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
- (英)马修·萨伊德
- 2543字
- 2022-01-28 15:27:32
第1章
成功的内在逻辑
我的个人案例
1995年1月,我头一次成为全英首屈一指的乒乓球运动员,听起来十分了不起。突然间,各大高校的演讲邀请函纷至沓来,那时我只有24岁;同学们听着我参加国际赛事的励志故事,被我随身携带的金牌闪得头晕目眩。
在英国,乒乓球是一项主流运动,仅仅是参与者就有240万,管理机构下有3万余家付费成员,还有上千支球队,一些成绩出色的运动员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为什么我就这么特别呢?又是什么特质让我脱颖而出,成为运动名将呢?我的优点是速度快,谋略高,有胆量,脑力好,会应变,反应快。
有时,我自己也会感到惊奇不已——这些优秀特质使得渺小的我独占鳌头,超越了成千上万志在登上金字塔尖的同行。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子弟,我家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普通市郊,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我没什么“先天优势”,也没后门可走。我的成功是个体的成功,是我应对逆境的成果,我的成功之路就是一部个人版的《奥德赛》。
许多出类拔萃的运动员,或是其他领域的顶尖人物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以这种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鼓励宣扬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个人主义。在好莱坞,这种类型的故事屡见不鲜,并通常被包裹在美国梦这种情怀的糖衣之下。纵然,这些故事鼓舞人心,发人深省,令人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可又有几分是真实的呢?下面我将重新讲述乒乓球与我的故事,其中的不少桥段我曾经都选择了忽略,因为这样一来,故事的传奇色彩和能体现的个性特征都会大打折扣。
1.乒乓球台
1978年,我父母(他们都不打乒乓球)不知怎么(具体原因现在仍是个谜)决定买个乒乓球台——极尽奢华,烫着金字——放在我家的大车库里。虽然我不知道确切数字,但是你能料到当时在我家乡,像我一样拥有一个锦标赛规格、标准尺寸球台的同龄人肯定没有几个。家里有车库的孩子就更少了,就算有人有车库,也大多把它当作储藏室了。这是我成功之路上第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2.哥哥
第二件值得庆幸的事是,我有一个和我一样爱打乒乓球的哥哥,他叫安德鲁。放学后,我俩能在车库里打好几个小时的球——对打、比赛,看彼此是否有长进,试验新的旋转打法,研究新球拍,邀请朋友来观赛。朋友们虽然更擅长其他运动,但看到我们哥俩进步神速,他们都很痴迷。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我们的累计练习时长已达上千小时。
3.彼得·查特斯
查特斯先生是我们当地的一名小学老师。他个子高高,长着两撇小胡子,一双眼睛闪闪发光。他对传统教学方法嗤之以鼻,酷爱运动。几乎所有课外运动俱乐部的教练都由他担当,包括校足球队;他还负责组织校运动日活动,监管羽毛球用具;他还发明了“桶球”运动,打法类似一种简易版的篮球。
不过,查特斯最关心的还是乒乓球。他曾是顶级国家教练,是英国乒乓球协会的资深老将。乒乓球以外的其他所有运动只是个平台,查特斯借此物色各路运动天才,然后坚决、彻底地把他们挖过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打乒乓球。每个上过雷丁市奥尔丁顿学校的孩子都要参加查特斯组织的选拔赛,无一例外。他热衷于此,全身心投入其中,干劲十足;他说服这些潜力股去我们当地的欧米茄俱乐部进一步接受培训。
1980年,查特斯把我们兄弟俩招进了俱乐部。也正是在那一年,我家车库已不够我们施展拳脚了。
4.欧米茄俱乐部
欧米茄并不是一家豪华俱乐部,是一间搭在砾石地上的棚屋,只有一个球台,离我家(雷丁市郊)有几千米。那里冬冷夏热,地上、房顶上杂草丛生。不过它有个优点:你在全英国再也找不出第二家像它这样全天24小时开放的俱乐部了,并且它只供俱乐部这一小群成员使用,给大家都配了钥匙。
我和哥哥将欧米茄全天开放的优势利用到了极致——放学后练,上学前练,周末练,假期还练。奥尔丁顿的其他校友也加入我们兄弟二人,他们当年都是被查特斯选中并挖来的。因此,到1981年,欧米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单是银谷街(我的学校就位于这里)上汇聚的国家顶级运动员的数量之多,便令人瞠目结舌。
银谷街119号住着萨伊德一家。我的哥哥安德鲁成了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青少年运动员之一,1986年因伤退役之前曾三次斩获全国冠军。后来,查特斯称其为25年来英国出现的最优秀的年轻运动员。马修(我本人)也住在银谷街119号,是英国资深老将,成绩名列前茅;在漫长的运动生涯中,我三次问鼎英联邦运动会,两次参加奥运会。
凯伦·威特住在274号,就在奥尔丁顿学校对面。作为同辈青少年中最天赋异禀的女运动员之一,在其辉煌的乒乓球生涯中,凯伦获得了无数青年组冠军、国家级成年组冠军和其他各项比赛冠军,还曾卫冕声名远播的英联邦运动会。凯伦在25岁时因背伤退役,那时,英国的女子乒乓球成绩已经因为凯伦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安迪·威尔曼住在萨伊德和威特家的正中间,即149号。他的实力不容小觑,有望继续获得一系列冠军,不过主要是在双打领域。在著名的欧洲12强赛中,他击败了一名英国顶级运动员;此后,不少人都对他望而生畏。
银谷街尽头住着的是另一名一流青年运动员——保罗·特罗特,杰出的国家级运动员基思·霍德也住在街尾。住在街角的有英国青年冠军吉米·斯托克斯、曾参加国际青年赛事的保罗·萨文、四次卫冕英国成年组冠军的艾莉森·戈登、顶尖运动员保罗·安德鲁斯,以及英国高校运动会冠军的获得者休·科利尔。如果这还不够,我还能继续列。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银谷街及其周边地带培养出的卓越乒乓球运动员的数量比全英其他地方加起来还要多。英国有成千上万条街道,唯银谷街成绩傲人;英国上上下下有上百万学童,唯银谷街这一小群孩子如此优秀。银谷街是英国杰出乒乓球运动员的源泉,是英国乒乓球界的麦加,众人心驰神往。至于成因,是个不解之谜。
莫非是某种基因突变只在银谷街蔓延开来,而周围街道和村落却“安然无恙”?当然不是这样——银谷街的傲人成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世界还有不少类似的有趣例子。偶尔,一些小地方就会一跃进入“人杰地灵”的行列。(例如,莫斯科的斯巴达克足球俱乐部虽一贫如洗,却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培养出了不下20名一流的女球员,比整个美国培养出的还要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银谷街的所有天才运动少年都目不斜视地向成为乒乓球运动员而努力,所有志存高远的运动员都师出同一名门。至于我,因为家中车库里有个球台,而且我哥哥和我一样是个乒乓球发烧友,所以去奥尔丁顿读书之前,我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