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对付小人的智慧

正如曾国藩所说“居有恶邻,坐有损友”,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惹上小人,是经常会有,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甚至测面相术中,都有“犯小人”一说。什么是小人呢?孔夫子有过说法,“(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这班器识狭小有如斗筲(容器)的人算得了什么?《资治通鉴》又曾说道:“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俯眉承睫,徼进明时。”意谓这号小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侥幸得志。实际上小人们的恶绩比此处所引用的评价还要恶劣得多。

那么遇到小人怎么办呢?最好是能够像张居正说的那样“以力除奸”,公开交锋,对着干,但是小人得志,却是职场、官场的常见现象。小人的阴招、损招防不胜防,许多时候我们没等到压制小人,自己就先被小人算计坑害了。

曾国藩的一个办法是:“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也就是明知是小人,自己仍然以诚相待,他们的阴谋也就不能得逞。对小人忍让包容,宽大为怀,以图感化,也是一种智慧,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唐代名将、名臣郭子仪却勉为其难,做到了。

正当郭子仪在前线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并且获得胜利时,宦官宠臣鱼朝恩对唐肃宗说,鉴于安禄山拥兵自重的教训,不得不防备郭子仪。肃宗于是将郭子仪撤职,让鱼朝恩去军中做“监军”。鱼朝恩来到军中,仗着皇帝的威势,大权独揽,瞎指挥,结果被唐军收复的失地又被叛军夺去。将士们纷纷找到郭子仪,要求杀了鱼朝恩,郭子仪说:“鱼朝恩是皇帝的宠臣,他来说明皇帝对我有疑心,现在杀了他,不正说明皇帝的猜测是对的吗?”此后郭子仪率军抵御吐蕃入侵,鱼朝恩又向唐代宗建议:假借盗贼名义挖了郭家祖坟,这样郭子仪就无法拥兵自重了。代宗竟然同意了。“(子仪)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新唐书·郭子仪传》)祖坟被挖,郭子仪班师回朝,朝廷内外都担忧会发生动乱。等到郭子仪拜见代宗,代宗对挖郭子仪祖坟的事表示吊唁,郭子仪却流泪说道:“我长年领兵作战,军人破坏百姓的祖坟很多,这是我不忠不孝的地方,现在我的祖坟被挖,是上天的报应,不敢责怪别人。”这里的关键是郭子仪对奸佞小人鱼朝恩采取了避让相容的态度,当时鱼朝恩掌握着朝中大权和禁军,爪牙党羽众多,连代宗以后令人勒死他的时候,还一再担心他们的反扑。此刻郭子仪不追究此事,正是考虑到国难当头之时,如果他发难,势必在王朝内部引发很大的动乱,这样的话,唐王朝的局势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鱼朝恩由此有所感化,遂邀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对郭子仪说:“此去鱼朝恩可能对你不利。”部下军士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来个家僮前去。鱼朝恩问:“您的随从这么少?”郭子仪便将“有人”提醒的事告诉了他。鱼朝恩流泪说道:“若非您是长者,能如此坦荡不疑吗?”

对于修身立命以及为人处世,曾国藩多有心得体会。关于对付小人的态度,曾国藩又说过:“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小人无处不在,人在职场、官场,身不由己,难以回避,自己做事谨慎检点,不去招惹小人,这也有助于自己的修身立德。而郭子仪在这方面没有理论,却总有实践。

平定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处事始终小心谨慎。有一次郭子仪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相貌奇丑,一般妇女看到他时都不免作厌恶之色或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家人避去后面不许露面,他独自待客。卢杞走后,家人问郭子仪:“其他官员来探病,你从来没有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说:“你们有所不知,此人相貌很是丑陋,而又工于心计,万一你们看到他忍不住失笑,他一定会心存记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郭子仪历经官场曲折,毕竟眼光老辣,他看到恰恰是这种奸佞之人,常常会博取皇帝的信任。自己既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那就惹不起躲得起,保持距离,明哲保身。诚如此后张居正所说的“以智防奸”,卢杞后来果然当了宰相,“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卢杞祸国殃民,千夫所指,“卢杞为政,极恣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特别是卢杞掌权后,极尽打击报复,把得罪过他、与他不合的人竭力置于死地,先后陷害了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等许多忠良之士,唯独对郭子仪还算客气。

对付小人,包容避让虽然明智,却毕竟消极了一点。那么有没有更为积极的智斗小人的方法呢?这既要取决于时机条件,更要具有智慧。

汉文帝与汉景帝时的重臣袁盎秉持忠义,屡进良策和忠告,因而“令誉日隆”。袁盎个性刚直,直言敢谏,这就得罪了汉文帝身边的宦官赵同。而赵同不论在职权还是在人格上,都是一个“小人”,无法与袁盎相提并论,但是他仗着文帝的宠信和时时侍奉皇帝的便利条件,经常在文帝面前对袁盎进行诽谤中伤。袁盎虽为“台鼎宗臣”,也架不住这种耳边风的随时暗伤,因此很是郁闷烦恼,却又无计可施。袁盎的侄子袁种见此情形,就给袁盎如此这般地出了个主意。一天,文帝坐车出行,赵同在车上并坐,袁盎便跪在马车前,向文帝进言说:“陛下,我听说能够和天子一起坐在乘舆上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大汉王朝虽然缺乏这样的英杰,可是陛下现在怎么能和一个受过腐刑成为太监的人坐在一起呢?”文帝闻言笑了,就立即让赵同下了车。如此公开羞辱赵同,将两人之间有仇之事公之于天下,以后赵同再说袁盎什么坏话,汉文帝就会觉得是挟隙报复,不会当真了。

明朝时,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奉命讨伐。当时兼管着“东厂”和“锦衣卫”的宦官江彬,唆使明武宗以平乱为名,下江南渔猎美色,这正中武宗下怀,一百多位大臣跪在皇宫台阶前劝谏,“彬故激帝怒,悉下狱,多杖死者。”可是想不到王阳明非但是位大学者,指挥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只用了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叛乱。南巡没了理由,江彬很是恼火,却仍然挑唆着皇帝继续南下,一路上坏事做尽,武宗船队过处,撤除两岸民房,“遍刷处女、寡妇,导帝渔猎”“又欲导帝幸苏州,下浙江,抵湖、湘”。就是这么个坏料来到南昌,召见王阳明。然后设了一个主座,当然是自己的;一个下座,自然是给王阳明的。这无非就是压一压王阳明的气势,让大家看看到底谁是老大。

王阳明本来精于知人,对这种小人伎俩,他自然看得非常明白,根本不放在心上,“绝不为意”;同时王阳明也不准备退缩忍让,他径自走到主座的位置,坐了下去。江彬一干人恼羞成怒,口出恶言,王阳明则平心静气地说道:“怎么?我是领军主帅,是这里的主人,这位置难道不应该是我坐的吗?这不是朝廷早就定下的成法规矩吗?”王阳明言之有据、行之有度。江彬张口结舌、哑然失语,只好去下座入座,反被王阳明的有理有节挫杀了气焰。

对付小人,本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但是因为世事乖蹇,是非混淆,有时候与小人正面遭遇,却还须要迂回出击。

慈禧太后喜欢闻果香,不管她到哪儿,都要摆放鲜果,果香飘散,她就心情愉快。于是,各地鲜果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据说太后每年用于摆放闻香的鲜果就达四十余万斤。清河县的特产小满杏,果大香甜,正到成熟时节,知县龚慧忽然有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原来那些送往京城的御用果子都是八成熟摘下来,再远远地运来的,但是这样焐熟的果子,口味和香气自然不能跟树熟的相比。要是能给太后送上连树带果的树熟果子,那一定能大讨太后的欢心,这不同凡响的用心孝敬一旦得到太后赏识,那接下来的好事,就不用说了。

于是龚慧立刻征调了十棵最好的杏树,挖出来包好根土,护好枝叶、果子,用车装运至京城。一路服侍果树煞是辛苦,到了京城便直奔颐和园,那里有个专门接待的地方,办事的公公名叫金桂。内务府总管有规定,凡外埠官员给太后送礼,必须登记报告,不得截流或拒收。送礼的见过多了,金桂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送果树的,他按着程序先登记再禀报,龚慧也按照规矩给公公塞了两张银票。然后金桂出来说:“老佛爷今儿不见官。”

第二天,杏子忽然掉落了许多,老佛爷却仍是不见官,这可把龚慧急坏了,这杏子虽然挂枝连根,可也不能拖久了呀!这天半夜龚慧等人察觉了动静,逮住了一个用竹竿击打果树的人,他竟是太监金桂!这是怎么回事?金桂说:“我还不是为了救您啊!”金桂随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你送杏子没事,可你这送法就有事了。老佛爷最讲求口彩,做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可你送的这连根拔起的杏果,有个说法,叫“绝户果”,老佛爷要是知道你送的是绝户果,还不糟啦!咱这儿本来有规矩,对送的礼不能说不能评只能报,我念大人您够意思,这不就是让您赶紧走嘛!

龚慧一听,头皮发麻,心惊肉跳,拉着那“绝户果”,立马撤了。

其实金桂这么做,只是因为这连着根的果子要真是讨了太后的喜欢,就开了头,那以后天下的果树果农,就要大大遭殃,农户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甚至雪上加霜了。但是这事情他肯定不能说开,所以只能用暗中“使坏”、破坏果树的办法让龚慧办不成这缺德事,同时他又准备好了一套说辞,万一事情被抓了现行,也能让龚慧知难而退。

对付小人,要动脑筋、用智慧——要不要再教你两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