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政治建设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张忠军
- 1498字
- 2022-03-15 10:21:04
二、政治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政治?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
季康子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提出如下观点:“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理解的“政”有公正、正派、正直、正义等含义,主要是指行为端正。自己首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如果自己言行端正,治理国家、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的呢?如果自己言行不能端正,又怎么能要求他人端正呢?如果自身端正,无须下命令,老百姓也会按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在孔子看来,修身以正人,实为事至简、收效至速、成功至伟之治术。[1]
孟子提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这是孟子教育弟子陈代的话,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扭曲了人格,怎么可能去让别人正直呢?这与孔子的论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异曲同工之妙。
《墨子·公孟》中提出:“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意思是,为政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能治理国家呢?墨子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即明知故犯。墨子从修身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要求,一个人如果言而不行,便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
孔子、孟子、墨子等关于“政”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作为治国理政人员的正当性、合法性问题。对于今天党员、干部的启示是,要“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给下级带个好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此所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孙中山先生曾给政治做出界定。他指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2]
不同的阶级、政党以及政治家和理论家,由于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时代的变化,对政治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大类。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关于政治的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国家说、权力说、分配说、管理说等。“国家说”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运作。有的学者指出,政治领域可以和国家领域等同,政治乃是对于国家的统治,以及对于国家权力的获得、行使和维持。[3]“权力说”认为政治是对权力的获得和运用。16 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因此,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治是政治制度的运作,是人们在其公共事务范围内的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是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活动等。如美国政治学家杰弗里·庞顿和彼得·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5]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某一方面的含义,有些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一部分特性。但是,由于学者们所处的时代以及立场的局限性,这些论述未能深刻揭示政治的本质特性。
[1]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第 71 页。
[2]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661 页。
[3] 转引自李元书:《什么是政治——政治涵义的再探讨》,《学习与探索》1997 年第 5 期。
[4] 转引自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 页。
[5] [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