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制定朝仪

西汉初年的铁铠甲

邦当上皇帝以后,按例自然要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于是封他做酂侯。这下许多大将军提意见了,他们都觉得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而萧何在后方就动动嘴皮子,摇摇笔杆,凭什么给他记头功!于是,大家便在朝堂上叫嚷起来。刘邦见状也动了肝火,就问道:“你们知道打猎吗?在打猎时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如同猎狗,而萧何是发号施令的人。如果没有他运筹帷幄,你们怎么能打赢呢?”

大将们一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猎狗,更加不服气了。他们在朝堂上大声喧哗,狂呼乱叫,还有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简直乱作一团。刘邦本身就没什么文化,他手下这帮将领更是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出现这种局面也就不奇怪了。刘邦很气愤,他可是皇帝啊,朝堂却混乱不已,大臣们一点礼仪都不懂,这怎么行?

就在刘邦正为这事儿头疼不已的时候,儒生叔孙通出现了。他以前在秦朝做过博士,后来投奔汉朝。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于是去见刘邦说:“陛下,当初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多大用;但如今陛下已经得了天下,儒生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愿到之前叫鲁国的地方征集那些懂礼仪的儒生,为陛下制订朝仪,整治朝堂秩序。”

知识链接

朝仪

朝仪是古代帝王临朝的一种礼仪。因为各个朝代制定朝仪的官员的思想不同,所以朝仪也各不相同。不过其内容无外乎大臣如何朝拜君王。

刘邦激动地说:“那太好了,你快去吧!”接着,他又问:“那玩意儿是不是都挺复杂的?好不好学呀?”

叔孙通说:“礼仪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朝代而变迁。我们可以参考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再根据我朝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出来。”

刘邦说:“那你试一试吧!最好能简单点,让那些大臣都能学会!”

于是,叔孙通找来约三十个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然后带着朝堂上有学问的侍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共一百多号人,来到长安郊外的一间草棚里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

学习了一个多月终于完事了,汉高祖看了之后挺满意,就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

公元前200年的一天,天还没亮,皇宫里面就开始举行朝拜皇帝的仪式了。宫门外,大臣们依官职高低分列两队,卫士手握兵器守在两旁,场面非常威严。不一会儿,传令官高声喊道:“圣上有旨,传大臣们上殿!”

叔孙通

叔孙通是薛县人,起初被任命为秦待诏博士,后来被秦二世封为博士,秦朝灭亡后逃回薛城旧地,后来转投汉军。汉朝建立后,为刘邦制订朝议。刘盈即位后,叔孙通又制订了宗庙仪法。司马迁称其为“儒宗”。

大臣们闻言,缓缓走进宫内,来到大殿之上。太尉等武官在大殿西侧站定,而丞相等文官则站于大殿东侧,他们相对而立。传令官见此,走进内宫去请皇帝上朝。片刻之后,汉高祖坐着辇车出现在众人面前,接受群臣朝拜。大臣们依次上前恭敬地自报官职、姓名,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原位。

等朝拜完毕,汉高祖又摆设酒宴大礼。群臣恭敬地坐在殿上,按照尊卑次序向皇帝敬酒。当然,这酒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可不能敞开了肚皮随便喝。因此,酒宴上最多只能喝九巡酒,到了就会有人宣布停止喝酒。在这个过程中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察,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大臣就会被请出酒席。因此大家都不敢怠慢,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

等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布衣出身的汉高祖心情舒畅,第一次知道了做皇帝的尊贵。于是他任命叔孙通为太常,并赐给他五百斤黄金。

叔孙通制订的朝仪制度,极大地改善了之前朝堂杂乱无章的情况。自此,君臣之间有了一套完善的礼仪规矩,皇帝代表着最高权威,而臣子则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