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信息标准组织及其主要工作简介

一、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卫生信息标准

(一)概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研制和发布国际标准的独立、非政府国际组织[18],制定和发布了大量国际标准,涵盖几乎所有技术和业务领域。ISO是由国家标准团体组成的网络或联盟,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成员席位。这些国家团体在其所在国则作为ISO的代表机构。ISO成员有三种类型,获取ISO资源的权限不同,对ISO的影响力也不同。正式成员可通过参与ISO技术及政策会议并行使投票权,影响ISO的标准研发策略和过程;通讯成员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ISO技术和政策会议,参与ISO标准及其研制策略工作;用户成员只关注和跟进ISO工作。正式成员和通讯成员都可以在全国出售和采用ISO国际标准。ISO现有161个成员,其中正式成员117个,包括中国,其代表机构是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SAC)。

ISO组织的最上层机构包括政策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及一些专门咨询组。中层是会员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底层包括技术管理理事会(Technical Management Board,ISO/TMB)及其下设的各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TC)、技术咨询及支持组织。ISO日常运作主要由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具体的标准研发由各TC实施。ISO现有250个技术委员会(包括项目委员会)和2个与IEC合作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sub-committee,SC)和工作组(working group,WG),目前大约有513个SC,2 516个WG。与卫生信息有关的委员会有3个,即ISO/TC 215(Health informatics)、ISO/TC 24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和ISO/IEC JTC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二)ISO/TC 215的组成

ISO/TC 215专门负责卫生信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致力于医疗卫生领域内通信技术的标准化,以实现各个独立系统之间数据的兼容性和交互性,促进健康相关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协调、一致的交换和使用,减少重复开发和冗余,从各方面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TC 215的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医疗保健接续、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和监测以及临床研究。目前有30个正式成员(包括中国)、31个观察国,秘书处设在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图2-6为ISO/TC 215的组织结构,表2-3为ISO/TC 215目前的工作体系。截至目前,ISO/TC 215直接制定和发布了187项国际标准,另有57项标准正在研发当中。

图2-6 ISO/TC 215的组织结构

表2-3 ISO/TC 215工作体系

二、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分类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分类家族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负责提出国际卫生分类体系,建立一个协商的、可用的、有意义的框架,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均可使用的通用语言。国际认可的分类为数据存储、检索、分析和解释提供了便利,允许人群内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和人群间的横向比较,也为国家和国际范围内基于一致性数据的统计汇总奠定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家族(WHO-FIC)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各种卫生机构提供一个恰当的分类集合。WHO-FIC由以下3种分类组成。

1.参考分类

覆盖卫生领域最基本和必需的分类问题。这些分类由WHO拟定,由管理机构批准并在国际范围内使用。主要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有关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ICF);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2.派生分类

基于参考分类的结构和种类,提供参考分类未能提供的其他详细描述,或者通过重构或融合一个或多个参考分类的条目而成。派生分类包括肿瘤学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有关精神和行为疾病的临床描述和诊断指导、神经病学国际疾病分类的应用、牙科学和口腔学的国际疾病分类应用等。

3.相关分类

与参考分类相互联系或重叠,或是与参考分类特定结构层级相关的分类。包括初级保健国际分类、外部伤害病因国际分类、残疾人技术援助-分类与术语、限定日剂量的解剖治疗化学分类系统、国际护理常规分类。

为了支持WHO分类工作,1970年成立了WHO-FIC协作中心网络,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参考健康分类的应用、维护和更新。WHO-FIC协作中心帮助WHO修订和研发参考分类,其工作遵守中心特定的工作计划并参与WHO-FIC战略规划。WHO-FIC网络包括所有指定的WHO合作中心和支持WHO研发、应用和维护WHO-FIC的合作中心。这些合作中心代表不同地理区域和国家,也可能以某种特定语言为划分依据。除了国际分类家族协作中心,与WHO有官方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和WHO指定作为合作中心的学术研究中心,都为分类计划贡献力量。这些组织共同构成WHO-FIC网络,WHO成员国通过指派代表参加WHO-FIC网络的工作。

(二)国际疾病分类系统及其演进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在WHO领导下,由WHO会同若干成员国合作开发的术语标准,对疾病及症状、异常、不适、社会环境与外伤等进行分类和编码。ICD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0年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发布的第10次修改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目前全球通用的ICD-10,其内容囊括了一般流行病学、健康管理和临床中所有的疾病诊断分类,也包括了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发病率和患病率检测等问题涉及的术语。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使用ICD-10统计死亡数据,作为反映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性,即病因、部位、病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分类有三个层次:类目、亚目和细目,层次之间是从属关系。通常同一个层次的分类围绕疾病的一个特性,例如“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各个类目,都是以病因为分类标准。ICD-10共包括22章,每章包含若干节和小节。

为了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保持同步,WHO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ICD-10更新程序,并于2018年6月发布了ICD-11,供各成员国政府制定实施计划。ICD-11已于2019年6月提交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批准,WHO成员国将于2022年起采用ICD-11进行疾病与死亡报告。ICD-11的研发过程采用基于网络协作的方式,向所有感兴趣的团体开放。为了确保质量,对准确度和关联性进行同行评审。全球31个国家参与了现场测试,1600多人参与了编码工作。ICD-11在设计思路上有了较大变化,可用于电子健康应用程序和信息系统。在内容上,ICD-11更为丰富,包含55 000个编码(ICD-10只有14 400个编码)[19]

三、HL7组织及其标准家族

HL7(health level seven)于1987年成立于美国,目前是美国ANSI认可的标准研发组织之一。HL7致力于为电子健康信息的交换、整合和共享提供完整的标准体系,以支持临床实践和管理,以及卫生服务提供和评估[20]。HL7的会员遍布全世界50多个国家,代表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医疗费用支付方、制药公司、咨询公司及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供应商。参与HL7技术合作与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除美国外,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芬兰、德国、日本、荷兰、新西兰、英国、印度、阿根廷、南非、瑞典、韩国等。

HL7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卫生信息传输标准及技术规范,提高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性,降低信息系统互联成本。HL7标准基于ISO开放式系统互联OSI的最高层——应用层制定,可应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也可以进行多应用系统间的文件和数据交换。HL7标准可应用于患者个人信息管理;患者入出转信息;各类医疗服务,如手术、检查、化验、用药、医用材料及饮食等服务项目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患者账户管理、收费管理,医疗保险理赔、支付;检查、化验结果回报;病案管理;医疗服务预约管理等。

根据所涉及的内容,HL7标准有Arden、CCOW、CDA、Cross-paradigm、education、EHR、FHIR、V2、V3等。按照主要用途,HL7将其标准分为7大类:主要标准(primary standards)、基础标准(foundational standards)、临床和管理领域(cli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omains)、电子健康记录框架(EHR profiles)、应用指导(implementation guides)、规则和参照(rules and references)以及教育和提示(education & awareness,试行标准及正在研制的标准)。主要标准是实现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性最为常用的标准,其构成如表2-4所示。

表2-4 HL7主要标准

续表

HL7还提供一系列工具和资源,帮助用户开发和应用HL7标准。按照标准及其功能分类,已有的工具包括:ANSI 资源、CDA 工具、符合性测试、编辑器资源、外部资源、词汇表、HL7数据模型开发、项目管理和追踪工具、需求收集、V2工具、V3实施工具、V3建模和方法学工具、V3实用工具及术语(词汇)资源。

HL7快速医疗互操作资源(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FHIR)是HL7基于HL7 V2、V3,RIM和CDA及其实施过程的经验而提出的新规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交换标准,又能与现有信息标准协同应用。与已有的交换规范相比,FHIR可以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简化实施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FHIR标准逐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推进医疗卫生信息互操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四、医学术语标准化组织及其主要标准

(一)SNOMED CT International及其术语标准

系统医学命名法——临床术语(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SNOMED CT)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术语体系,目的是精确表达医学概念,可用来编码、提取和分析临床数据,支持医学数据的一致性索引、存储、调用和跨专业、跨机构集成,促进EHR系统的语义互操作。SNOMED最初由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提出,经过其他组织的联合参与和内容的数次扩充,形成了SNOMED CT。2007年若干国家联合发起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国际卫生术语标准研发组织(International Health Terminology Standards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IHTSDO)(后称SNOMED CT International),购买了SNOMED CT知识产权,共同拥有并管理、维护和向成员国提供SNOMED CT及相关产品,包括SNOMED CT的技术设计、核心内容及相关技术文档。SNOMED CT International现有包括9个发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立陶宛、瑞典、荷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在内的38个成员国,欧洲和美洲占大多数。使用SNOMED CT需要获得许可(license),成员可以通过每年缴纳会费的形式为全国范围内的用户获取使用许可,目前全球已经有5 000多个机构获得了使用许可。非成员国的单个用户则需要与SNOMED CT International协商购买使用权。由于目前各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比较强烈的术语标准需求,而SNOMED CT又具有相对全面、完整、科学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具备较高权威性,目前还有许多国家希望成为SNOMED CT International成员[21]。由于入会费及年费数额较大,且存在语言障碍及应用效果方面的不确定性,加之缺乏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有力推动,中国目前还不是SNOMED CT成员。但是近一年来,国内一些民间机构陆续与SNOMED CT International开展合作并达成协议,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免费试用,这些合作项目将为SNOMED CT在中国的合法推广以及建立中文医学术语系统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SNOMED CT标准研制和维护由需求驱动,内容由领域专家提供。欧美众多医学专业组织,例如美国医学会、美国牙科协会、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全球基因与健康联盟等都参与了术语研制和维护工作。另外,SNOMED CT International还与国际卫生信息标准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合作伙伴包括DICOM、HL7、LOINC等。目前最新版本的SNOMED CT发布于2019年1月,包含349 548个概念[22]。SNOMED CT的设计和开发见图2-7。

图2-7 SNOMED CT的设计和开发

(二)LOINC及其应用

逻辑观察标识符命名和编码(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LOINC),是标识健康测量和观察以及文档的国际标准,是关于医学观察项目的通用语言,为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提供统一的名称和标识码,从语义和逻辑上支持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交换和数据集成共享。LOINC由美国人Clem J·McDonald博士于1994年发起,当时属于印第安纳大学附属的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机构Regenstrief研究院。该研究院组织成立了LOINC委员会,并在Clem J·McDonald博士(LOINC委员会主席)的领导下开发了这个用于实验室和临床观察的通用术语,于1994年2月发布了第一个LOINC数据库,包含6 000多个实验室检验项目。Regenstrief研究院是LOINC术语标准的研发者、所有者和领导者,其LOINC团队负责维护LOINC数据库和支持文档、编辑和更新内容、研发RELMA映射程序,并管理和协调版本发布。同时,Regenstrief还持续培育全球LOINC社区。长期以来,LOINC得到了很多机构和个人的资助,包括Regenstrief研究院、Regenstrief基金会、LOINC社区成员的捐赠以及美国官方机构如CDC、CMS等,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也是LOINC的赞助者之一[22]

LOINC可用于表达所有检验、测量及观察项目,类似于标识医学观察项目的条码,经过数十年来不断扩充完善,目前内容覆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调查问卷和信息附件(医疗费用等方面的管理信息),以前两种为主,尤其是实验室(laboratory LOINC)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涵盖了目前开展的几乎所有医学检验项目,业务领域齐全,包括化学、血液学、血清学、血库、微生物学(包括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细胞学、毒理学、手术病理学及生殖医学等。临床(clinical LOINC)负责非实验室诊断检查、重症医学、医疗护理指标、病史及体格检查方面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液体的摄入与排出、心电图、产科超声、心脏回波、泌尿道成像、胃镜检查、呼吸机等,基因测试类项目也已经包括其中[23]

在LOINC数据库中,每条术语记录均代表一条临床观测指标(clinical observation),且均有一个由5个或6个字段构成的正式名称和一个带有校验位的唯一性标识代码。同时,每条术语还有对应的同义词(synonyms)及其他相关信息。构成LOINC全称的6个字段分别是成分、测量属性、时间特征、标本类型、标尺精度及方法类型(获得观察结果所使用的方法)。

LOINC数据库一般每年更新两次,目前的最新版本是V2.65,发布于2018年12月。LOINC在美国及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全球有175个国家的医学实验室、医疗机构、美国联邦机构、保险公司、软件供应商、诊断测试公司的75 700多个注册用户使用LOINC在系统之间无缝地传输数据。用户可通过注册,从LOINC官方网站免费获取LOINC数据库。LOINC发布的文件有Microsoft Access格式的LOINC表格、文本形式的LOINC表格、LOINC用户指南(PDF格式)。另外,还免费提供基于Windows的影射工具(regenstrief loinc mapping assistant,RELMA),用于LOINC数据库的浏览、查询、对照,本地术语的整理、编辑和预处理,以及新LOINC术语的创建、编辑与提交。为方便用户使用RELMA程序,Regenstrief还提供配套的使用手册。Regenstrief有基于网络的搜索程序,可通过浏览器搜索最新的LOINC数据库。同时,LOINC备有与国际上许多专业标准之间丰富的对照(映射)关系,如SNOMED、IUPAC、CPT等。

(三)美国NLM及其统一医学语言系统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于1986年开始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s,UMLS)的研究与应用,目的是实现跨语言和跨数据库的信息检索。UMLS是对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内已有的多个受控词表的一部纲目式汇编,提供这些词表之间的映射,使这些术语系统之间能够彼此转换。同时,UMLS也被看作是生物医学概念所构成的一部全面完整的叙词表和本体,对促进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具有重要作用。UMLS可看作一个智能中间件,为系统开发者提供一组多用途工具,作为知识源,克服概念表达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的不一致,以及概念表达粒度和视角的不一致。NLM提供两种UMLS访问路径:远程访问和本地访问。NLM使用许可只发给个体而不是机构,获得许可的个体注册后可获得UMLS术语服务器账户,免费浏览、下载UMLS[24]。UMLS中包含的有些受控词表,如SNOMED CT则需要成为IHDSDO会员,获取许可才可以使用。

统一医学语言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元叙词表、语义网络、专家词典。语义网络和专家词典是生成元叙词表的工具。

1.元叙词表(metathesaurus)

元叙词表基于多种词典、分类、编码以及生物医学文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文献中的词汇,构成了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的基础,包含100多万个生物医学概念和500多万个名称,来源于100多个词典和分类系统,包括ICD-9、ICD-10、医学主题词表(MeSH)、SNOMED-CT、LOINC、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英国临床术语(UK clinical terms)、临床药学标准术语(RxNORM)、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人类孟德尔遗传网(OMIM)等。这些词汇称为元叙词表的“源词汇”,它来源于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等17种语言,目前还不包括汉语。叙词表将不同源词表中的相同概念的不同名称和解释关联起来,每个概念都拥有若干用来定义其含义的具体属性,并且分别与各个源词表中对应的概念链接。除了保留词汇在源词表中的标识符外,叙词表还为其包含的概念和概念名称赋予了几种标识符。

2.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

语义网络对元叙词表中的每个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并描述语义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元叙词表中的每个概念至少属于一个语义类型,从不同的语义类型之间可以获得语义关系,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构成了语义网络,如图2-8所示。UMLS共有135种语义类型和54种相互关系。主要的语义类型包括有机体、解剖结构、生物功能、化学物质、事件、物体、概念等。语义网络表明了组群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语义网络可通过基于网络的UMLS Semantic Navigator浏览。

3.专家词典

专家词典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应用Java程序,可以通过词典完成对生物医学文本变异的处理,这有利于网络搜索和对电子病历的搜索。

图2-8 语义网关系示意图

从本质上说,元叙词表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进行关联,一个概念至少被分配到语义网络的一个语义类型,它对语义网络的所有概念进行分类。元叙词表中的许多单词和多个单词组成的术语也出现在专家词典中,该词典工具可以确定源于元叙词表的标准化词汇。

五、我国主要卫生信息标准化机构及其工作

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原卫生部相继启动了一批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在跟踪和学习国际先进卫生信息标准、探索卫生信息标准化理论方法、解决急需的卫生信息标准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批国际标准,如SNOMED CT、HL7、LOINC、DICOM、IHE等也逐步被国内业界人士认识和借鉴。2009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医疗信息化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清晰,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全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2010年以来,卫生部依据相应政策和需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卫生信息标准化的策略和方法也正在调整和优化,标准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我国的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经过了大约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初期以学习和引进国际标准为主。大规模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之前,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内就已经开展了国际标准的跟踪和引进工作,其中疾病统计分类(ICD)最具代表性。因为我国是WHO成员国,需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健康领域相关数据的统计报告。在WHO授权下,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WHO-FIC CC)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了国际疾病分类ICD-9和手术及医疗操作分类ICD-9-CM,1993年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14396-1993疾病分类与代码,在国内临床领域推广实施,主要用于医疗机构病案统计和国家、国际间疾病与死因的统计报告。ICD-9一致沿用至21世纪初。随着WHO发布ICD-10,我国也等效采用并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4396-2001“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于2002年正式实施,目前仍在使用。2018年WHO发布了ICD-11,国内也已经作出了积极响应,正在进行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持与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的一致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对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了翻译,虽没有发布正式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中得到了采用。

另外,1997年,国际医学术语集SNOMED发布了3.4版,原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委托李恩生教授、李包罗教授完成了中文译本,供国内同行学习借鉴。21世纪初,HL7被国内HIT业界认识,不少感兴趣的专家潜心研究HL7标准,在一批权威专家的倡导和支持下,建立了HL7中国网站,组织了学习研讨活动,翻译了大部分标准内容,并出版了专著。目前,由HL7爱好者组成的HL7中国社区非常活跃,新一代HIT人对HL7标准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关注度,尤其是最近出现的FHIR。国际著名的医学观察项目标识标准LOINC同样在国内得到了关注和认可,国内用户可以在LOINC网站以中文方式浏览和查询。原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还于2008年翻译了LOINC 2.19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也在国内的图书情报领域得到了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据此探索了中文医学语言系统的构建方法。另外,ISO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卫生信息标准也相继被国内同行关注和学习。总之,21世纪初期国内相关机构和专家在国际卫生信息标准的跟踪学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中国卫生信息标准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国内自主的卫生信息标准研发数量较少,且影响力有限。例如原卫生部联合医院管理研究所编制的用于统计汇总的一系列分类代码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编制发行的《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与代码》等。2003年以后,中国的卫生信息标准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先后委托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探索了经验,培养了人才队伍。

总体上说,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具体的研发工作分散在各业务机构或学术组织。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卫生信息标准研发组织(SDO)。国家层面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布渠道主要包括来自国家标准委的国标(GB)及卫生标准委的行业标准(WS)。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卫生信息标准以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为主,包括GB/T 30107:健康信息学HL7 V3参考信息模型、GB/T 21715:《健康信息学 患者健康卡数据》、GB/Z 21716:健康信息学 公钥基础设施(PKI)、GB/T 25514-2010:健康信息学 健康受控词表 结构和高层指标等[25]。国家卫生标准委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研发的行业标准比较多,涉及以下类别。

数据类标准包括基本数据集标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遵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所涉及的信息内容而制定。此外,还陆续颁布了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健康卡等领域的大约60多个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卫生信息数据元及数据元值域代码标准:《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WS 363)及与之对应的《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WS 364,于2011年发布)。该标准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同步制定,规定了数据元的定义、表示格式、数据元值域代码及约束条件等。

信息内容标准主要指健康档案共享文档规范,即2016年颁布的WS/T483《健康档案共享文档规范》系列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健康档案20个部分内容的文档模板、文档架构的要求以及对文档头和文档体的一系列约束。

功能规范及建设指南类标准的涉及面很广,例如《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规范》等。

近几年,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2019年初,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已发布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数据集》等32项团体标准,内容涉及数据集、系统功能规范和技术规范、医疗物联网等各个方面[26]

(刘丹红 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