血记录和当前的检测结果都符合要求时,方能解除血液成分隔离,对其实施贴签和放行。
有的血液成分(如粒细胞)的保存时间很短,需要紧急放行。紧急放行应经医师批准,并在标签和附签上标明:该血液成分在放行时其检测尚未完成。
尽管血液加工过程的控制软件已经广泛使用,FDA还是不断收到不适宜输注血液成分被错误放行事件的报告。例如,在2014财年,FDA收到49 699件血液和血浆衍生物的偏差报告,其中4 460件(9.0%)涉及质控和发放错误[121]。
第八节 血液标识
FDA的数份文件中包括血液和血液成分的标识要求。FDA于1985年发布了《血液和血液成分统一标识指南》[122],相继批准了国际输血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ISBT)128码,包括2000年发布的V1.2.0版本及2006年发布的V2.0.0版本[123]。CFR(第21篇第606.120、606.121和606.122条)详细规定了标识的具体要求。《AABB标准》要求通过认证的机构按照最新版《关于血液和血液成分标识统一使用ISBT128码的美国行业共识标准》的要求标识血液和血液成分保存袋[4]。底签和其他直接粘贴在血袋上的附签应使用经批准的黏合剂。根据1985年FDA发布的指南,只有经FDA批准为“间接食品添加剂”的材料才可作为粘贴在底签上的标签的黏合剂和涂层[121]。FDA对直接粘贴在塑料血袋上的标签还另有标准要求。标签空间不够使用时,可将部分信息,尤其是不要求直接粘贴在血袋上的信息标识在系带标签上,作为血袋标签的补充。选择标签和制订标识规则时,应确认符合国家监管要求。
FDA关于所有血液成分应当使用条形码标识的规定于2006年4月26日起施行。该项规定要求标签至少包含以下条形码信息:①机构唯一标识码(例如注册编号);②与献血者相关的批号;③血液成分代码;④献血者ABO和Rh血型。这些信息应同时采用肉眼和机器可读的格式。该规范适用于采集和制备血液成分的血液机构,还包括开展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诸如制备汇集冷沉淀和/或制备供儿科使用的小剂量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血液成分的医院输血科。
《血液使用说明》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标识的说明[26],应可供每个参与血液成分输注工作的人员查阅。该说明提供了每种血液成分的重要信息,由AABB、美国血液中心、美国红十字会和军队血液计划共同制订,经FDA批准实施。本章未尽事宜请查阅《血液使用说明》。
可将特殊信息标签粘贴在血袋上。这类信息可能有:①保留用于进一步制备;②仅供急诊使用;③仅供自体输注;④不可用于输注;⑤已辐照;⑥生物危害标志;⑦来源于治疗性采血;⑧特殊筛选(例如HLA分型或CMV抗体)。ISBT 128码允许为血液成分附加特殊属性,诸如CMV抗体状态。
如上所述,可使用系带标签标识血袋补充信息。系带标签对于自体和指定献血特别有用。系带标签包括患者身份信息、患者即将接受手术的医院名称、手术日期以及可能对医院输血服务有帮助的其他信息。
每袋血液成分应有可追溯到献血者的唯一性献血条形码。将血液成分汇集时,应能通过汇集后的血液成分编码追溯到所汇集的每袋血液成分。
《AABB标准》要求使用ISBT 128码。原国际血液自动化通用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onality in Blood Banking Automation, ICCBBA)发布的信息很重要,其网站提供更新和修订的血液成分产品编码清单。将来,ISBT 128码有望能通过无线射频标签或其他电子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信息传输。
要点
1.现代化血液容器由软质塑料组成,标有识别批号。血袋应不含热原,材质柔韧性强,耐折叠和刮擦。每种塑料血袋均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低于该温度冷冻保存时,血袋材质易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破裂。
2.将最先流出的35~45ml血液收集到与采血管相连的留样袋内,可降低穿刺时产生的小皮塞进入采血袋导致细菌污染的风险。留样袋的血液可用于实验室检测。
3.献血不良反应的平均发生率为3.5%~5%,大多数为轻度反应,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医疗措施。献血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反应(例如晕厥)或局部反应(例如血肿)。每3 700名献血者中约有1名在离开献血场所后出现不良反应,且可能需要治疗。对血容量少(少于3.5L)的献血者,特别同时又是低龄的献血者实施屏蔽献血有助于降低献血不良反应风险。
4.在制备血液成分的离心过程中,影响血细胞分离和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是转子大小、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美国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加拿大和欧洲普遍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
5.可采用手工或仪器从全血分离或采用单采方式制备供输注的血浆,根据具体制备过程确定不同的血浆成分。
6.与源自全血的血液成分一样,单采血液成分应符合基本法规要求(例如献血者知情同意、保存条件和运输要求),以及适用每种血液成分单采更为具体的要求。
7.美国采集和输注的血小板绝大多数为单采血小板。
8.已有数款单采设备采用不同技术采集血液成分。有的仅能采集单种血液成分,有的能采集多种血液成分。
9.采用单采技术可采集多种组合的血液成分。有关这方面的法规要求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记录。可同时采集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也可1次采集2单位红细胞。
10.与其他血液成分采集不同,粒细胞采集需采用特定技术和考虑特定因素,以提高粒细胞采集量。
11.美国要求,每个输注剂量的少白细胞血液成分(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应少于5.0×106个,欧洲要求应少于1.0×106个。
12.美国要求,血液辐照剂量应为25~50Gy,血液成分任何部位所接受的辐照剂量应不低于15Gy。红细胞在保存期内均可辐照,辐照后的保存期是辐照后28天或原有保存期,以较短者为准。欧洲标准要求,血液成分任何部位的辐照剂量为25~50Gy,红细胞只能在保存28天前辐照,辐照后的保存期不超过14天或采血后28天,以最短者为准。辐照血小板的保存期不变。
13.条形码和肉眼可读的血袋标签目前均使用ISBT 128码,该系统能识别全球血液机构,提供更多的产品代码,减少扫描错读,使读码更准确,有利于其他标识信息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