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

枪械

枪械是现代轻武器家族的核心成员,主要有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滑膛枪和特种枪等。枪的发明使人类战争史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热兵器时代,从此,弓箭、长矛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轻武器的主力军——枪的发明

1259年,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一种名为“突火枪”的管状火器,这是世界上的第一种火枪。

15世纪,来复枪在意大利出现。其枪管内的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并发明了长圆形弹丸,他因此被誉为“现代步枪之父”。

1829年,德国人德雷泽发明了著名的德雷泽步枪。它的子弹是先用纸筒制成弹壳,再将弹丸、发射药和底火一起装入弹壳制成的。德雷泽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后撞击针式步枪。

1865年,德国人毛瑟发明了毛瑟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它口径小,采用金属壳定装式子弹,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为被甲式,提高了弹头强度。后来又安装了可容8发子弹的弹头仓,实现了一次装弹、多次射击,并提高了弹头的初速、射击精度、射程和杀伤威力。毛瑟枪的发明标志着现代枪支的诞生。

AK—47突击步枪

AK一47突击步抢是苏联抢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自动步枪。枪身短小,理论射程为300米;抢机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结构简单,分解容易。1959年,它的改进型号AKM投产。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让它闻名天下。

AK一47枪族是20世纪步枪行列中最耀眼的明星,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枪。

勃郎宁手枪

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是由美国人约翰·勃郎宁发明的,它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射击方式为半自动。枪长196毫米,重0.9千克,射程可达130米。

美国在1911至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扳机、撞针、握把和整体结构上都进行了改进,变得更为轻便。

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

机枪旧称机关枪,是以枪架(座)或两脚架为主要依托、连发射击为主的枪械。机枪家族十分庞大,常见的主要有轻机枪、重机枪等。

轻机枪是随步兵作战的便携式机枪,用于射击地面或低空有生目标。近年出现的突击机枪是与突击步枪同族的轻机枪,机身小巧,可单兵携带前进或使用,是现代战争中步兵的主要武器之一。

重机枪是可连续射击的远射程机枪,主要用于射击集群目标、薄壁装甲车和低空飞机等,有的重机枪还配有光学瞄准具和夜视瞄准具。

另外,还有装在坦克、装甲车上的坦克机枪,专用于射击坦克及其他装甲目标的反坦克机枪,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高射机枪和用于空战的空用机枪等。

隐形手枪与无声枪

隐形手枪又被称为间谍手枪。它是一种以日常用品的形状伪装外形的手枪,主要有手套手枪、打火机手枪、口红手枪等。隐形手枪的口径小、重量轻、发射声音微弱,随身携带而不易被发觉,是近距离内秘密射击的理想选择。

无声枪有微光、微烟等特点,它是突击、侦察、反恐时不可缺少的特种武器。无声枪在射击时并非完全无声,而是比一般手枪的射击声小得多。

无声枪通常是用装在普通枪管上的消声筒来达到消声目的的。常用的消声筒主要有隔板式、网式和密封式三种。还有一种消声方式,是在消声筒的出口处装有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机械装置。当子弹从“快门”射出后,“快门”迅速关闭,火药气体则以其较大的压力将“快门”打开,喷到大气中,从而减弱了声音。

火炮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等于或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火炮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是武器装备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历史上,炮兵曾被称为“战争之神”。

登上历史舞台的火炮

13世纪末,中国首先出现了一种滑膛火炮,被称为火铳。滑膛火炮是从炮口装填和发射球形弹药的早期火炮。直到19世纪上半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铳是1332年制造的盏口铜铳,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是现代火炮的雏形。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做臼炮。15世纪中期,火炮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高峰,各种新式火炮逐渐问世。

历史悠久的加农炮

加农炮最早起源于14世纪,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其射程较其他类型的火炮都远,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敌纵深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进行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口径在105至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加农炮发展到炮身长为40至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

加农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的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列。

飞机的克星——高射炮

高射炮是一种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

高射炮具有独特的抗低空、抗饱和、抗干扰和反导作战能力,因此其发展大有潜力。随着现代空袭兵器的飞速发展,结合近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近年来一些军事强国加紧了对新概念高射炮的研制,主要有被誉为“未来超音速空袭兵器克星”的电磁高射炮、激光高射炮、隐形高射炮和适应反导作战的火箭高射炮等,并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步兵的杀手锏——迫击炮

迫击炮是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一种曲射火炮。它是步兵的一种传统装备,也是火炮家族中最小的一个炮种。它具有射界小、射速快、威力大、便携机动、造价低廉等特点。

迫击炮出现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研制出很有影响的1918式斯陶克斯型81毫米迫击炮,它采用同口径弹,炮弹和附加药包一起从炮口装填,借自重滑向火炮膛底,触及膛底击针后点燃发射药包,炮弹飞离炮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击炮迅速发展,迫击炮的最大口径已发展到240毫米,最大射程已达9.7至12.5千米。随着陆军逐步向飞行化、摩托化和装甲化方向发展,迫击炮作为一种机动性能良好、作战威力强大的近程攻击武器,将继续施展威力。

未来大炮的主力军——电磁炮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的动能杀伤武器,可用于天际反导系统、防空系统、反装甲武器和改装常规火炮等。它利用电磁系统中电磁场的作用力代替火药爆炸力,以传统的大炮相比,弹丸的速度和射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各国的关注。电磁炮主要由电源、高速开关、加速装置和炮弹四部分组成。目前,国外所研制的电磁炮,按原理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线圈炮轨道炮、电热炮、重接炮四种类型。

电磁炮没有圆形炮管,弹丸体积小、重量轻,其在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很小,因而电磁炮的发射稳定性好,初速度高,射程远。由于电磁炮的发射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弹头又装有激光制导或其他制导装置,所以具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它利用电磁力所做的功作为发射能量,不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弥漫的烟雾,因而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特种军服

特种军服又名军人特装,简称特装,是供军队中的野战军和特种勤务人员于作战、训练、劳动时穿用的服装,能起到伪装等特殊防卫的效用。特种军服的根本作用是适应战争中的各种特殊环境,它是现代军人装备的标志之一。特装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苏联军队的特装包括军事专业人员用于防火、防水、防油、防尘等方面的通用工作服和伪装服。美国军队特装还包括医疗服、乐队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装按性能和用途主要分为特殊防寒服和特殊防护服两大类。

特种军服的兴起

特种军服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由于军事武器和装备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和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战场,军人的作战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危险。

为了提高军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科学家们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出一系列特种军服,使未来的高科技战场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而强化防护性是对特种军服的基本要求。

隐身军服——让军人成为“变色龙”

科学家利用变色龙变色的原理,致力于研究颜色能随着光照、热辐射或其他物身穿防弹衣的警察理场的变化而自动变化的涂料、染料及其他材料,并获得了很大进展。

隐身军服就是利用这些特殊的材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特殊迷彩服。例如用一种采用含有变色染料的纤维布制成的迷彩服,能随穿者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在瞬间改变色彩:在普通光照下呈军绿色,在夜间呈黑色,在受到核爆炸的光辐射时,会在0.1秒内变成白色,从而大大减轻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针对红外侦察器材和红外制导武器的特性,专家们还研制出种种防红外侦察材料。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军服,能骗过红外探测。

高空代偿服

高空代偿服,亦称部分加压服,是一种当飞机座舱遭到破坏突然失去密封性或实施弹射跳伞时,用来保护飞行员免受低气压和缺氧状况有害影响的应急军服。

高空代偿服主要由代偿服主体和张紧装置两部分组成,具体分为头盔、衣体、拉力管、抗荷和代偿囊等。其工作原理是:当飞机座舱不再密闭,飞行员处在低气压和缺氧的环境中时,充气设备会立即自动地向管状胶皮囊充气,使气囊体积增大以绷紧代偿服,紧压飞行员身体,保持人体内外压力平衡,并继续向飞行员头盔加压供氧,避免飞行员失去工作能力或出现生命危险。

最先进的三防服——MK-3型三防防毒衣

三防服就是具有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综合性能的军用特种服装,由特殊材料制成。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服是英国的MK-3型三防防毒衣。它由衣、裤、护目镜与丁基胶靴、氯丁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组成。

衣裤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第一道防线,由尼龙和变性聚丙烯腈纱织成,具有很高的耐光辐射性,且表面极为光滑。落在三防服上的毒剂,会很快散布开来,被蒸发掉。内层是经化学药剂浸后再涂上碳的特殊织物。当敌人施放化学毒剂时,它可以防止化学毒剂以及有害微生物的侵蚀。

防毒面具主要用来防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面部不受毒剂伤害,防止放射性灰尘和细菌进入人体。

护目镜具有自动变色的功能,专门保护眼睛。核爆炸时,产生的耀眼火光直射人的眼睛,会烧伤视网膜,造成闪光盲。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护目镜,在核闪光突然来临时,镜片在100微秒的时间内由透明转为黑色,使眼睛不受损害。当闪光过后,镜片又自动恢复透明。

士兵的保护神——防弹衣

防弹衣是用来防止人体受枪弹和炮弹碎片伤害的特装,多为背心式或夹克式。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

最早的防弹衣是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钢胸甲。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以合金钢、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防弹衣的防弹层。

陶瓷玻璃钢复合材料制作的防弹衣,能阻挡穿甲弹和直射的子弹。多层高强尼龙布制作的防弹衣,可防御手枪、冲锋枪的子弹。目前,美、英、以色列等国的防弹衣采用一种高强度合成纤维抗弹材料制作。这种材料可制出防弹衣所需厚度和形状的防弹层,还可插装陶瓷防弹板,在衣套里层衬装减伤垫,增强防弹性能。

炸药

炸药是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能够发生爆炸,同时释放热量并形成高热气体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它可用作炮弹、导弹、鱼雷等弹药的爆炸装药,也可用于核弹的引爆和军事爆破,是战争的强大助推器。

炸药发明的历史

18世纪以后,苦味酸、雷汞、硝化棉等各种炸药陆续出现。

19世纪下半叶,一种爆炸威力更强的炸药——硝化甘油问世。但它受到轻微撞击即会立刻爆炸,十分危险,不利于生产和运输。

1862年,瑞典人诺贝尔将硅藻土与硝化甘油按1:3的比例混合起来,制成了安全炸药,也称“黄色炸药”。1887年,诺贝尔将硝酸铵加入黄色炸药中,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而廉价的“特强黄色火药”,它是一种安全可靠且爆炸力强的新型炸药。

威力无比的TNT

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了TNT(梯恩梯)。它是一种烈性炸药,呈黄色粉末或鱼鳞片状,难溶于水,可用于水下爆破。

TNT的化学成分为三硝基甲苯,这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中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它在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逐渐取代了之前常用的苦味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TNT一直是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

旋风炸药黑索今

1899年,德国药物学家G.F.亨宁用福尔马林和氨水作用,得到了一种弱碱性白色固体,它跟硝酸反应时,生成一种白色的六边形粉状晶体,水溶性极差,被命名为黑索今(hexogon)。

黑索今是一种烈性炸药,其威力不弱于TNT,且其合成原料——氨水、福尔马林比甲苯价格更低,来源更丰富。由于它威力巨大,所以需要加入某些钝感剂才适用于制作炮弹、鱼雷、地雷等武器。

在原子弹出现以前,它是威力最大的炸药,又被称为“旋风炸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取代TNT坐上了“炸药之王”的宝座。

雷达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电子装置,最早用于战争,它使交战双方在相距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的目视距离之外就已拉开了空战序幕,进而改变了以后的空战模式。现在,雷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雷达的发明

1922年9月,美国海军人员泰勒和扬格发现,当无线电波遇到某些物体时,能够像光一样进行反射。这就是雷达的原理。

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发现了大气中的电离层,并测出了电离层的高度。这为雷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34年,英国的瓦特博士对地球大气层进行无线电探测时,发现被某个物体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信号可以在接收屏上形成亮点。他受此启发,于1935年夏成功研制出第一套实用雷达装置。

新型“千里眼”——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跟踪架及信息处理器等部分组成,能使雷达的工作波段扩展到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等光的波段,因此其测量精度、分辨能力和抗干扰性能远远超过普通微波雷达。

激光雷达在军事上可用于对各种飞行目标轨迹的测量。如对导弹和火箭初始段的跟踪与测量,对飞机和巡航导弹的低仰角跟踪测量,对卫星的精密定轨等。

大气探测仪——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专门用于探测大气,是警戒和预报局地强天气系统的重要探测工具之一。

气象雷达可以确定云中含水量、降水强度、风场、强直气流速度、大气湍流、降水粒子谱、云和降水粒子相态,还能根据雷达探测距离的异常现象推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层结。

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的越野机动性和坚固的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20世纪兵器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宣告了堑壕战时代的结束和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坦克的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新闻官员斯文顿上校,目睹了英法联军被德军强大的火力大量杀伤的惨状,便有了在拖拉机上安装钢甲和枪炮的设想。他的建议很快被军方采纳,在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全力支持下,英国海军部于1915年设立了一个陆地巡洋舰委员会,着手研制履带式装甲战车。

1915年7月,第一辆坦克“小游民”问世,后被正式命名为马克I型坦克,成为现代坦克的鼻祖。

世界上第一种与现代坦克相似、具有可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是由法国人路易·雷诺于1917年发明的FT-17型坦克,它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坦克。

1932年,苏联的阿斯罗夫等人研制出了T-37水陆两用坦克,并于1933年正式投入生产。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备部队的水陆两用坦克。

坦克卓越的战术性能

坦克的全身披着很厚的钢甲,厚度由几十到几百毫米不等,一般的枪弹根本无法穿透它。

现代坦克重36至54吨,火炮口径105至120毫米,行驶速度为48至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至650千米,最大可爬过约30度的坡,可越宽3米的壕沟,过1.2米的垂直墙,涉水深1.5米,还可潜水5米深。

坦克的火力强大,除装有1门火炮外,还装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可携带40至60发炮弹。

在未来地面战中,坦克仍将是重要突击兵器。

经典重型坦克——德国虎I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经典重型坦克。虎I坦克全重57吨,长8.45米,宽3.7米,高2.93米。它的公路行驶最大速度为38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可爬过约30度的坡,过0.79米的垂直墙,越壕宽2.29米,涉水深1.22至1.56米。

虎I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两旁和背面的也有80毫米厚。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接战距离下使用的大部分枪炮的袭击。它还装有88毫米口径的火炮,威力巨大。

但虎I坦克的机动性差。炮塔采用液压驱动,转速很慢,一旦发动机停止就只能靠手动转向,最致命的是它的后部装甲板很薄,引擎也很容易被破坏。

主战坦克的代表——T-72主战坦克

T-72主战坦克是苏联的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口径为125毫米的滑膛坦克炮,可发射3种分装式炮弹。它有由旋转式输弹机、链式推弹机、火炮闭锁器、自动抛壳机等部件组成的自动装弹机。车长指挥塔前面有1具双目昼夜合一瞄准镜,瞄准镜两旁各有1具潜望镜,它的红外探照灯装在指挥塔上。

车上装甲厚200毫米,由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分别为80毫米和20毫米的均质钢板,中间层是100毫米的非金属材料,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2度。炮塔为铸钢件,各部位厚度不等,炮塔正面位置最厚。

它还有一种集体防护式的三防装置,由探测装置、控制装置、增压风扇、滤毒罐、关闭机构等部件组成,可对进入车体的空气进行过滤,车上滤毒器可对车内的放射性化学毒剂进行消除。

喷火坦克和扫雷坦克

喷火坦克是装有喷火装置的坦克。用于在近距离内喷射火焰,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军事技术装备等。坦克的喷火装置由喷火器、燃烧剂贮存器、高压气瓶或火药装药、控制器等组成。

扫雷坦克是一种装有扫雷装置、实施扫雷作战的坦克,主要用于在地雷区开辟通道。扫雷坦克上的扫雷装置有机械扫雷器和火箭爆破扫雷器两种。机械扫雷器的扫雷宽度为0.6至1.3米,扫雷速度每小时4至12千米。火箭爆破扫雷器利用装药爆炸摧毁地雷,开辟通路迅速,发射隐蔽,清除地雷较彻底。

潜水艇

潜水艇是指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简称潜艇。潜水艇的诞生标志着新一轮军事竞赛的开始。它使战场从陆地和水面延伸到了水下深处,海战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转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新式潜射武器的纷纷出现,潜水艇逐渐成为一种既有战术价值,又具战略意义的海上武器。

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

1776年,美国人布什内尔设计建造了第一艘军事潜艇——海龟号。它通过手动的泵为水柜充水和排水,从而控制潜艇下潜和上浮。艇内配有水雷,可潜到敌方战舰附近布设。

1801年,美国人富尔顿在法国成功建造了一艘雪茄状的潜艇。它在水下使用手动螺旋桨推进,在水面上的动力则是一个风筝状的帆。这艘潜艇是第一艘把水面和水下的推进系统分开的潜艇。同时它还携带压缩空气瓶,允许两名船员在水下停留5小时。

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水艇,它以压缩空气瓶内的压缩空气推动活塞式发动机作为动力,是世界上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

现代潜艇设计的范本——霍兰德号潜艇

1881年,爱尔兰籍美国人约翰·霍兰德建造了一艘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潜艇。1884年,他又在潜艇上运用了俄国工程师维捷斯基发明的蓄电池电动机,并在艇上装上潜望镜和空气再生系统。这些都成为现代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范本。

该艇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并装有多枚鱼雷,攻击力强。1898年,美国海军订购了6艘新式的霍兰德-Ⅲ型潜艇,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潜艇部队。

弹道导弹核潜艇——潜艇中的主宰

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核动力潜艇。它的排水量一股为6000至30000吨,载弹量为16至24枚,射程达8000至11000千米,水下续航力无限。其生存概率超过90%,作用高出陆地机动战略武器1倍以上,而且这个水下导弹发射场是最难被发现的。

由于它具有隐蔽、安全、机动性强、作战威力大等特点,因此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核大国都将战略核弹头重点部署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可以预见,弹道导弹核潜艇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核力量,事系整个世界的安危。

苏联奥斯卡级核潜艇

1969年,苏联提出了建造一级高性能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核潜艇的计划。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在靠近苏联的海域,在导弹的最大射程内用多枚导弹攻击敌方航母编队,还可以利用远程巡航导弹攻击敌方,并承担巡逻、侦察、搜集情报、布雷等多种作战任务。

奥斯卡级核潜艇共分为两型,Ⅰ型艇在1978至1983年内建造2艘;Ⅱ型艇从1983年开始建造,已建成11艘,在建1艘。

奥斯卡级核潜艇采用流线型、双壳体结构,艇体很宽。艇上装备了两台核反应堆,可提供轴功率为73.5MW,堆芯寿命12年以上,可使艇具有30万海里的续航力。根据需要,击毁一艘大型舰艇需要2至7枚导弹,齐射数为4至15枚。奥斯卡级核潜艇装备24枚导弹,可进行二次攻击。

海狼级潜艇

海狼级潜艇是美国吨位最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多用途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其艇体设计独特,采用较小的长宽比,指挥台围壳设计成流线型,改善了机动性和抗阻力特性。

海狼级潜艇的武器装载量极大、攻击性能高、光电设备先进,适应多用途、多种区域作战。

该级潜艇采用喷水推进,艇体表面敷设消声瓦,各种升降装置采用了反雷达波的迷彩涂层以及其他先进的隔振降噪措施,隐身性能极为突出。

来自大白鲸的灵感——潜艇破冰结构的设计

潜艇不光要在水下航行和作战,有时也需要浮出水面,这在普通水域不成问题,但在冰海区域却很困难。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北极圈内生活的大白鲸,脊背上有一层纤维状的结构,又硬又长,它能帮助大白鲸冲破厚厚的冰层。受此启示,潜艇专家处理了潜艇顶部凸起的指挥台围壳和艇体的上部外壳材料,并巧妙地运用“鲸背效应”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安装了一把破冰的利剑,从而使潜艇能够在冰海区自如地潜航和作战。

军舰

军舰是在海上进行攻防作战和勤务保障的军用舰船,主要用于海上机动作战,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参加登陆或抗登陆作战,以及担负海上补给、运输、救生、侦察等任务。军舰是战争中争夺制海权所不可缺少的武器。

军舰的发明

公元前1200年前后,罗马人在与迦太基人的长期作战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先进的战舰,它们以桨划行,用风帆推进。

1638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的第一艘战列舰——海上君王号,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但它还是一种木制帆船。

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这是世界上第一艘装甲舰,舰上装设了60门舷侧炮,船外包着110毫米厚的带状铁板。从此拉开了装甲舰的历史帷幕。

海战的主力军——战列舰

战列舰又称战舰,是一种装备大口径火炮和厚装甲的大型军舰,主要用于远洋战斗活动。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

战列舰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划时代的无畏舰

1906年2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战列舰——无畏舰出现了。

无畏号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

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

编队的期间——巡洋舰

巡洋舰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有些还可携带直升机。

巡洋舰可以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能在较长时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远洋机动作战。通常作为编队的旌舰,由几艘一起组成编队,必要时可单独执行战斗任务。

鱼雷攻击的主力——驱逐舰

驱逐舰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也是当代海军的重要舰种之一。1893年,英国建成了哈沃克号驱逐舰,携带3枚450毫米鱼雷,能在海上毫无困难地捕捉鱼雷艇。

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内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作为支援兵力。

为大型舰艇保驾护——航一护卫舰

护卫舰是以舰炮、导弹和水中武器为主要武器的中型或轻型军舰。它主要用于反潜和防空护航,以及承担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又称为护航舰。

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现代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2000至4000吨,航速30至35节,续航能力500至600海里。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的出现使空海作战力量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宣告了“坚船利炮”时代的结束。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的诞生

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雷曼·阿德首次提出“航空母舰”的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方案。

1910年,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飞机从伯明翰号巡洋舰前甲板铺设的木制跑道上成功起飞,这一尝试加快了航母出现的脚步。

1918年,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百眼巨人号诞生了。它载有20架原本在陆地起降的鱼雷攻击机。其飞行甲板长168米,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它已经具备了现代航母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1922年,日本参照英国的方案设计制造了凤翔号航母,它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母。

基辅级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空母舰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建造的常规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空母舰共建造了4艘。其全长273米,宽47.2米,吃水10米,满载排水量4.35万吨,动力装置为4台蒸汽轮机,总功率20万马力。

与美国乃至西方其他国家航母的最大区别是,基辅级航空母舰上装载有大量武器装备。除了航载机,仅凭本舰的强大火力,基辅级航空母舰在战时就能发挥一定作用。

航母先锋——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舰载机最多、作战能力最强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在9.1万吨以上。它就像一座浮动的机场和海上城市,仅甲板面积就相当于3个足球场,舰身有30层楼高。它携带的核燃料可用13年。

该级舰的舰体和甲板采用的材料是高强度钢,可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舰内消防、抗损和抗冲击等防护措施非常完备。它能够远洋作战,夺取制空和制海权,攻击敌方海上或陆上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及反潜等。

电子战武器

电子战是指敌对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和控制权的军事斗争。保证己方使用电磁频谱、防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的斗争成为现代战争的第四维战场,大规模电子战将贯穿战争的始终。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电子战将发挥巨大作用。

蝙蝠与夜蛾——电子战的鼻祖

电子战技术中的许多设备,诸如电子侦察技术预警机、电子干扰迷惑机等的发明,是受了蝙蝠与夜蛾的启示。

蝙蝠的探测系统是动物界中最奇妙的。美洲的一种白蝙蝠能在1秒钟内发出300组超声波,并准确地对回声进行分辨和接收,所以它能在几分之一秒内捕捉到昆虫。然而,夜蛾却能巧妙地摆脱蝙蝠的追捕。

夜蛾的腹间凹处长着一个奇妙的鼓膜器,能够感知到蝙蝠发出的AK-47突击步枪超声波。当距离夜蛾30米远的蝙蝠出现时,夜蛾就接到报警。当蝙蝠冲过来时,夜蛾就将足部的振动器启动,发出“咔嚓”声,干扰蝙蝠的判断。同时,夜蛾身上竖起的绒毛也能吸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减弱蝙蝠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夜蛾还会发出超声波感知蝙蝠的存在,掌握逃跑的主动权。

目前,各国的军事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夜蛾的反蝙蝠战术进行研究。

任重道远的电子战飞机

电子战飞机是一种装备了电子干扰设备、能够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设备的飞机,它通过这种方式使敌方雷达失效,达到掩护己方飞机、协助其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的目的。

进行近距离的空中支援是电子战飞机的主要任务。电子战飞机伴随攻击机一起飞行,可干扰敌方的防空导弹和炮瞄雷达的制导系统,解除攻击机受到的防空火力的威胁。几架电子战飞机一起施效干扰,就能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电子屏障。

隐形斗士——电子对抗兵

电子对抗兵是实施电子对抗侦察和电子干扰的兵种,是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战中对敌实施电子进攻的主要力量。

电子对抗兵通常包括雷达对抗部队、无线电对抗部队等。他们的行动具有很强的技术陛、隐蔽性和谋略性,并贯穿于作战全过程。由于他们与敌斗争的领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领域,因而他们被称为“隐形斗士”。

水雷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性武器,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中兵器,它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而且在以后的十余次局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水雷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雷的国家。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倭寇,人们发明了一种水底雷。它用密封的木箱做外壳,内装黑火药,木箱下坠有3个铁锚,使用时用绳子拉火引爆。

1726年,英王查理一世曾命令他的军械大臣生产一种装有火药的铁桶,酷似现代的水雷。

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类似啤酒桶形状的“触发漂雷”。它漂浮在水面上,撞到军舰就会自动引爆,但容易暴露。后来,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水雷——“触发锚雷”。它由锚链拴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表面装有5个羊角似的触角。当船只碰弯触角时,触角内电池和雷管之间的电路就会接通,水雷随即爆炸。

隐形杀手——磁性水雷

磁陆水雷是最早的非触发引信水雷,雷上装有磁接收器,它可感应在一定距离内通过的舰船的磁场。

钢铁制造的舰艇下水后,就会成为一个浮动的大磁体。当它驶入布设有磁性水雷的水域时,磁性水雷上的磁针受到舰船磁场的作用而发生转动,致使装在水雷上的电雷管与电池之间的电路通过控制仪器接通,水雷就会按事先设定的方式爆炸。由于磁性水雷爆炸不需要舰艇直接触碰到水雷的雷体,因此可以布设在适当水深处或水底,大大提高了水雷的威力和隐蔽性。

自动跟踪水雷

自动跟踪水雷是自导鱼雷和水雷的结合体,兼有水雷的长期威胁作用和鱼雷的主动攻击能力,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它由雷体、雷锚和识别控制系统等组成。雷体是一个密闭容器,装有一条自导鱼雷,布设入水后,由雷锚将其系留在一定深度,以锚雷的形式潜伏于深水中。当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雷体上的识别装置能自动进行判别,确认是攻击目标后,雷体盖打开,鱼雷发动机启动,从雷体内射出,在自导装置控制下自动跟踪攻击目标。

导弹

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导弹的诞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开辟了现代战争的新纪元。

导弹发明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研制成功了V-1炸弹。它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有700千克普通炸药,射程约为300千米。其制导系统也很简陋,只有自主式磁性陀螺和一套机械装置对飞行高度、弹道进行控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携带炸弹的无人飞机。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导弹是后继的V-2导弹,其主要设计者是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

V-2导弹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装有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800千克普通炸药,长14米,重13吨,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地对地弹道导弹。

飞毛腿导弹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广泛出口的一系列战术弹道导弹,是地地导弹的典型代表。飞毛腿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仓库、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先后有A、B、C、D四种型号。B型的发射重量6.3吨,最大射程300千米,能装烈性炸药860千克。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D型变体可携带一个常规高爆弹头、一个以空气作为氧化剂的弹头、40个机场路道破坏弹或者100个5千克的人员杀伤性小炸弹。

爱国者导弹

爱国者导弹是美国雷声公司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地空导弹系统(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也是美国的第三代中远程、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用来替换美国陆军的奈基Ⅱ和霍克地空导弹,承担国土(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双重任务。

爱国者导弹系统采用高速数字计算机,实现系统操作和检测自动化,反应时间仅15秒;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完成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导弹制导等多项任务,简化了地面设备,并可同时指挥8枚导弹对付8个目标;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导弹体积小、重量轻,箱式发射车机动性好,可靠性高。

蝰蛇空空导弹

蝰蛇空空导弹(从飞行器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俄罗斯的第四代中程空空导弹,是目前俄罗斯空军战斗机的主力武器装备。

该导弹采用的是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它的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制定修正制导与主动雷达末制导相结合,具有射后不管(武器发射后不再接受外界指挥管制或射控系统资料,更新自己坐标或目标的讯息)和多目标的攻击能力。

蝰蛇导弹重175千克,弹长3.6米,直径200毫米,前翼展宽460毫米,后翼展宽730毫米,最大音速信数为4马赫,最大动力射程为90千米,它的战斗部为21千克破片杀伤型。

巡航导弹长着眼睛的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是以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为动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曾被称为飞肮式导弹。它可从地面、水面或水下发射,攻击地面、水面上的固定目标或移动目标。

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是德国的V-1飞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向英国发射10500枚V-1飞弹。战后,美、苏借鉴V-1的技术,分别研制了本国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但性能较差。

20世纪70年代后,诞生了以美国的战斧式导弹为代表的高性能新型巡航导弹,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雷达波有效反射面小,可超低空机动飞行,不易被发现和拦截,既能在地面、空中发射,又可从水面、水下发射,命中精度高,既能核装药又可常规装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式导弹可谓出尽风头。

巡航导弹是长距离的发射管型武器,它可以自己找到目标。与其他导弹不同的是,巡航导弹没有任何的近距离攻击或防御力,只能进行远程轰炸。

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杀伤和破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是有史以来的第一种能够威胁到全人类生存的超级武器。但同时,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过大,实力相当的交战双方均无法一次歼灭对方的全部核力量,因此它又遏制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毁灭地球的武器——原子弹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得出E=mc²的质能互换公式,从而揭示了微观粒子中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这一事实,奠定了发明原子弹的理论基础。

1937年,德国一个科研小组利用中子轰击的办法成功地分裂了原子,为制造原子弹铺平了道路。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成立了铀顾问委员会,启动“曼哈顿工程”,专门研究原子能武器。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地区的一个试验场内,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正式开始。这枚重为61千克的原子弹在爆炸时,产生了上千万摄氏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30米高的铁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在方圆400米的范围内,沙石熔化成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而在方圆1600米范围内,所有的动植物全部死亡。其爆炸当量相当于2.2万吨TNT炸药的威力,比科学家们原估计的大20倍。

从此,核武器技术探索和研究的序幕被拉开了。

原子弹的结构剖析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8或钚—239。

原子弹爆炸时,先由引爆控制系统引爆炸药,然后推动、压缩中子反射层和核燃料,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燃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再由核点火部适时提供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形成猛烈爆炸。

氢弹爆炸热核武器——氢弹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使其发生聚变反应而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也比原子弹好。

氢弹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使铀-238发生裂变。因此在一般氢弹外面包一层铀-238,就能大大提高爆炸威力。这种核弹的爆炸经历裂变—聚变—裂变三个过程,所以它又被称为三相弹。三相弹是目前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氢弹,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威力大、放射性污染多。

新型氢弹——中子弹

中子弹亦称RRR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战术核武器。

1977年6月底,美国首先研制成功中子弹,并将其装载于飞机、导弹和炮弹上,作为有效的战术核武器。卡特总统曾以中子弹为政治武器,逼苏联裁军,并令其保证不侵犯西欧。尽管中子弹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一种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骇人听闻的次声炸弹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生,军事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适于实战的战术性武器。次声炸弹就是一个研究方向。

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无形,却无处不在。人体内固有的振动频率在0.01至20赫兹之间,这和次声频率是十分相似的。如果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的振动频率相一致,就会因共振现象而使人头晕、烦躁、恶心等,严重时能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次声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特性,致力于次声武器——次声炸弹的研制。他们预言:只要次声炸弹爆炸,瞬息之间,在方圆十几千米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将被杀死。次声武器能穿透15厘米厚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人即使躲进防空洞或钻进坦克里,也仍会被攻击。与中子炸弹一样,次声炸弹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但它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