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少年儿童远视眼

第一节 远视眼的概述和定义

当前,只要一说到眼,一说到屈光不正,人们就会说到近视眼,就会说到近视眼的预防。这与我国是一个近视眼高发的国家有一定关系,也与国家领导人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相当多医务部门的门诊统计中,经常显示的结果是:近视眼多于远视眼。这种调查只是说明:来门诊进行验光和定配眼镜的人中,近视眼比远视眼多,而且是多很多,朱学敏对24个医院的调查结果为:近视眼∶远视眼=2.15∶1。倘若依据这类统计就认为近视眼的发生率高于近视眼,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近视眼不管程度如何,基本上都需要戴眼镜进行矫正。而轻度远视眼甚至中度远视眼都不一定需要戴眼镜进行矫正。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医学门诊的屈光学调查中,近视眼/远视眼的比值要大的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因。

一、远视眼的相关调查

远视眼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屈光现象,具有远视屈光状态的人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多,这在对人群进行的普遍性相关调查中,是一个被反复证实的客观现实。在此,笔者仅采撷经典的眼⁃视光学和眼科学著作中的几个调查来说明。

(一)国外的三个调查

1936年Strǒmberg对5000名应征青年的调查:以0.00D为界进行远视眼与近视眼划分的话,远视眼的发生率为91.2%(其中0.00~+1.00D的远视眼为64.9%;+1.00~+4.00D为25.7%;>4.00D为0.6%),近视眼的发生率为8.8%。这一调查中,屈光矫正镜度为0.00~+1.00D正镜度的有4560人,而具有负屈光矫正镜度的人仅为440人。

1957年Sorsby对2066名应征青年进行调查,介于0.00~+1.00D的远视眼为75.0%。这也就是说2066名应征青年中屈光矫正镜度为0.00~+1.00D正镜度的人就有1550人,实际上的远视眼人数肯定还要多。

过去曾经有很多学者认为:新生儿的屈光状态都毫无例外是远视眼状态。但是也有人持怀疑态度,Эеʌенкий.N.A和Кяебанская.A.H(1953)检查了250名新生儿的眼屈光状态,他们在应用阿托品将睫状肌麻痹后进行检影验光检查,检查结果:500只眼平均远视度+3.95D,但也有极少的近视眼,详见表3⁃1。从这个表中可以明确:新生儿并非都是远视眼,但远视眼在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

表3⁃1 250名新生儿眼屈光度状态比例分布状况

以上三个调查都说明远视眼要多于近视眼。尽管各种调查数据有出入,但只要观察样本选择的范围足够大,远视眼的发生率一定会大于近视眼。

(二)国内的群体调查

在国内的相关调查中,远视眼所占的比例尽管比国外要小一些。但是,远视眼的发生率还是要比近视眼的发生率大得多。表3⁃2为我国著名眼⁃视光学专家徐宝萃在1983年对各类学生进行屈光调查时的结果统计表。表中显示,除高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视眼、初中生近视眼发生率略高于远视眼之外,其余都显示远视眼的发生率要高于近视眼。这虽然不能断定当今远视眼的发生率一定比近视眼高,但至少向其余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远视眼的人口比例也相当大,同样也应当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且,远视眼(特别是高度远视眼)在青少年中所表现出的内斜视、弱视对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具有极大的危害。 

表3⁃2 1983年对青少年眼的屈光状态调查统计表

而表3⁃3则是4位眼科专家对中国婴幼儿眼屈光状态的调查统计表。尽管表中各位眼科专家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都明确告诉人们:我国婴幼儿中远视眼的发生率比近视眼的发生率高,最高约为63.9倍,最低约为2.8倍,远视眼的平均发生率为近视眼平均发生率的7.55倍。这就更加明确说明:对婴幼儿远视眼健康与卫生工作应当给予更大的关注,而且这一关注至少应当一直延续到小学阶段。

表3⁃3 中国婴幼儿眼屈光状态调查统计表

正是考虑到以上现实,在不放松对近视眼关注的同时,眼⁃视光学界应加大对青少年远视眼的研究力度,提高对青少年远视眼理论、验光、矫正与矫治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做好青少年眼的保健工作。

二、人们忽视远视眼屈光矫正的原因

远视眼是一种多发的屈光不正,又是一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屈光不正。之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一个是远视眼在视觉症状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个是人眼生理性的屈光变化。

(一)远视眼的视觉表现特性

青少年远视眼(特别是轻度远视眼)一般没有视觉症状。这是因为青少年的调节力非常强大,凭借眼自身所具有的调节力,完全可以克服远视在屈光中不足的现象。例如,一个10岁的孩子有14D(平均)的调节力,从保留1/2~1/3调节力储备的话,这个孩子可以克服+7.00~+9.33远视性屈光不正,并可以保持良好的视觉舒适度。正是这种对远视屈光不正的自我调节矫正功能掩盖了远视性屈光不正。

(二)人眼生理性的屈光变化

远视眼在少年儿童时期有一种自然减退的趋势。人眼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个生理性的屈光矫正镜度的负镜度化过程,即远视屈光矫正镜度逐渐减小的过程(正视眼、近视眼则表现为负镜度逐渐增大的过程)。

图3⁃1 出生~12岁眼球前后径及眼屈光的发育

图3⁃1是根据徐宝萃先生描述的内容绘制的人从出生至12岁时眼球前后径以及眼屈光发育的示意图。新生儿眼球的前后径为18.5mm,眼的屈光度为77.0~80.0D,其屈光矫正镜度为+4.00D;3~4(5)岁时前后径为23.5mm,眼的屈光度约为60.0D,其屈光矫正镜度为+2.00D;6~8岁时,前后径为23.7mm,眼的屈光度仍约为60.0D,其屈光矫正镜度为+1.00D;9~12岁时前后径为24.0mm,眼的屈光度为60.0D,其屈光矫正镜度为+0.17D。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眼的去正镜度(即负镜度)化进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绝大部分数据都是大致的数,只是为了说明眼屈光方面的变化。

人从小到老,眼的屈光状态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在青少年时期显得格外突出。这种变化在出生6~7年内其屈光矫正镜度呈现向负镜度方向偏移的倾向(Brown认为1~7岁远视度轻度增加)。而8~13岁则是屈光度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其屈光矫正镜度约向负镜度方向偏移3.00D(即减少+3.00D,或增加-3.00D)。14岁以后变化速度将明显减慢。

以上是导致对远视眼关注程度不高的两种原因。远视眼在视觉症状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会使人将远视眼误认为是非常好的眼睛,而人眼生理性的屈光变化又是加深对前者误解的生理因素。

三、远视屈光状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远视屈光状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会因远视程度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轻度远视眼,不会发生视觉能力的改变,也不会发生明显的视觉疲劳现象。而中度和高度远视眼,尤其是高度远视眼,则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发生。下面就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高度远视眼

少年儿童高度远视眼大多伴有比较明显的内斜视并发症,在并发症的早期,其会使被测者出现复视现象,也就无法形成清晰的双眼单视,也使被测者精确视觉定位的能力遭到严重的干扰。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测者就会通过神经生理的调控机制对远视程度较重的眼进行抑制,这只眼的精细视觉分辨力就会不断减退,直至丧失精确的视觉分辨力。其结果就会使被测者的距离知觉和立体视觉能力被破坏。

倘若高度远视眼不能够得到及时矫正,这些视觉能力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被测者未来精确知觉判断力的降低,使被测者规避距离风险的能力降低,而且将对被测者在未来职业的选择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仅从一个简单的过马路而言,一个距离知觉较差的人,遭遇机动车碰撞的概率显然就会增大。倘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风险的概率将会更大。

(二)中度远视眼

少年儿童的中度远视眼一般不会有上述视觉能力的降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测者原本较大的近点距离会逐渐增大,通常情况下少年儿童不习惯使用稍远的距离进行阅读,仍旧会以相对较近的视距进行阅读、书写。那么在较近的距离看书、写字,能看清楚吗?应当说,实际是看不清楚的,但是较近的视距却可以使视网膜获得较大的视像,视像却是模糊的。在极限调节力和模糊视像的双重作用下,就会使莘莘学子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出现视觉疲劳是不可能的,这又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种情况对生活在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时代的青少年显然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很难说清楚的。

(三)中、高度远视眼不接受屈光矫正的危害

对于少年儿童中、高度远视眼最简单、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屈光矫正。这样可以预防、控制斜视、弱视并发症的发生。倘若不及时、适时地进行屈光矫正,一旦超过一定的年龄就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① 斜视得不到矫正,到成年时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予以解决,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个人形象。即便手术可以改变外观形象,是否能够实现良好的双眼视觉依旧是未知的。

② 弱视状况在生长发育期得不到有效的矫治(矫正、训练),就会使敏锐视觉能力永久丧失。目前眼科与眼⁃视光学界普遍认为:12岁前是弱视成功矫治的最佳阶段。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弱视就会伴随人的一生。

③ 少年儿童中、高度远视眼不接受屈光矫正,随年龄的增长,裸眼视力也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通常会降低到0.8~0.6,甚至更低)。裸眼视力一旦下降,即便将来再接受屈光矫正,矫正视力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远视眼视力一旦降低,视网膜就丧失得到清晰视像的机会,这就会导致敏锐视觉能力的减退,一些成年远视眼之所以只能矫正到0.6~0.8,与在发育期未得到合理矫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最佳矫正视力的丧失,重新恢复的难度相当大。

通过以上叙述,青少年远视眼本人及其家长都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都应当在一对“好眼”却存在视觉疲劳的现象时给予足够的警觉。这也正是眼⁃视光学界历来强调对眼屈光状况进行定期检测的重要原因。验光师也一定要重视对青少年远视眼的验光,因为其正在为青少年描绘更美好的未来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