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学集刊(第23集)
- 朱岩石主编
- 23572字
- 2022-04-08 18:04:37
湖南宁乡市楚江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关键词:湖南宁乡 楚江流域 考古调查 先秦时期
内容提要:2013、2018、2019年,对楚江流域进行了三次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发现大溪文化时期(堆子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商周时期遗址41处。调查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的二级台地上,少量分布于一级台地,受地形影响,遗址面积一般不大,保存完整的遗址面积多为10000~30000平方米,个别在30000平方米以上。遗址数量存在早晚不对称的现象,大溪文化时期遗址发现较少且与石家河文化遗址之间存在空白和缺环,石家河时期遗址数量迅速增加,文化特征也相对较为明确。罗家冲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为认识沩水流域夏商时期的土著文化面貌及判断其他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次调查为构建楚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区域内聚落形态特征提供了基础材料。
楚江属于沩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扇子排,干流长49公里,流域面积约416平方公里,沿途流经青山桥、流沙河、老粮仓,在横市镇汇入沩水,青山桥集镇以下至横市之间的主体河流走向与S209省道基本一致。楚江所在的区域位于宁乡市西南部,与涟源、娄底、湘乡三市接壤,区域地貌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和丘陵岗地。以往曾在楚江下游多次发现商周青铜器[1],是宁乡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区域。为系统掌握沩水流域史前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情况,构建和完善沩水流域先秦时期文化序列以及探寻“宁乡铜器群”出土背景的更多线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组织启动了“沩水流域史前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调查”专项课题,楚江流域考古调查是该课题工作的一部分。2013年10月下旬,调查组人员在楚江上游青山桥镇境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工作,后因罗家冲遗址的考古工作,调查工作暂停。罗家冲遗址发掘结束后,在对发掘资料进行室内整理的同时,2018年4~8月、2019年8~12月,我们在楚江流域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发现大溪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点41处。
一、调查方法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在南方地区开展区域系统调查与北方地区既有相同之处,又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思路和理念,这在近年来南方地区开展的调查实践中已有介绍[2]。此次调查着重吸收了周边地区以往开展区域调查所总结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地貌特征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
楚江连同西侧的涓水和沩水上游所在的区域由海拔约400~800米的中低山体(雪峰山及沩山余脉)围成一个平面大体呈椭圆形的山间盆地,盆地内除芙蓉山(海拔748米)、罘罳峰(又称猴子峰,海拔410.7米)、铜锣山(海拔425.9米)和集网山(海拔354.4米)等山体海拔较高外,其余区域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海拔多在300米以下。沩水、涓水和楚江均发源于上述山体,流入黄材、横市境内后分别汇入黄材水库和沩水干流,芙蓉山、铜锣山和集网山等山体将整个盆地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又以楚江流域最为平坦开阔。
图1 楚江流域先秦遗址及商周青铜器出土点分布示意图
1.石门口遗址 2.中心林场遗址 3.聂家冲遗址 4.杨家塅遗址 5.白鹤山遗址 6.螺丝冲遗址 7.学堂坳遗址 8.花园塘遗址 9.阴三坝遗址 10.梅家湾遗址 11.堆子山遗址 12.颜家冲遗址 13.罗家冲遗址 14.石家湾遗址 15.月形山遗址 16.景德观遗址 17.兰玉山遗址 18.钦家塅遗址 19.仑上遗址 20.谢家滩遗址 21.罗家滩遗址 22.罗家咀遗址 23.田塅里遗址 24.唐家塅遗址 25.鸡里坪遗址 26.赤塅遗址 27.老屋湾遗址 28.后湾里遗址 29.白园遗址 30.华丰桥遗址 31.笋子坳遗址 32.小胡山遗址 33.向家洲遗址 34.花草坪遗址 35.大沙冲遗址 36.庙滩上遗址 37.台上湾遗址 38.金沙湾遗址 39.刘家湾遗址 40.桐子山遗址 41.划船湾遗址 42.毛公桥(铜甬钟1件)43.唐市(铜铙1件)44.师古寨(铜铙17件)45.北峰滩(铜铙2件)46.滩山村(铜卣1件)
根据以往总结的遗址分布规律,结合流域内低山丘陵植被茂密、能见度低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调查时放弃了海拔200~4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域,重点对河流两岸分布的台地进行详细调查。调查以湖南省国土测绘管理局所绘1∶10000地形图和奥维地图为参考,以道路、河流所分隔的区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对楚江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和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前岗地进行系统踏查。由于湘中地区属高度开发的稻作农业区,地表采集遗物的概率较小,我们尽可能利用台地分布的水塘、田坎等断面进行铲刮清理,采集遗物标本,了解堆积层次,对于地势低平没有断面可供观察清理的一级台地区域主要采取钻探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遗址面积的计算,分布于二级台地或岗地的遗址,由于台地边界较为清晰,保存相对完整的,一般以遗址所在台地或岗地的自然边界来计算遗址面积(即遗址面积上限),受到严重破坏的,只计算其现存面积;分布于河流一级台地的遗址,以钻探确认的遗存分布范围为准。
二、调查发现
这次调查的41处遗址点中(图1;附表),除11处为已往文物普查所发现,此次进行复查外,其余30处为此次调查中新发现的遗址点。这些遗址点的发现深化了对该区域内遗址分布情况的认识,为构建区域文化序列和开展进一步的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现对各遗址点调查情况进行逐一介绍。
(一)石门口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竹峰村六组田坪水库南侧岸边的台地上,20世纪70年代在修建水库时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存面积约1000平方米。岸边暴露有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镞、斧、铲、锛和陶鼎足。
石斧 1件(采∶1)。平面呈梯形,弧顶,器身扁平,横断面呈长方形,弧刃。磨制,表面留有琢制痕迹。长9.6、宽5、厚2厘米(图2,1)。
石铲 1件(采∶2)。平顶,上部有一孔,孔为单面管钻,器身扁平,双面弧刃。磨制光滑。长9.2、残宽1.8~4.2、厚0.9厘米(图2,2)。
石锛 2件。采∶3,平面呈梯形,平顶,弧刃。通体磨光。长6.5、宽4.5、厚1.1厘米(图2,3)。采∶4,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弧背,平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4.8、宽2、厚1.1厘米(图2,4)。
石镞 7件。采∶5,锋尖及铤端残。前锋为三棱形,镞身横截面为圆形,圆锥形铤。通体磨光。残长5.3、直径0.8厘米(图2,5)。采∶6,锋尖残,镞身横截面为三棱形,圆锥形铤。通体磨光,镞身中部崩损。残长6、宽1.2厘米(图2,6)。采∶7,铤部残。平面呈柳叶形,镞身横截面为多棱体。通体磨光,镞身前部崩损。残长5.8、宽1.7、厚0.3厘米(图2,7)。采∶8,残。平面呈柳叶形,器身扁平,一面有脊,一面脊线不甚明显。通体磨光。残长4.2、宽1.8、厚0.3厘米(图2,8)。采∶9,残件。镞身横截面为菱形。表面磨光。残长3.9、宽2.6、厚0.5厘米(图2,13)。采∶10,残件。镞身横截面为多棱体,扁锥形铤。表面磨光。残长3.5、宽2、厚0.4厘米(图2,12)。采∶11,残件。前锋为三棱形,镞身横截面为圆形,圆锥形铤。表面磨光。残长4.2、直径1.1厘米(图2,9)。
图2 石门口遗址采集遗物
1.石斧(采∶1)2.石铲(采∶2)3、4.石锛(采∶3、采∶4)5~9、12、13.石镞(采∶5、采∶6、采∶7、采∶8、采∶11、采∶10、采∶9)10、11.陶鼎足(采∶12、采∶13)
陶鼎足 2件。夹砂红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采∶12,残高5厘米(图2,10)。采∶13,正面饰按窝加刻槽。残高8厘米(图2,11)。
砺石 2件。平面呈长方形。磨痕明显。采∶14,正反两面均有磨面。残长17.6、宽9.8、厚1.5~6厘米(图3,1)。采∶15,正反面及侧面均有磨面。残长9.8、残宽5.2、厚3~5.3厘米(图3,2)。
石料 1件(采∶16)。表面布满打击疤痕。残长7.3、宽3.3、厚1.1厘米(图3,3)。
图3 石门口遗址采集石器
1、2.砺石(采∶14、采∶15)3.石料(采∶16)
(二)中心林场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竹峰村中心林场田坪水库西侧的台地上,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已将遗址破坏殆尽,残存面积约250平方米。岸边断面暴露有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8米,采集遗物有石斧、陶圈足等。
石斧 2件。平顶,器身扁平,横断面为圆角长方形,弧刃。表面粗糙。采∶1,平面呈长方形。刃部磨光。长10.8、宽5.7、厚2.1厘米(图4,1)。采∶2,刃部残,平面呈梯形。未经打磨。长7.4、宽4.4、厚1.8厘米(图4,2)。
图4 中心林场遗址采集遗物
1、2.石斧(采∶1、采∶2)3.陶圈足(采∶3)
陶圈足 1件(采∶3)。夹砂红陶。底部残。素面。残高3.4厘米(图4,3)。
(三)聂家冲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竹峰村八组田坪水库西侧的台地上(水位上涨时悬于水库中,成为孤岛),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将遗址所在台地四周挖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岸边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锛、石镰、石镞、石料、陶鼎足以及印纹硬陶残片等。
石斧 2件。采∶1,刃部残。平面呈梯形,弧顶,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弧刃。表面粗糙。残长9.9、宽5.6、厚2.8厘米(图5,1)。采∶10,弧刃。一面磨光,一面为打制。残长4.2、宽3.8、厚1.1厘米(图5,13)。
石锛 2件。采∶2,残。平面呈梯形,平顶,弧背,斜弧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8.2、宽4.8、厚1.5厘米(图5,2)。采∶4,残。平面呈梯形,上部残存一孔,孔为双面对钻,似为石铲或石钺改制而成,斜刃。通体磨光。长2.7、宽3.6、厚0.9厘米(图5,4)。
石刀 1件(采∶3)。平面呈半月形,双面弧刃。通体磨光,背部留有琢击疤痕。残长6.7、宽2.8、厚0.8厘米(图5,3)。
石料 1件(采∶5)。残长8.2、宽2.7、厚1.6厘米(图5,8)。
石镞 4件。采∶6,锋尖及铤端残。前锋呈三棱形,镞身横截面为圆形,圆锥形铤。通体磨光。残长7.2、直径0.9厘米(图5,10)。采∶7,残件。镞身横截面为圆形,圆锥形铤。通体磨光。残长4.2、直径1厘米(图5,14)。采∶8,锋尖及铤端残。平面呈柳叶形,镞身横截面为菱形,两面有脊。通体磨光。残长4.9、宽2、厚1.1厘米(图5,9)。采∶9,残件。平面呈柳叶形,镞身横截面为多棱体。表面磨光。残长2.9、宽2、厚0.3厘米(图5,5)。
陶鼎足 5件。采∶11,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背部微凹,横截面呈弧形。残高11厘米(图5,15)。采∶12,夹砂红陶。平面呈舌形,横截面扁平。残高6.8厘米(图5,11)。采∶13,夹砂红陶。平面呈舌形,背部微凹,横截面扁平。正面有宽刻槽。残高7.2厘米(图5,6)。采∶14,夹砂浅黄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弧形。正面饰叶脉状刻槽。残高7.6厘米(图5,12)。采∶15,夹砂褐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扁平。残高5.8厘米(图5,7)。
图5 聂家冲遗址采集遗物
1、13.石斧(采∶1、采∶10)2、4.石锛(采∶2、采∶4)3.石刀(采∶3)8.石料(采∶5)5、9、10、14.石镞(采∶9、采∶8、采∶6、采∶7)6、7、11、12、15.陶鼎足(采∶13、采∶15、采∶12、采∶14、采∶11)
图6 杨家塅遗址采集遗物
1、4.石斧(采∶1、采∶2)2.石铲(采∶4)3、9.石刀(采∶6、采∶5)5、6.石镞(采∶7、采∶8)7.石锛(采∶3)8.陶鼎足(采∶9)
(四)杨家塅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坪村二组田坪水库东北部台地上,遗址西侧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破坏,当水位上涨时遗址即淹没于水库中,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岸边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两大层:上层为灰褐色堆积,厚约1.5~2.1米;下层为黄褐色堆积,厚约1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镞、陶鼎足等。
石斧 2件。平面呈梯形,弧刃。通体磨光。采∶1,弧顶,横截面为椭圆形。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9.6、宽5.2、厚2.8厘米(图6,1)。采∶2,平顶,器身扁平,横截面为长方形。残长7.5、宽5.5、厚2.2厘米(图6,4)。
石锛 1件(采∶3)。平面呈梯形,平背,弧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6、宽3.4、厚1.1厘米(图6,7)。
石铲 1件(采∶4)。顶部残件,下部残存一孔,孔为单面管钻。残长6、残宽7.2、厚1厘米(图6,2)。
石刀 2件。采∶5,平面呈半月形,双面弧刃。表面磨光。残长6.8、宽3.6、厚1厘米(图6,9)。采∶6,平面呈长方形,右端残存一孔,孔为双面对钻,双面弧刃,左端亦双面开刃。表面磨光。残长6.1、宽2.1、厚0.4厘米(图6,3)。
石镞 2件。横截面为菱形,两面有脊。采∶7,平面呈柳叶形,镞身扁平。通体磨光。残长6.6、宽2.2、厚0.4厘米(图6,5)。采∶8,镞身扁平。表面磨光。残长3.1、宽1.7、厚0.3厘米(图6,6)。
陶鼎足 1件(采∶9)。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扁平。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6.2厘米(图6,8)。
图7 白鹤山遗址采集遗物
1.陶罐(采∶3)2、3.石斧(采∶1、采∶2)
(五)白鹤山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坪村张家组白鹤山前的台地上,现存面积约2400平方米。在灰色泥沙层下分布有一层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二普”调查时采集的遗物有石斧、石凿、陶罐等,陶器纹饰有弦纹、篮纹、绳纹、弦断绳纹、方格纹等[3]。因客观原因,该遗址未能进行复查。
石斧 2件。通体磨光。采∶1,顶部残。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扁椭圆形,弧刃。长8.3、宽4.1、厚2.3厘米(图7,2)。采∶2,刃部残。平面呈长梯形,横截面近长方形。残长10.7、宽4.4、厚2厘米(图7,3)。
陶罐 1件(采∶3)。夹砂红陶。直口微侈,方唇。素面。口径20.8、残高4厘米(图7,1)。
(六)螺丝冲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坪村三组田坪水库东北部的台地上,遗址南部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破坏,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水库岸边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镞、陶鼎足、陶圈足等。
石斧 2件。采∶1,残。平面呈梯形,弧顶,器身扁平,横截面为长方形,弧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制痕迹。长11.2、宽7.2、厚1.8厘米(图8,1)。采∶3,平面呈梯形,器身扁平,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弧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6.8、宽5、厚2厘米(图8,7)。
图8 螺丝冲遗址采集遗物
1、7.石斧(采∶1、采∶3)2.石铲(采∶2)3.陶鼎足(采∶7)4.石锛(采∶4)5.石镞(采∶5)6.陶豆座(采∶6)
石铲 1件(采∶2)。平面呈梯形,器身扁平,弧刃。通体磨光。长11.8、宽5.2、厚1.6厘米(图8,2)。
石锛 1件(采∶4)。平面呈梯形,顶部斜直,平背,平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6.6、宽2.8、厚1.2厘米(图8,4)。
石镞 1件(采∶5)。三棱形,圆锥形铤。表面磨光。残长3.6、宽1、厚0.8厘米(图8,5)。
陶豆座 1件(采∶6)。泥质红陶。素面。残高4.4、复原底径7厘米(图8,6)。
陶鼎足 1件(采∶7)。夹砂浅黄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扁平长方形。素面。残高6.6厘米(图8,3)。
(七)学堂坳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坪村田坪水库东南部的台地上,遗址主体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破坏,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水库岸边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8米,采集遗物有陶鼎足、圈足等。
鼎足 1件(采∶1)。夹砂红陶。足尖外撇,横截面为椭圆形。残高7.2厘米(图9,1)。
圈足 1件(采∶2)。泥质灰陶。残高3.3厘米(图9,2)。
图9 学堂坳遗址采集陶器
1.鼎足(采∶1)2.圈足(采∶2)
(八)花园塘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花园村台上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农田1.5~2米,地面分布的民居、水塘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黄褐色堆积,厚约0.5米;下层为灰褐色堆积,厚约0.3~0.6米。采集遗物有砺石、石器、陶鼎足等。
砺石 1件(采∶1)。平面呈梯形,正面有磨痕。长10.8、宽5.2、厚1.3~2.5厘米(图10,1)。
石器 1件(采∶2)。顶部残。平面呈梯形,器身扁薄,双面刃。通体磨光。残长3.8、宽2.5、厚0.2厘米(图10,2)。
陶鼎足 1件(采∶3)。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梯形。正面饰一道刻槽。残高6.5厘米(图10,3)。
(九)阴三坝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楼霞新村九组楼霞希望小学后面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地表约1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台地南侧断坎处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3米,采集1件石斧。
石斧 1件(采∶1)。平面呈长梯形,顶部微弧,背部崩损,刃部残断。表面磨光。残长11.8、宽5、厚2厘米(图10,4)。
图10 花园塘、阴三坝遗址采集遗物
1.砺石(花园塘采∶1)2.石器(花园塘采∶2)3.陶鼎足(花园塘采∶3)4.石斧(阴三坝采∶1)
(一〇)梅家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上流村技术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村民建房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存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西侧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遗物有石凿、陶釜鼎口沿、陶刀等。
石凿 1件(采∶1)。平面呈长条形,双面刃。通体打制而成。长8.5、宽1.8、厚3厘米(图11,1)。
陶釜鼎口沿 1件(采∶2)。夹砂褐陶。折沿,方唇。素面。残高4.7、残宽7.8厘米(图11,2)。
陶豆盘 1件(采∶3)。夹细砂褐陶。表面饰凹弦纹。残高3.6、残宽6厘米(图11,4)。
陶刀 1件(采∶4)。夹砂灰陶。残长4.4、残宽4.3、厚1厘米(图11,3)。
图11 梅家湾遗址采集遗物
1.石凿(采∶1)2.陶釜鼎口沿(采∶2)3.陶刀(采∶4)4.陶豆盘(采∶3)
(一一)堆子山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上全村上流完全小学和上流幼儿园所在的二级台地上(遗址绝大部分为学校所占压),台地高出周围农田约1.5米,面积约22000平方米。台地北部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8米,采集的遗物有陶釜鼎口沿、圈足、鼎足等。
鼎足 2件。采∶1,夹砂红褐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纵向短刻槽。残高6厘米(图12,1)。采∶2,夹砂红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两短刻槽。残高6.6厘米(图12,2)。
釜鼎口沿 1件(采∶3)。夹砂浅黄陶。仰折沿,圆唇,沿面微凹。腹部饰绳纹。复原口径26、残高5.6厘米(图12,4)。
圈足 1件(采∶4)。夹砂红胎黑皮陶。圈足外撇。腹部饰细绳纹。圈足径12、残高4厘米(图12,3)。
图12 堆子山遗址采集陶器
1、2.鼎足(采∶1、采∶2)3.圈足(采∶4)4.釜鼎口沿(采∶3)
图13 颜家冲遗址采集陶器
1.釜鼎口沿(采∶1)2、3.鬹(采∶2、采∶3)4.鼎足(采∶4)
(一二)颜家冲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石狮村四组楚江支流西侧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农田1.5~2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台地南部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采集的遗物有陶釜鼎口沿、鬶、鼎足等。
釜鼎口沿 1件(采∶1)。夹砂浅黄陶。仰折沿,尖唇,沿面微凹。素面。复原口径18、残高5厘米(图13,1)。
鬶 2件。泥质红陶。颈部残件。素面。采∶2,残高7厘米(图13,2)。采∶3,残高5.6厘米(图13,3)。
鼎足 1件(采∶4)。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梯形。残高6厘米(图13,4)。
(一三)罗家冲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桥北村(现为青山社区)一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侧紧邻209省道,现为宁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地高出下面一级台地约5~6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菜地,当地村民建房、开挖水塘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烧砖取土对遗址造成破坏,现存面积约25000平方米。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乡市文物局(现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对遗址进行初步调查,于2014~2017年对其进行两次主动性考古发掘,确认遗址主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期[4]。
(一四)石家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桥北村(现为青山社区)二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侧紧邻209省道,台地高出下面一级台地约5~6米,地表现为农田,台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台地区域取土烧砖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罗家冲遗址发掘期间曾组织人员对遗址所在台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钻探,未发现文化层堆积,遗址面积不详,复查时在探孔内采集到石环、在地表采集到夹砂红陶鼎足、石斧等。
石斧 2件。采∶1,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弧刃。磨制粗糙。长9.2、宽6.6、厚2.6厘米(图14,2)。采∶2,平面近似风字形,器身扁平,刃部未经加工。长17.8、宽13.6、厚3厘米(图14,3)。
石环 1件(采∶4)。残长1.7、厚0.8厘米(图14,4)。
陶鼎足 1件(采∶3)。夹砂红陶。横截面呈椭圆形。残高5.5厘米(图14,1)。
图14 石家湾遗址采集遗物
1.陶鼎足(采∶3)2.石斧(采∶1)3.石斧毛坯(采∶2)4.石环(采∶4)
(一五)月形山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桥北村(现为青山社区)二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侧紧邻209省道,台地高出南侧一级台地农田地面约6米。“二普”调查时登记的遗址面积为20000平方米,断面暴露的灰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6~1.5米,采集的遗物有石斧、砺石,陶片26块,可辨器形有釜鼎口沿、罐、缸、尊、盆、豆柄、鼎足等,纹饰有绳纹、弦纹、方格纹、锥刺纹、镂孔等。在罗家冲遗址发掘期间曾组织人员对月形山遗址进行了详细复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烧砖取土和建房平整土地等活动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文化层堆积已被破坏殆尽,复查时采集有石斧、石锛,以及表面饰方格纹和弦纹加方格纹的印纹硬陶残片,可辨器形为罐口沿。
图15 月形山遗址采集遗物
1.陶罐(采∶3)6~8.陶釜鼎口沿(采∶2、采∶7、采∶1)2、9、10、12.石斧(采∶10、采∶11、采∶12、采∶13)3、4.陶鼎足(采∶5、采∶4)5.石锛(采∶14)11.陶豆柄(采∶6)(5、10、12为复查采集,余为普查采集[5])
石斧 4件。采∶10,刃部残。平面呈梯形,弧顶,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弧刃,刃部残存有使用疤痕。通体磨光。长8.2、宽5.2、厚1.9厘米(图15,2)。采∶11,顶部残断,弧刃。表面磨光。残长6.6、宽7.7、厚3.6厘米(图15,9)。采∶12,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长方形,弧刃。表面磨光,刃部留有使用疤痕。残长7、宽6.8、厚0.8厘米(图15,10)。采∶13,平面呈梯形,弧顶,器身一面扁平,一面呈弧形,平刃。磨制粗糙。长8.3、宽6.4、厚2.5厘米(图15,12)。
石锛 1件(采∶14)。平面呈梯形,平顶,器身扁薄,弧刃。磨制粗糙。长5.5、宽2.8、厚1厘米(图15,5)。
陶釜鼎口沿 3件。采∶1,夹砂橙黄陶。折沿,尖圆唇。腹部饰细绳纹。口径15、残高7厘米(图15,8)。采∶2,夹砂灰陶。折沿,尖圆唇。口沿以下饰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口径16、残高4.8厘米(图15,6)。采∶7,夹砂红陶。折沿,圆唇,沿面微凹。腹部饰细绳纹。口径21.6、残高6.4厘米(图15,7)。
陶罐 1件(采∶3)。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腹部饰细绳纹。口径12、残高3厘米(图15,1)。
陶鼎足 2件。采∶4,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扁平状。正面饰两道纵向浅刻槽。残高10.2厘米(图15,4)。采∶5,夹砂红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一道纵向刻槽。残高6.7厘米(图15,3)。
陶豆柄 1件(采∶6)。泥质红衣灰陶。表面饰弦纹及镂孔。残高6厘米(图15,11)。
陶盆 1件(采∶8)。夹砂灰陶。敛口,圆唇。表面饰一道瓦楞纹。口径37.6、残高5厘米(图16,1)。
陶缸 1件(采∶9)。夹砂黑陶。侈口,方唇,斜腹。腹部饰弦纹。口径38.4、残高9.2厘米(图16,2)。
图16 月形山遗址采集陶器
1.盆(采∶8)2.缸(采∶9)
(一六)景德观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桥北村(现为青山社区)六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侧紧邻209省道,台地高出一级台地农田约5米,地表现为民居和荒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台地上分布的民居和水塘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复查时仅在台地东北部发现有残存的浅灰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3米。采集有石锛1件、陶片8块。陶片质地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印纹硬陶(表面饰方格纹),可辨器形有鼎足、罐底。
石锛 1件(采∶1)。顶部残件。残长3.7、宽3.7、厚1.2厘米(图17,1)。
陶鼎足 1件(采∶2)。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5.8厘米(图17,2)。
图17 景德观遗址采集遗物
1.石锛(采∶1)2.陶鼎足(采∶2)
(一七)兰玉山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合兴村兰玉山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又称万猪塘),东侧紧邻209省道,北部有一废弃的砖窑。台地高出一级台地约6米,地表现为农田,台地上分布的水塘、早年当地村民烧砖取土以及近期修建乡村公路等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水塘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灰褐色堆积,厚约0.5米;下层为浅黄色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遗物有砺石,陶鼎足、纺轮、器盖、鬶足等。
砺石 2件。采∶1,残。平面呈长方形。正反两面均有磨面,磨痕明显。长18、宽7.2、厚2.2~3厘米(图18,1)。采∶2,平面呈不规则形。正面有磨面。残长14、残宽6.2、厚3~4.2厘米(图18,7)。
陶鼎足 3件。采∶3,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馒头形。正面饰三道刻槽。残高15厘米(图18,8)。采∶4,夹砂褐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宽扁形。正面饰两道浅刻槽。残高11厘米(图18,2)。采∶5,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6.6厘米(图18,6)。
图18 兰玉山遗址采集遗物
1、7.砺石(采∶1、采∶2)2、6、8.陶鼎足(采∶4、采∶5、采∶3)3.陶鬶足(采∶8)4.陶纺轮(采∶6)5.陶盖钮(采∶7)
陶纺轮 1件(采∶6)。夹砂灰陶。圆饼形,弧边,上面小,下面大,中有一孔。素面。直径4.8、孔径0.4、厚0.7厘米(图18,4)。
陶盖钮 1件(采∶7)。夹砂褐陶。素面。底径7.4、残高3厘米(图18,5)。
陶鬶足 1件(采∶8)。泥质浅黄陶。残高4.7厘米(图18,3)。
(一八)钦家塅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荷叶村七组楚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高出一级台地约1米,南侧紧邻209省道,地表现为民居和农田。“二普”调查时确认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农耕土下分布的灰褐色文化层厚约0.6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镞、石锛,陶鼎足、豆盘、釜鼎口沿、罐口沿等。复查发现遗址被开挖水塘、平整土地开田和村民建房等活动破坏严重,文化层几乎不存,采集的遗物有陶鼎足。
石矛 1件(采∶16)。平面呈柳叶形,横截面呈菱形。通体磨光。长12、宽3、厚1厘米(图19,13)。
石斧 1件(采∶17)。平面呈梯形,顶部斜直,器身扁平,弧刃。顶部及侧面留有打击疤痕,刃部留有使用疤痕。长9、宽6、厚1.2厘米(图19,12)。
图19 钦家塅遗址采集遗物
1~4、6~10.陶鼎足(采∶1、采∶2、采∶3、采∶4、采∶8、采∶9、采∶6、采∶7、采∶5)5、11.石锛(采∶19、采∶18)12.石斧(采∶17)13.石矛(采∶16)(7为复查采集,其余均为普查采集[6])
石锛 2件。采∶18,平面呈梯形,弓背,弧刃。刃部残留使用疤痕。长9.8、宽3.4、厚1.6厘米(图19,11)。采∶19,平面呈梯形,平背,平刃。通体磨光。长7.5、宽3.2、厚1.2厘米(图19,5)。
陶鼎足 9件。采∶1,夹砂红陶。横截面呈椭圆形。内侧饰短刻槽。残高6厘米(图19,1)。采∶2,夹砂橙黄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扁平状。残高6.8厘米(图19,2)。采∶3,夹砂橙黄陶。横截面呈椭圆形。残高7.1厘米(图19,3)。采∶4,夹砂褐陶。横截面呈椭圆形。残高7.9厘米(图19,4)。采∶5,夹砂灰陶。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纵向短刻槽。残高13.6厘米(图19,10)。采∶6,夹砂红陶。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刻槽。残高6.8厘米(图19,8)。采∶7,夹砂褐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椭圆形。正面饰一道浅刻槽。残高3.4厘米(图19,9)。采∶8,夹砂红陶。宽扁形。正面饰两道纵向浅刻槽。残高5.3厘米(图19,6)。采∶9,夹砂橙黄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扁椭圆形。正反两侧饰刻划纹。残高5.9厘米(图19,7)。
陶豆盘 1件(采∶10)。泥质红陶。口径17.2、残高2.4厘米(图20,1)。
陶盆 1件(采∶11)。夹砂红陶。敛口,方唇。口径30、残高2.6厘米(图20,4)。
陶罐 3件。采∶12,夹砂红陶。高领,圆唇。表面饰一道凸弦纹。口径18、残高7厘米(图20,5)。采∶13,泥质红陶。高领,圆唇。口径16、残高6厘米(图20,6)。采∶15,夹砂红陶。翻沿,尖圆唇。腹部饰绳纹。口径20、残高5.4厘米(图20,3)。
陶釜鼎口沿 1件(采∶14)。泥质红陶。侈口,尖圆唇。素面。口径19.6、残高2.8厘米(图20,2)。
图20 钦家塅遗址采集陶器
1.陶豆盘(采∶10)2.陶釜鼎口沿(采∶14)3、5、6.陶罐(采∶15、采∶12、采∶13)4.陶盆(采∶11)
(一九)仑上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鸿富村四组(原荷塘村蔡家组)楚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北侧紧邻楚江,与钦家塅遗址隔楚江相望,直线距离约600米,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5米,地表现为农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中部水塘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灰褐色堆积(包含大块红烧土),厚约0.4米;下层为浅黄色堆积,厚约0.6米。采集的遗物有砺石、陶鼎足、陶豆柄等,还有部分饰绳纹、方格纹的残陶片。
砺石 1件(采∶1)。平面呈长方形。正面有磨面。残长7.6、宽4.6、厚3厘米(图21,1)。
图21 仑上遗址采集遗物
1.砺石(采∶1)2.陶豆柄(采∶6)3~6.陶鼎足(采∶5、采∶3、采∶2、采∶4)
陶鼎足 4件。采∶2,夹砂红陶。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饰按窝加刻槽。残高8.4厘米(图21,5)。采∶3,夹砂褐陶。圆锥形,横截面为椭圆形。素面。残高7.6厘米(图21,4)。采∶4,夹砂褐陶。圆锥形,横截面为椭圆形。素面。残高4.4厘米(图21,6)。采∶5,夹砂褐陶。横截面为宽扁形。正面饰刻槽加绳纹。残高6厘米(图21,3)。
陶豆柄 1件(采∶6)。泥质红陶。表面饰细弦纹。残高2.6厘米(图21,2)。
(二〇)谢家滩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心田村尖家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5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荒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台地上分布的水塘和民居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北部水塘断面暴露的浅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锛、陶鼎足等。
石锛 1件(采∶1)。平面呈梯形,弧顶,弓背,平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4.2、宽3.9、厚0.9厘米(图22,1)。
陶鼎足 1件(采∶2)。夹砂褐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扁平。正面饰两道宽刻槽。残高8厘米(图22,3)。
图22 谢家滩、罗家滩遗址采集遗物
1.石锛(谢家滩采∶1)2、4、5.石镞(罗家滩采∶3、罗家滩采∶4、罗家滩采∶5)3.陶鼎足(谢家滩采∶2)6、7.陶纺轮(罗家滩采∶1、罗家滩采∶2)
(二一)罗家滩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心田村枫树组的二级台地上,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6米,地表现为农田。当地村民建房取土和平地开田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镞、陶纺轮等。
石镞 3件。采∶3,器身扁平,镞身横截面为多棱体。表面磨光。残长1.7、宽1.3、厚0.2厘米(图22,2)。采∶4,平面呈柳叶形,镞身扁平,扁平状铤。表面磨光。残长4.2、宽1.7、厚0.3厘米(图22,4)。采∶5,平面呈宽叶形,镞身扁平,扁三角形铤。通体磨光。残长4.3、宽2.3、厚0.2厘米(图22,5)。
陶纺轮 2件。圆饼形,中有一孔。采∶1,泥质黑陶。弧边。下面饰几何形刻划纹。复原直径5、厚0.8、孔径0.4厘米(图22,6)。采∶2,泥质褐陶。斜边。下面饰对称的几何形刻划纹。直径5、孔径0.4、厚0.9厘米(图22,7)。
(二二)罗家咀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瓦子坪村十三组(原万水村茶园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5米,地表现为农田,面积约7000平方米。台地上分布的民居和水塘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地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4米。采集的遗物有石斧、石锛、陶釜鼎口沿、陶鼎足等。
石锛 1件(采∶2)。平面呈梯形,弧顶,平背,弧刃。局部磨光。长4.4、宽3.8、厚0.8厘米(图23,2)。
石斧 1件(采∶3)。平面呈梯形,弧顶,横截面为扁椭圆形,弧刃,刃部有残损痕迹。局部磨光。长10、宽7.4、厚3厘米(图23,1)。
陶鼎足 1件(采∶1)。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宽扁形。素面。残高6.6厘米(图23,3)。
陶釜鼎口沿 1件(采∶4)。夹砂红陶。宽折沿,沿面内凹。素面。残高4.4、残宽5厘米(图23,4)。
图23 罗家咀遗址采集遗物
1.石斧(采∶3)2.石锛(采∶2)3.陶鼎足(采∶1)4.陶釜鼎口沿(采∶4)
(二三)田塅里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桃树湾村田塅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5米,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台地中部分布的水塘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3米。采集遗物有砺石、石锛、石器、石镞、陶鼎足、陶杯等。
砺石 1件(采∶1)。正面有磨面,磨痕明显。残长13、残宽6.4、厚0.8~2.6厘米(图24,1)。
石锛 1件(采∶2)。平面呈梯形,弧顶,器身扁平,弧背,弧刃。通体磨光,表面留有琢击疤痕。长5.7、宽3.5、厚1厘米(图24,2)。
石器 1件(采∶3)。平面呈梯形,器身扁薄,双面刃。通体磨光。残长4.7、宽1.4、厚0.3厘米(图24,3)。
石镞 1件(采∶4)。锋尖残件。残长2.4厘米(图24,4)。
陶鼎足 1件(采∶5)。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椭圆形。素面。残高6.5厘米(图24,5)。
陶杯 1件(采∶6)。夹砂红陶。侈口,斜腹,矮圈足。素面。口径7、残高9.4、底径3.8厘米(图24,6)。
图24 田塅里遗址采集遗物
1.砺石(采∶1)2.石锛(采∶2)3.石器(采∶3)4.石镞(采∶4)5.陶鼎足(采∶5)6.陶杯(采∶6)
(二四)唐家塅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瓦子坪村唐家塅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1.5~2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荒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台地东北部分布的民居和水塘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地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的遗物有石刀、陶鼎足等。
石刀 1件(采∶1)。残件。残长4、残宽4.2、厚0.4厘米(图25,1)。
陶角状把手 1件(采∶2)。夹砂红陶。素面。残长6厘米(图25,2)。
陶鼎足 2件。横截面为宽扁形。采∶3,夹砂红陶。正面有浅刻槽。残高3.5厘米(图25,3)。采∶4,夹砂红陶。正面饰雨点纹。残高4厘米(图25,4)。
图25 唐家塅遗址采集遗物
1.石刀(采∶1)2.陶角状把手(采∶2)3、4.陶鼎足(采∶3、采∶4)
(二五)鸡里坪遗址
位于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心村五组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5米,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台地西南部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遗物有陶盆口沿等。
陶盆 1件(采∶1)。夹砂灰陶。平折沿。腹部饰瓦楞纹。复原口径32.4、残高5厘米(图26,1)。
图26 鸡里坪、赤塅遗址采集陶器
1.盆(鸡里坪采∶1)2.罐底(赤塅采∶1)
(二六)赤塅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赤新村赤塅组的二级台地上,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5米,台地上分布的水塘、民居以及原大田方乡人民供销社旧址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现存面积约700平方米。台地断坎处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4米。采集的遗物仅有少量碎陶片,表面饰绳纹和菱形填线纹,可辨器形仅有罐底。
陶罐底 1件(采∶1)。泥质灰陶。平底。表面饰菱形填线纹。复原底径10、残高6厘米(图26,2)。
(二七)老屋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莲花桥村五亩组草冲中学背后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米,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台地上分布的民居、水塘及近现代的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地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4米。采集的遗物有陶鼎足和部分残陶片,质地分为夹砂和泥质,表面饰绳纹、戳印纹等。
陶鼎足 2件。采∶1,夹砂红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有一道深刻槽。残高3.6厘米(图27,1)。采∶2,夹砂黑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正面饰绳纹。残高4.5厘米(图27,6)。
图27 老屋湾、白园、后湾里遗址采集遗物
1、2、5、6.陶鼎足(老屋湾采∶1、白园采∶2、白园采∶1、老屋湾采∶2)3、4.石镞(后湾里采∶2、后湾里采∶1)
(二八)白园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白园村木兰组(大屋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2米,地表现为农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台地上分布的水塘、民居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包含红烧土颗粒)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有少量陶片,可辨器形为鼎足、罐口沿。
陶鼎足 2件。夹砂红陶。采∶1,横截面扁平。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5.2厘米(图27,5)。采∶2,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扁平长方形。素面。残高3.6厘米(图27,2)。
(二九)后湾里遗址
位于宁乡市流沙河镇山林村西凤组里仁桥对面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1.5~2米,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黄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2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镞、残陶片等,陶片均为夹砂陶,表面饰绳纹,器形难辨。
石镞 2件。采∶1,残。前锋为三棱形,镞身横截面为圆形,圆锥形铤。通体磨光。残长5、直径1厘米(图27,4)。采∶2,铤部残件。残长2.5、宽1.3、厚0.4厘米(图27,3)。
(三〇)华丰桥遗址
位于流沙河镇大田方村二组(原华丰村刘家组)华丰桥杨华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地表现为水稻田。据当地村民介绍,遗址东侧不远处原分布有一处砖窑,早年曾在遗址分布区域烧砖取土,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经钻探确认,遗址堆积分为3层:第1层为青灰色耕土,厚约40厘米;第2层为浅黄色土,厚约30厘米;第3层为褐色粉沙土,含烧土颗粒、碎陶片、炭屑等。第3层以下为纯净的黄色沙土堆积(生土)。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村民回忆早年曾在遗址紧邻的杨华江河滩上采集到石斧等器物标本。本次调查仅在个别探孔采集到零星夹砂灰陶和夹砂褐陶的碎陶片(一块表面饰细绳纹)。
(三一)笋子坳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回春堂村笋子坳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米,地表现为农田,近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开田取土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遗物有砺石和少量残陶片。陶片质地分为夹砂红陶(一块表面饰粗绳纹)和硬陶(表面饰方格纹),可辨器形仅有圈足。
砺石 1件(采∶1)。平面呈长方形。正面有磨面,磨痕明显。残长16.8、宽13.6、厚3~4厘米(图28,1)。
陶圈足 1件(采∶2)。夹砂红陶。表面饰有镂孔。复原底径10、残高4.4厘米(图28,2)。
(三二)小胡山遗址
位于老粮仓镇回春堂村二组(原小胡山组)杨华江岸边的二级台地上,距笋子坳遗址直线距离约200米,遗址高出周围一级台地农田地表约2米。根据走访当地村民得知,遗址大部分区域已被烧砖取土破坏,现存区域被民居占压,面积约2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部分碎陶片,质地有夹砂褐陶、夹砂黑陶和泥质红胎黑皮陶,表面饰绳纹,可辨器形仅有器耳、罐口沿。
器耳 1件(采∶1)。夹砂褐陶。绳索状。宽8.8、高6.8厘米(图28,4)。
(三三)向家洲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回春村(原向前村)倒座组楚江南岸的一级台地上,与花草坪遗址隔楚江相望,直线距离约200米。地表现为水稻田,经钻探确认,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遗址堆积分为2层:第1层为青灰色耕土层,厚约0.3米;第2层为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7米,包含炭屑、烧土颗粒、碎陶片等。第2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堆积。在探孔中以及西南部水塘断面上采集到陶鼎足、豆柄及印纹硬陶残片(表面饰小方格纹)等遗物。
图28 笋子坳、小胡山、向家洲遗址采集遗物
1.砺石(笋子坳采∶1)2、6.陶圈足(笋子坳采∶2、向家洲采∶2)3.石纺轮(向家洲采∶1)4.陶器耳(小胡山采∶1)5.陶豆柄(向家洲采∶3)
石纺轮 1件(采∶1)。圆饼形,弧边,中有一孔。底径3、孔径0.5~0.6、厚1.5厘米(图28,3)。
陶鼎足 1件(采∶2)。夹砂红陶。柱状。残高3.7厘米(图28,6)。
陶豆柄 1件(采∶3)。泥质橙黄陶。实心柱状。残高8.4厘米(图28,5)。
(三四)花草坪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唐市社区双新组楚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45000平方米,现为宁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01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确认为一处大溪文化时期(堆子岭文化)的聚落遗址[7]。
(三五)大沙冲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星石村三组大沙冲(当地又称瓦家屋场)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顶部高出周围一级台地农田约7米,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灰褐色堆积,厚约0.5米;下层为浅黄色堆积,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镞、陶豆柄、陶鼎足、板瓦等。
图29 大沙冲、庙滩上、台上湾遗址采集遗物
1.板瓦(大沙冲采∶4)2.陶纺轮(台上湾采∶1)3~5.石镞(庙滩上采∶2、庙滩上采∶1、大沙冲采∶1)6.陶豆柄(大沙冲采∶3)7、8.陶鼎足(台上湾采∶2、大沙冲采∶2)
石镞 1件(采∶1)。平面呈宽叶形,镞身横截面为菱形,两面有脊,圆锥形铤,镞身与铤分界明显。通体磨光。残长4.7、宽1.7、厚0.7厘米(图29,5)。
陶鼎足 1件(采∶2)。夹砂红陶。横截面为宽扁形。素面。残高4厘米(图29,8)。
陶豆柄 1件(采∶3)。泥质红胎黑皮陶。素面。残高3.2厘米(图29,6)。
板瓦 1件(采∶4)。夹砂红陶。表面饰绳纹。残长10.8、宽13.6、厚1.2厘米(图29,1)。
(三六)庙滩上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竹溪村十三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米,地表现为农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台地断坎处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有石镞和部分碎陶片(质地分为夹砂红陶、黑陶和泥质灰陶,个别饰绳纹)等。
石镞 2件。残件。前锋为三棱形,镞身横截面为圆形。采∶1,残长2.7、直径1.1厘米(图29,4)。采∶2,残长5.3、直径0.9厘米(图29,3)。
(三七)台上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毛公村十组(原红山村仙竹组)青年水库边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4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荒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根据断面清理和钻探确认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2层:第1层为黄褐色表土,厚约0.4米;第2层为褐色沙土,含红烧土块、炭屑、碎陶片等,厚约0.8~1米,为文化层堆积。第2层以下为红褐色生土堆积(含粗沙颗粒)。采集的遗物有陶纺轮、鼎足及少量陶片(泥质黑皮陶)。
陶纺轮 1件(采∶1)。夹砂褐陶。圆饼形,上面小,下面大,中有一孔。下面饰对称的几何形弧线纹。直径4.4、孔径0.4、厚0.6厘米(图29,2)。
陶鼎足 1件(采∶2)。夹砂红陶。平面呈梯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残高7.5厘米(图29,7)。
(三八)金沙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金洪村金胡组楚江支流西南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3~5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荒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通过清理断面和钻探确认遗址堆积分为2层:第1层为黄褐色耕土,厚约0.4米;第2层为灰褐色堆积(包含红烧土),厚约0.55厘米。第2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采集有陶釜鼎口沿、鼎足、鬹及少量陶片等。
图30 金沙湾遗址采集陶器
1~3.鼎足(采∶1、采∶2、采∶3)4.鬹(采∶4)5、6.釜鼎口沿(采∶5、采∶6)
陶鼎足 3件。采∶1,夹砂红陶。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6厘米(图30,1)。采∶2,夹砂红陶。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5.5厘米(图30,2)。采∶3,夹砂红陶。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5.5厘米(图30,3)。
陶鬶 1件(采∶4)。泥质红陶。颈部残件。残高6.1厘米(图30,4)。
陶釜鼎口沿 2件。采∶5,夹砂褐陶。宽折沿,方唇。素面。残宽10、残高4.8厘米(图30,5)。采∶6,夹砂褐陶。宽折沿,方唇。素面。残宽4、残高11.2厘米(图30,6)。
(三九)刘家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金洪村(原粮丰村)刘家湾组,地处楚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地表现为水稻田,面积约30000平方米。本次复查时通过观察遗址中心区域一户村民修建化粪池挖出的土,发现遗址文化层堆积为包含大量红烧土块的灰褐色堆积,结合稻田区域钻探,确认遗址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二普”调查时采集有陶鼎、鬲、罐、豆以及石斧等器物,本次复查时采集到陶豆柄、石锛、陶鼎足等。
图31 刘家湾遗址采集遗物
1~3、5.陶鼎足(采∶4、采∶2、采∶1、采∶3)4.石锛(采∶11)6、11.陶罐(采∶7、采∶9)7.陶圈足(采∶6)8.陶鬲足(采∶5)9.陶豆柄(采∶10)10.石斧(采∶8)(4、9为复查采集,其余为普查采集[8])
陶鼎足 4件。采∶1,夹砂橙黄陶。圆锥形。残高9.7厘米(图31,3)。采∶2,夹砂橙黄陶。圆锥形。足根部有按窝。残高8.7厘米(图31,2)。采∶3,夹砂褐陶。足根部有按窝。残高5.7厘米(图31,5)。采∶4,夹砂橙黄陶。横截面呈扁椭圆形。足根部有按窝。残高4.3厘米(图31,1)。
陶鬲足 1件(采∶5)。夹砂红陶。柱足。表面饰绳纹。残高5.7厘米(图31,8)。
陶圈足 1件(采∶6)。夹砂橙黄陶。表面饰镂孔。底径14.3、残高5厘米(图31,7)。
陶罐 2件。高领,直口微侈。素面。采∶7,泥质黑陶。口径14.2、残高4.8厘米(图30,6)。采∶9,口径25、残高3.2厘米(图31,11)。
陶豆柄 1件(采∶10)。夹砂褐陶。表面饰弦纹。底径4、残高3.5厘米(图31,9)。
石斧 1件(采∶8)。平面呈梯形,弧顶,横截面呈扁椭圆形,弧刃。通体磨光。高8.5、残宽4.7、厚2.4厘米(图31,10)。
石锛 1件(采∶11)。平面呈长方形,平背,斜刃。刃部磨光。长6.2、宽4.8、厚1.1厘米(图31,4)。
(四〇)桐子山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金洪村(原仙洪坝村)五组楚江支流南岸的二级台地上,益娄高速公路自遗址中部穿过,地表现为荒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为配合益娄高速公路建设,2014年11~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乡县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遗址第6层及部分打破该层的遗迹的年代为商时期[9]。
(四一)划船湾遗址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双藕村双江组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一级台地约2~3米,地表现为农田和荒地及民居等。据走访当地村民得知,早年曾在遗址区域烧砖取土,发现有石器、陶片等。当地村民烧砖取土和建房等生产活动对遗址地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现存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台地断面暴露的灰褐色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采集的遗物有陶鼎足、陶罐口沿等。
陶鼎足 2件。采∶1,夹砂橙黄陶。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扁椭圆形。正面饰三道浅刻槽。残高10厘米(图32,1)。采∶2,夹砂红陶。平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正面有按窝及浅刻槽。残高6.6厘米(图32,2)。
图32 划船湾遗址采集陶器
1、2.鼎足(采∶1、采∶2)
三、初步认识
(一)遗址年代及文化序列
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实施的前提之一,是调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清晰,为讨论区域的聚落变迁建立大致的年代框架[10]。由于该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序列尚未建立,对其文化面貌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夏商时期文化遗存年代和属性的判断,因缺乏清晰的参考标尺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调查遗址年代和文化属性的判断,主要是参考湘江流域所构建的文化序列[11]而进行大致的推断。
1.大溪文化时期
目前楚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最早可追溯至大溪文化时期,代表性遗址仅有花草坪遗址1处。据发掘者介绍[12],遗址文化内涵属堆子岭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2.石家河文化
罗家冲遗址是楚江流域目前唯一一处经过系统发掘的包含丰富石家河文化遗存的遗址点,且遗址主体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延续至商周时期,堆积序列相对完整,为认识其他遗址点的年代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罗家冲遗址早期遗存中的陶盆形鼎、折腹豆、圈足杯、斜腹杯、鬶、器盖、宽扁长方形鼎足、红陶大口缸等表明其与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典型器物面貌较为接近,正面饰刻槽、按窝等纹饰的陶圆锥形鼎足、盂形器、圆饼形器盖捉手、长颈壶等器物和以绳纹为主的装饰风格,表明其与邻近的岱子坪遗址二、三期遗存关系密切,同时也有正面饰刻槽的宽扁形陶鼎足、饰几何形刻划纹的陶纺轮、敛口束颈陶罐、喇叭口陶罐、绳索状陶器耳等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因素[13]。
调查表明,此类遗存在楚江流域有广泛的分布,参照岱子坪遗址、罗家冲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的特征,可将石门口遗址、聂家冲遗址、杨家塅遗址、螺丝冲遗址、学堂坳遗址、花园塘遗址、堆子山遗址、颜家冲遗址、月形山遗址、景德观遗址、兰玉山遗址、钦家塅遗址、仑上遗址、谢家滩遗址、罗家滩遗址、罗家咀遗址、田塅里遗址、唐家塅遗址、老屋湾遗址、白园遗址、小胡山遗址、大沙冲遗址、台上湾遗址、金沙湾遗址、刘家湾遗址、划船湾遗址这26处遗址的主体或部分年代推断为石家河文化。庙滩上遗址、后湾里遗址,根据调查采集的三棱形石镞[14],推测年代也应属于该时期。
白鹤山遗址虽采集标本较少,参考采集陶片的纹饰特征,推测其年代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时期或稍晚。中心林场、阴三坝、梅家湾、鸡里坪和华丰桥5处遗址点因标本较少或特征不典型,时代有待进一步确定。
3.夏商周时期
目前对于沩水流域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认识还较为模糊,罗家冲遗址出土有陶筒形器、马鞍形石刀、陶双沿罐、陶甗形器等夏商时期具有地域文化传统因素的器物[15],如筒形器在湘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存中一直存在[16],双沿罐主要发现于赣鄱及鄂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存中[17],马鞍形石刀是吴城遗址土著文化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18],甗形器是赣东地区万年文化的器物组合之一,代表了赣鄱地区土著居民固有的文化传统[19],吴城文化及费家河文化中所见的甗形器均是受其影响的产物。上述器物的出土表明罗家冲遗址内存在该时期的遗存,其他未经发掘的遗址,因缺少典型标本作参考,暂时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赤塅遗址采集的泥质灰陶罐底表面饰菱形填线纹(叶脉纹)的特征,表明其年代大致应为商周时期。
根据罗家冲遗址晚期遗存中出土的大口绳纹陶鬲口沿及柱状陶鬲足、陶豆等[20],刘家湾遗址采集的夹砂红陶柱状鬲足,大沙冲遗址采集的绳纹板瓦,向家洲遗址采集的泥质橙黄陶实心豆柄等典型遗物,表明这几处遗址内应存在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可能已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除少数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延续至商周时期外,多数遗址堆积性质较为单纯,遗址年代的共时性较强,文化面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遗址年代序列并不完整,遗址分布存在早晚不对称的现象,早期遗址点较为少见,在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之间存在空白和缺环。虽然不排除有尚未发现的可能性,但从整个宁乡地区已掌握的普查资料看,仍然较为罕见。有学者曾指出:“堆子岭文化之后,湘江流域有过一段文化空白。约在距今5000~4500年间,形成一支面貌更为复杂的文化,湘乡岱子坪一期为其典型代表。”[21]楚江流域早期遗址点的缺失或许也是这种文化空白的反映。
(二)遗址分布规律
目前调查发现的遗址点主要分布于楚江及其大小支流沿岸背靠低矮山包、地势平坦的二级台地上(即山包向一级台地过渡的山前台地或岗地上),一般高出周围一级台地1~2米至5~7米不等,山包海拔大致在150~300米。仅有4处遗址点分布于一级台地,这种现象可能也与一级台地地势低平,可供观察的断面较少,遗址发现的难度较大不无关系。限于地形,遗址面积一般不大,保存完整的遗址面积多在10000~30000平方米。
“聚落的存在不仅与自然地理相关,也与周边聚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聚落群是由时空特征相近,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聚落构成,往往距离相近,年代相同是考察聚落的基本条件。”[22]分布于田坪水库周围的7处遗址点,直线距离大约500~900米不等,罗家冲遗址与周边的石家湾遗址、月形山遗址、景德观遗址、兰玉山遗址彼此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00~900米不等,钦家塅遗址与仑上遗址直线距离约700米,白园遗址与后湾里遗址直线距离约750米,笋子坳遗址与小胡山遗址直线距离约200米。这些遗址点距离相近,文化内涵基本相同,已基本具备构成同一聚落群的条件,参照江西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聚落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23],我们认为可以将其视为同一聚落遗址群。
附记:本文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沩水流域史前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调查”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的实施得到了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长沙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项目领队为何佳,参加调查的人员有曹栋洋、李义红、胡明武、曾心鑫等,孙明、何晓亮参加了2013年的前期调查和2016年罗家冲遗址发掘期间对石家湾、月形山和景德观三处遗址的复查工作。本文线图由尚金山、曾心鑫绘制,整理工作由曹栋洋完成。
执笔者 曹栋洋 何佳
附表 楚江流域先秦遗址调查统计表
楚江流域先秦遗址调查统计表-续表
The Survey of Pre-Qin Period Sites in Chujiang River Basin of Ningxiang City,Hunan
Changsha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Ningxiang Bureau of Culture,Tourism,Radio,Television and Sports
KEYWORDS:Ningxiang,Hunan Chujiang Basin Archaeological Survey Pre-Qin Period
ABSTRACT:In 2013,2018 and 2019 Changsha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other institution conducted three systematic surveys. The surveys covered an area of about 300 sq km and they found 41 sites including Daxi Culture(Duiziling Culture),Shijiahe Culture,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sites found in the surveys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secondary platform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and a small amount of the sit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first level platform.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y,the area of the sites is small. The well-preserved sites mostly cover an area of 10000-30000 sq m,and a few of them are more than 30000 sq m. The number of sites of the early period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ones. The number of Daxi Culture sites is smaller than Shijiahe Culture site. There are gap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 sites. The number of Shijiahe sites increased rapidl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clear. The survey and excavation of Luojiachong site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features of Xia and Shang periods along the Wei river area and judging the age of other sites. This survey provides basic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ng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sequence of the Chujiang basin and exploring the settlem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gion.
(特约编辑 新华)
[1] a.先后于1959年在老粮仓镇师古寨山顶出土铜铙5件,1974年在老粮仓镇唐市陈家湾楚江岸边出土铜铙1件,1978年在老粮仓镇望北峰山麓北峰滩出土铜铙2件,1987年在老粮仓镇毛公桥乡寺塘村出土铜甬钟1件,1993年在老粮仓镇师古寨山顶出土铜铙2件、西北坡(在栗山坡)出土铜铙10件,1996年在横市镇滩山村金塘组楚江岸边台地上出土商代铜提梁卣1件。
b.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宁乡县文物管理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宁乡青铜器》,岳麓书社,2014年。
c.李乔生:《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考古》1999年第11期。
[2] 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洪山南麓史前聚落调查——以石家河为中心》,《江汉考古》2009年第1期。
b.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樟树市博物馆:《江西清江盆地区域考古调查简报》,《南方文物》2012年第4期。
c.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大洪山南麓陶家湖——笑城区域系统调查》,《江汉考古》2017年第5期。
[3]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调查资料:《宁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资料汇编》,1989年。
[4] a.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b.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乡罗家冲遗址2014~2015年发掘情况简报》,见《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12辑,岳麓书社,2016年。
[5]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调查资料:《宁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资料汇编》,1989年。
[6]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调查资料:《宁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资料汇编》,1989年。
[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乡县花草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第2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8]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调查资料:《宁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资料汇编》,1989年。
[9]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乡县桐子山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第259~26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0] 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简报》,《东南文化》2014年第5期。
[11] a.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为:黄家园类型→大塘文化→堆子岭文化→岱子坪一期文化→磨山晚期、舵上坪类型(或岱子坪类型)。
b.郭伟民:《湘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
c.尹检顺:《湘江流域原始文化初论》,《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d.湘江下游青铜文化序列为:铜鼓山一期遗存、樟树塘类遗存→费家河文化→炭河里文化→越人墓葬遗存→楚文化遗存。
e.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26~208页,线装书局,2008年。
[1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乡县花草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第2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3]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乡市文物局:《湖南宁乡罗家冲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待刊。
[14] a.有学者研究表明:石家河文化晚期及后石家河文化阶段,江汉地区三棱镞分布较为普遍,基本覆盖了石家河文化的整个分布范围,看不出明显分区,在随枣走廊一带稍显密集。值得注意的是,石家河文化早期即出现了石质的三棱镞,且以后本区域三棱镞一直以石质为主。石家河文化鼎盛时期曾对湘中和赣鄱一带古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三棱镞之所以能远波到桂北地区,可能肇始于江汉地区族群向东向南的文化辐射。
b.王清刚:《试论龙山时期的三棱镞》,《江汉考古》2017年第5期。
[15]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宁乡罗家冲遗址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16] a.主要发现于岱子坪遗址三期遗存、株洲攸县黄家坳遗址、浏阳樟树塘遗址上层遗存、茶陵独岭坳遗址晚期遗存中。
b.湖南省博物馆:《湘乡岱子坪新石器时代遗址》,见《湖南考古辑刊》第2辑,岳麓书社,1984年。
c.株洲市博物馆、攸县文物管理所:《湖南攸县商周遗址调查报告》,见《湖南考古辑刊》第6辑,求索杂志社,1994年。
d.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浏阳城西樟树塘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94年第11期。
e.席道合:《试论独岭坳与磨山遗址的分期、年代与文化属性》,见《湖南考古辑刊》第7辑,求索杂志社,1999年。
[17] a.主要发现于大冶蟹子地、阳新大路铺、湖口城墩坂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和铜鼓平顶垴遗址商周时期的遗存中。
b.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10年第4期。
c.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阳新大路铺》第43、44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
d.石钟山文物管理所:《江西湖口城墩坂新石器时代遗址》,《南方文物》1991年第3期。
e.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江西铜鼓平顶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6期。
[18] a.除吴城之外主要在浏阳樟树塘遗址上层、萍乡禁山下三期遗存、修水山背遗址群(凌源遗址)和阳新大路铺遗址商周时期的遗存中有所发现,以吴城遗址最为丰富。
b.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17、118、41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c.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浏阳城西樟树塘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94年第11期。
d.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萍乡市博物馆:《江西萍乡市禁山下遗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12期。
e.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2年第7期。
f.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阳新大路铺》第295、296页,文物出版社,2013年。
[19] 赵东升:《试论江西万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
[20]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宁乡罗家冲遗址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21] 尹检顺:《湘江流域原始文化初论》,《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2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报告Ⅰ(乐安县·宜黄县)》第352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
[23] a.1961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修水县山背村山间盆地内东西长5、南北宽4公里的范围内调查发现遗址43处,遗址间距50~200米不等,面积最大的约2250平方米,最小的约200平方米。遗址主要含有两种遗存,一种是“印纹硬陶”遗存,时代为商周时期,一种是“红陶”遗存,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山背文化),且多数遗址都包含这两类遗存。
b.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2年第7期。
c.201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西抚河流域调查时,在乐安县发现的双牛山遗址群、松山遗址群和在宜黄县发现的崇仙亭遗址群。
d.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报告Ⅰ(乐安县·宜黄县)》第352、353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