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后临朝听政

知识链接

宋仁宗的故事

宋仁宗是一个仁慈宽厚的好皇帝。传说有一天,他在吃饭时吃到一粒沙子,正好硌到牙齿,把他疼坏了。

伺候他用餐的宫女见状赶忙跪地请罪求饶,仁宗摇了摇手说:“你起来吧,这件事情不要声张,要是被人知道可是死罪!”就这样,宋仁宗用自己的宽容之心救了那个宫女一命。

禧四年二月(1020年),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真宗再也无法支持日常政事,于是他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他的皇后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就通过这封诏书得到了认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赵恒在延庆殿病逝,享年54岁,遗诏里这样说道:“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这时小皇帝赵祯才十一岁,实际上政务都是由刘娥处理。就这样,刘太后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垂帘听政,她也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

刘太后名叫刘娥,出身贫寒,小时候爸爸妈妈就都死了,后来她和银匠龚美一起来到京城,被当时还不是皇帝的赵恒看中。后来赵恒登基,将刘娥封为德妃。当时刘德妃的身边有一位宫女姓李,一次为真宗侍寝后怀了孕。后来宋真宗在和刘德妃散步时,她头上的玉钗掉了,真宗一边派人取回,一边心里祈祷道:“如果玉钗完好无损,那么就会生下一个男孩。”这显然是后人胡扯的。

玉钗取回以后果然完好无损,而那个怀孕的宫女李氏也生了个男孩,但是这个孩子却被刘德妃要走了,她对外宣称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生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宋真宗并没有多重视李氏,后宫里的这些人,也不敢违背皇帝最宠爱的刘德妃的意愿。赵祯就这样以刘氏儿子的身份稀里糊涂长大了,对自己的真实身世一无所知。

知识链接

错把冯京当马凉

相传,北宋时有个士子叫冯京,他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所以在科举考试前,人们都料定状元必是冯京。张尧佐听到消息后,想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他。冯京鄙视张尧佐的为人,坚决不愿意。

张尧佐大怒,仗着大女儿被皇帝宠幸,安排主考官一定不要让冯京中状元。冯京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凉”,结果还是中了状元。主考官很无奈,只得对张尧佐说“错把冯京当马凉”。

这句话后来也成了谚语,比喻有眼不识真相。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年底,宋真宗将刘德妃立为皇后。刘皇后聪颖过人,再加上她非常喜欢读史书,又有不错的记忆力,所以在真宗生病以后,她逐渐开始插手朝政。

乾兴元年(1022年),她所谓的“儿子”赵祯即位以后,刘皇后变成了刘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刘太后这时穿戴的礼服还有出入的礼仪,都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不过她颁布制令时没有称“朕”,而是称“吾”,她生日的那一天被定为长宁节,普天同庆。文武百官还给刘太后上了一个和皇帝同样冗长的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现在的刘太后,俨然是个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的女皇帝了。

不过,刘太后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向前再迈一步。刘太后也曾经遇到了和武则天称帝前一样的情况:有人出于为自己求富贵的目的,上书请求刘太后按照武则天的旧例,为刘氏也建立七庙,但是没有被刘太后采纳。还有人献上了《武后临朝图》,明显是在劝刘太后称帝,但是刘太后很清醒,将这幅画给扔掉了,还说:“这样辜负祖宗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做的!”最终,刘太后坚持住了自己对礼法的尊重。

刘太后绝对是很有政治才干,她恩威并用,号令严明,在她垂帘听政的这十余年里,朝政是比较清明的。她的丈夫真宗一死,刘太后就把真宗后期那种荒诞的、举国疯狂的天书降临运动给画上了一个句号,那些所谓的天书,都被作为殉葬品,和真宗一起埋到了地下陪他去地下过瘾去了。

知识链接

“狸猫换太子”

在包公的民间传说里,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名叫“狸猫换太子”,其中那个心狠手辣的反派刘妃,原型其实就是刘太后。但是真实的刘太后并没有那么坏,相反她对李妃很好,在她病重时封她为宸妃,还按照隆重的礼仪安葬了她。

刘太后又将矛头指向了她丈夫晚年时,出现的那些祸乱朝政的奸臣们,比如那个“五鬼”之一的丁谓。这时的丁谓看到皇帝年幼,根本没有将刘太后一个弱女子放在眼里,他妄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没想到刘太后多年以来,早就将丁谓的不法举动调查得一清二楚,她先是将和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处死,后来又罢免了丁谓的官职,贬谪去了地方。

当时结党营私是朝政的一大弊端,刘太后对此有她自己的办法,在一次封赏仪式上,她让大臣们报上一份自己的子女亲朋名单,大臣们傻乎乎地以为这是要广为提拔了,屁颠屁颠地纷纷上报。谁知道刘太后命人将报上的名单绘成了一份图表,挂在自己的卧室。每到有人举荐人才的时候,她就拿着名单去那张表上去找,只要是表上有的人,除非可以证明确有真才实干,否则一概不用。

她还专门下了一道“约束子弟诏”,让百官大臣们带头教训自己的子女亲朋,一定要奉公守法,违反者严惩不贷。她的这个办法,不仅整肃了朝政,对结党营私也确实起到了效果。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托盏

刘太后提倡节俭,惩治贪官,又将“献羡余”给禁止了。什么是“羡余”呢?就是除了定额的赋税以外,官吏们巧立名目多收钱,大发其财,又把这笔横财里的一部分拿出来,贡献给朝廷,炫耀自己的政绩,以便捞取更多的好处。这种做法被刘太后给制止了,算是为宋朝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太后自己也很简朴,她当皇后的时候,穿的服饰就很朴素,后来做了太后依然这样,她的侍女们看到皇帝身边的侍女个个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的侍女,却被人家给比下去了,就和刘太后说了,但是刘太后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可以穿的,你们哪来的资格。”

可以说,刘太后这十一年的垂帘听政,为她的养子仁宗朝的兴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后世常常将她和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后并称,但是又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是一个很高又很中肯的评价了。

知识链接

不愿身穿天子服见先帝

公元1033年,刘太后病逝,相传第二天,在皇仪殿召见群臣的宋仁宗大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这时参知政事薛奎说道:“太后一定是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顿时大悟,下令将皇后的冠服给太后换上,然后才下葬。

四字谥号的皇后

宋仁宗为自己的养母上的谥号是庄献明肃(后来改为章献明肃),要知道皇后的谥号一般都只有两个字,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谥号是庄懿(后改章懿),也是两个字,由此可见仁宗对这位养母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