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榴花

别名 重瓣白石榴花。

基原 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Punica granatum L. ev. Albescens DC.或重瓣白石榴Punica granatum L. ev. multiplex Sweet的花瓣。

产地 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加工 5~6月花盛开时采摘,置通风处晾干或晒干。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通常3~5m,稀达10m。枝顶常成尖锐长刺,幼枝具棱角,无毛,老枝近圆柱形。叶对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具短叶柄;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2~9cm,宽约1.5cm,先端短尖、钝尖或微凹,基部短尖至稍钝形,上面光亮,侧脉稍细密。花白色,生枝顶;萼筒长2~3cm,裂片卵状三角形,外面近顶端有1黄绿色腺体,边缘有小乳突;花瓣长1.5~3cm,宽1~2cm,多皱褶,先端圆形;雄蕊多数,花丝无毛,长达13mm;子房下位,多室,花柱长超过雄蕊。浆果近球形,直径5~12cm,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皮厚。种子多数,具晶莹、多汁、味酸甜的外种皮。花期5~6月。

花药性状 干燥的花瓣多皱缩,呈黄白色或棕黄色。完整者,以温水浸泡后铺平观察,全体呈卵形,顶端钝圆,基部略窄,边缘常有破缺。自花瓣基部发出较粗大的主脉,侧脉细小,网状,均呈棕色。质柔软,薄而微透明。

质量要求 以色泽黄白、气味微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β-1,4,6-三-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butylbrevifolin c-arboxylate、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短叶苏木酚、β-1,6-二-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鞣花酸、鹰嘴豆芽素A、retusin-8-methylether、蒲公英赛醇、谷甾醇、β-谷甾醇棕榈酸酯、crispin A。

药理作用 止咳,止血。

性味归经 味酸、甘,性平。归肺经。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用于久痢,便血,咯血,衄血,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

验方

(1)治咯血、吐血、便血:白石榴花15~20朵,水煎服。

(2)治久痢:白石榴花15~25克。水煎服。

(3)治痢疾、脱肛:白石榴花12~18克,水煎,分3次饭前服。

(4)治肺痈:白石榴花7朵、夏枯草8克,水煎服。

(5)肺结核患者:白石榴花24克,夏枯草30克,鱼腥草36克,水煎服。每日1剂(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作辅助治疗)

本草记载 《四川中药志》:“散郁结。治肺劳吐血及衄血。”记载的为本品。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