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爱的理解

这几天儿子回国休假,趁着这个机会,我们撺掇他和儿时的好朋友,同样回国休假的S小聚。因与S的父母也是老熟人了,就着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机,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在我的印象中,S的父母都是很有眼光也比较果断之人。S小学一毕业,他们就坚决把他送到美国去读初中。那时的S,个子不高,身体也比较瘦弱,就这样漂洋过海独自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还真有点为他感到担忧。转眼四年过去,今天的S已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儿,虽然稚气未脱,但俨然有了阳光小伙儿的样子,和儿子谈笑如故。看到这些,真为S的父母感到高兴,自然忍不住要问他们这些年是如何消解对儿子的思念的。

S的父母告诉我们,每天他们都要和儿子视频聊天,准确控制在他晚自习下课到睡前这段时间。有时S也不太想说话,但只要父母问到什么,他还是很乐意回答。每年,夫妇俩都要多次去探望儿子,加起来差不多一年有三个月之久。每次去,他们都要租上一个带厨房的屋子,为儿子做中国菜,或是教他做几个。不知不觉间,一晃四年就过去了。

S的父母很有感触地说:“真希望他能理解我们为他做的一切。最大的希望就是他将来学成后能够回国来工作。”

我们又何尝不这样想呢?思念有时会变得很漫长,有时却触手可及。依稀记得刚送儿子出国的那段日子,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夫人都没有办法多陪伴他一下,只能远隔重洋用忙碌的工作暂时填补内心的失落。即使和儿子视频通话,也考虑是否会影响他的学习,约定每周只通一次话,并把时间固定在周日,以致这一天成了我家最重要的期盼。至于探望,对我们而言更是难以做到,只有趁儿子回国这几天,绞尽脑汁多做一点好吃的,或干脆带他下不同的馆子大快朵颐一番。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儿子能够理解我们的心。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对心爱的孩子,父母常会说一句话,“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难道你不懂吗?”可能是真的不懂,也不可能懂。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语:“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对于他人的灵魂,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再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里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对于远隔重洋的儿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无须强求对方的理解。实际上,这种因强求理解而不得所引发的父子母女间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还少吗?

无论对于父母抑或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最内在的精神生活都是相对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感,但正因由己及人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才会在内心充满对其真挚的爱。

生命是一场难得的机缘。爱有千万种,让我们与亲爱的孩子,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并肩而行,哪怕,我们所向往的并不是同一个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