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
- 罗杰坤
- 1250字
- 2021-12-13 16:08:49
五、问曰:《本草经》与中药学教材对比阅读有何体会?
答曰:《本草经》与中药学教材对比阅读体会以丹参、柴胡为例说明之。
1.丹参
《本草经》原文:一名郄蝉草,味苦微寒,无毒。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教材描述:入心肝经,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治月经不调,心腹疼痛等。
上述文字对比不难看出:《本草经》原文贯通人与物,并不拘泥于一病一症,有利于启迪思维。教材充分体现了使用归纳,非常便用,但也极易陷入对号入座的思考模式。具体解读如下:①丹参色赤,入心走血,气寒泻火,味苦除湿。心腹所指为心与小肠之区,心有邪则烦,腹有邪则满,水湿不下则幽幽如水走声响,泻小肠而湿热邪气可去,烦满皆除。丹参色味均与心相合,能引君火下行使土温水不泛,所以治寒热积聚,积聚散则癥瘕亦可破,具体病证则不言而喻。②丹参现代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谓创新发展,几乎成了“活血化瘀”的代名词。尽管传统冠以“活血”二字的古方,如活血汤、活血饮、活血散、活血丹、活血通络汤、活血散瘀汤等17首方,无一使用丹参,但可从“破癥除瘕”“血药良剂”“功同四物”以及“治心包络血瘀”的论述中获得灵感,从而延伸出“活血化瘀”的用法。也因此,进一步推之,丹参的清心泻火,主心腹邪气,可能对呼吸、循环及精神情志有广泛的作用,仍有待探索。
2.柴胡
《本草经》原文:一名地薰,味苦平,无毒,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教材描述: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肝郁胁痛,月经不调等。
上述文字可见,《本草经》原文提出了去肠胃结气、推陈致新、轻身等药效作用,方向明确,却无具体病证的限定,教材则非常便利地指出临床使用三大范围,具体解读如下:①《诸病源候论·结气候》载:“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柴胡气平,禀中正之气,源于其特殊生长过程,即于仲冬根生白蒻,于仲春生苗,于仲夏极茂,于仲秋成实,应阳气始生而萌,至阴气既平而萎,恰合少阳之义,所以为半表半里和解之剂。柴胡独入少阳胆经,而心腹肠胃,五脏六腑,十一脏皆决于胆,柴胡性轻,升达胆气,胆气条达,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心腹肠胃结气皆散,被誉为“肠胃之剂”。②柴胡不容诸邪,能复正气,四时中每时一变,各有一新,又谓“时剂”。其功在气分,能引诸清气而阳道,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引脾气上行;散诸结气。配伍甚广,升提下陷有补中益气汤;三焦胆热头痛,胁痛有柴胡疏肝散;肝脾不调有逍遥散;月经不调有柴胡四物汤;情志不宁,动悸惊恐有柴胡龙牡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小柴胡汤等,临床应用无不与原文的“结气、邪气、积聚、推陈致新”有关,其意深远。
总之,《本草经》阅读关键在于充分理解经典与后世著作的差异及不同功能;阅读时不必拘泥某药治某病,或某病用某药,重在积累,在心悟。只有在对每一个术语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对每一味药的色形气味、寒热阴阳了如指掌时,才会领悟其中,也就可尽传承经典的义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