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清明节,一如故乡的天气,淅淅沥沥地和着绵绵的友谊与亲情以及雨雾般的思念与乡愁,就这么飞快地过去了。
原本计划利用假期回故乡好好看看,无奈天公不作美,一阵雷雨逼得即将起飞的飞机又折返回来,耽误了整整一宿加上半个白天,好不容易才回到老家。滞留机场时,家人说天气不好别回来了。我丝毫没有犹豫,说既然定好还是回来吧。其实真实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半年没回来了,总有一些思念需要消解;二是回家之路固然曲折,没准又是一次对我内心的极致考验呢!人生的旅途难免遇到风雨,岂能轻易屈服?家是回了,难得的假期也耗去了三分之一。
坐在回家的车上,放眼望去:四月的家乡已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这对于刚在北方猫了一冬、看惯灰暗色的我来说,不啻一场视觉盛宴。那朦胧的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或落败或怒放的油菜花上,勾勒出好一幅江南山水的绝美画卷!近二十小时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
顶着连绵的细雨,我缓步来到祖坟前。无尽的追忆和深深的感恩中,我祈祷并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环顾周边,因经济开发的需要,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厂房拔地而起,对老家这个面积最大的公墓形成了合围之势。墓地中,又多了好多新坟,不乏那些略显高大上的墓碑。看来,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人们都有着更好更舒适的追求。只是不知道这个曾经荒芜的墓园在与活人的争夺中,还能存在多久。到那时,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后还不是变成一抔黄土?
既然万物都要尘归尘、土归土,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如我这般,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祭奠的路上?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我看来:所谓清明,不仅仅是要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与祭奠,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时节,面对先辈之灵,我们需要好好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个看似宏大却又具体的问题,撩拨一下隐藏灵魂深处的感恩、珍惜之心,从而清醒地认识正在走的路,并且要更好地走下去。
说到感恩与珍惜,对先辈的养育之恩、对家庭的脉脉亲情自是要感恩与珍惜的,但于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回首走过的路,需要感恩与珍惜的人可能更多。那些曾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领导,陪我们笑过哭过的同窗好友,以及那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的困苦与磨难……珍惜已拥有的一切,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
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还有一个是精神的故乡,是由书籍和阅历构成的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二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对于“两个故乡”说,我是认同的,但对“各自独立存在”的说法却始终存疑。生我养我的原生故乡,是一想起就会轻触我味蕾的地方,不知承载了多少美好的记忆、憧憬与梦想,这样一个神奇的所在怎就称不上精神的故乡?
清明节过后,我更坚信两个故乡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所谓精神的故乡,不就是能让我们的心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吗?故乡的清明节,伴随思念而化成的缕缕青烟引导着我们,把感恩与珍惜之心放大至天际,让我们的心有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时间,将心中所有躁动、忧郁与怨气清零,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再出发,这不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心安顿的所在吗?这不就是我们精神的故乡吗?
原来,魂萦梦绕故乡为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