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校长上任

通过与张贺年这一路上的“闲聊”,孟繁尘、韩迎秋对县里这几年的变化和清河乡、清河乡中学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张贺年的公车终于抵达了清河乡政府。乡里的所有干部站在门前迎侯。不等车停稳,书记、乡长立刻跑上前来,帮张贺年打开了车门,态度恭敬而极度“热情”的与领导问候寒暄。

张贺年也从和蔼可亲的“长辈”变回了威严矜持的“领导”。他没有急于介绍韩迎秋和孟繁尘,而是微笑着与清河乡的党政干部逐一握手。

张贺年能迅速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热心询问几句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夸赞几句取得的工作成绩。

张贺年最后和梁欢握手,却收起笑容,严肃的环视所有清河乡的干部,“我上次送梁欢过来任职的时候就跟你们说过,梁欢可是上级领导亲自‘点的将’。过来你们这里挂职副乡长,那是帮助咱们清河乡‘发家致富’、‘脱贫摘帽’的。你们可要把‘财神爷’给我照顾好,谁敢欺负他年轻,给‘财神爷’甩脸子,我可是要给他挪一挪位子的。”

书记、乡长立刻明白,张贺年这是对他们把梁欢“挤”到队伍的最后面表示“不满”了。

书记连忙上前解释和表态,“领导把‘财神爷’放到咱们‘鸟不拉屎’的清河乡,那可是咱们烧了八辈子高香求来的‘福份’。您放心,谁敢给‘财神爷’气受,我们先收拾了他。”

其实按照干部排名,刚刚上任的梁欢本来就应该排名在最末的。

梁欢感激张贺年故意找茬为他“站台”,轻声一笑,上前道谢,“部长这是在给我施压啊。我这个‘财神爷’如果成了内里草包、只表面闪光的‘泥菩萨’,可没脸回省里去见刘部长了。不过请领导和各位一个战壕的‘弟兄们’放心,不帮清河乡摘掉贫困帽,我就扎根在这‘土山沟’里一辈子了。”

张贺年接连说了三声“好”,夸赞梁欢有朝气、有闯劲,希望他当好“常山赵子龙”,给清河乡百姓‘杀’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血路”来。

梁欢信心满满的表态淡化了张贺年那番话给清河乡干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众人齐声轻笑,纷纷表示会努力配合梁欢,支持他的工作,决不让他这个“人中龙凤”深陷泥潭。

与众人寒暄过后,张贺年这才把韩迎秋和孟繁尘叫到身前,向众人介绍道:“一个好汉三根桩。上次给你们送了一位‘财神爷’,这次我又把咱们县曾经的高考状元和她拐带回来的‘北方才子’给你们送过来了。你们乡里的孩子不用担心转校问题了。有他们这对‘才子佳人’当校长,你们乡将来怕是要变成‘书乡’了,到时候肯定有不少乡里的穷小子、丑丫头,能插上翅膀,成龙成凤了。”

众人哈哈大笑,亲热的与孟繁尘和韩迎秋打起了招呼。其中有些乡干部还记得韩迎秋家中的情况,上前攀起了亲戚,聊起了家常。

书记、乡长趁着领导高兴,上前邀请张贺年先吃“工作餐”,再送孟繁尘和韩迎秋去学校上任。

张贺年看了看时间,欣然同意赴宴,“吃饭可以,酒就不要喝了。下午我还要赶回县里,有个重要的会议。”

书记、乡长立刻兴高彩烈的应承下来,招呼乡里的干部,簇拥着张贺年一行人去了乡政府附近唯一上档次的酒店。

酒桌上,张贺年、孟繁尘等人招架不住众人的热情,还是被“灌”了半斤白酒。好在两人酒量不错,没有“红头涨脸”,影响形象。

吃过午饭,书记、乡长陪同张贺年送韩迎秋、孟繁尘去了学校,召集全体老师开会,宣布了组织对两人的任命。

学校正在放暑假,校园内空荡荡的,十分安静。走进曾经熟悉的校园,韩迎秋有一种故地重游,穿越时空的错觉,七年过去,这里除了更加“破旧”,毫无变化。

孟繁尘也悄然观察着校园内的情况,颇为失望的轻轻摇头。校舍都是用土坯、杨柳树干搭建起来的,而且明显年久失修,简直算得上“危房”了。

清河乡是全县比较大的乡之一,清河乡中学有初中生五百多人。但所有的老师加在一起,只有“老弱病残”七个人,平均年龄都接近五十岁了。

宣读完任职决定,孟繁尘和韩迎秋率领全校老师送张贺年离开。张贺年在上车前,扫视了一眼残破的校园,叹息一声,对韩迎秋说道:“等回去之后,我让部里从党费支出中拿些钱出来。钱不多,先把房子修一修,别哪天房子塌陷,压到孩子。”

书记和乡长面露羞愧。乡长上前表态,“我们也从经费中挤一挤。其实‘普九’的任务派下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学校硬件条件提出了硬性规定,各级政府必须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证),乡里也考虑过学校修房子的事情,但后来有消息要撤消学校,学生合并到韩乡镇中学去,就,耽搁了下来。”

张贺年知道清河乡中学情况特殊,而且乡里的经费也很紧张,没有出言责怪两人,却语重心长的对两人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梁欢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对你们乡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书记看了看韩迎秋和孟繁尘,摇了摇头,“梁乡长这一个月一直在各村调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真能放下架子,跟老百姓坐到一个炕头上,天南地北的聊上一天。”

张贺年也回过头来跟韩迎秋和孟繁尘说道:“你们三个是同学,又一起来到乡里工作,这缘分十分难得,可别在旁边‘看热闹’啊。”

“领导放心,我们和梁乡长有过沟通,对乡里的情况有过分析。我们很快会拿出具体方案来请书记、乡长一同商议。毕竟我们这些外来的和尚并不了解乡里一些真实的情况,拿出的方案不一定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