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原始陶塑和彩陶的肇启

中国雕塑最早的考古发现距今有5 000年之久,实际发生应该可以追溯到7 000年前,而陶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8 000年。

陶是石器、骨器之后人类又一次伟大的文化创造,也是人类在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中对材质和美感追求并付诸实现的成果。它上承原始石器、骨器的审美意识,下传商周青铜器造型语言与形式法则,是古代造型艺术演变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延土以为器”是古籍对制陶工艺最早的记述。

古人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认识掌握了泥土的可塑性和焙烧后的坚固性,还在逐步完善陶工艺过程中掌握了多种装饰手法,以及陶在形、色、质方面的变化规律。随着审美意识与造型能力的不断提升,古人的艺术观察力、表现力和对作品如何揭示思想内涵的认知力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伴随着陶器的发展,陶塑和彩陶逐渐成为原始陶器中相对独立的形式。

原始陶塑,在题材上分人物、动物和植物三大类,在造型上分独立陶塑、拟形器和器物附饰三种。独立陶塑能够抒发制作者的情绪(见图3.1-1、图3.1-2);拟形器将独立陶塑与实用陶器相结合,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见图3.1-3、图3.1-4);器物附饰的运用则更为广泛。原始陶塑尽管也有某种崇拜的意义,但从未真正脱离过实用性,也不曾成为纯粹审美意义上的雕塑作品。

图3.1-1 水鸟壶 新石器时期 陶 高11.7厘米 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藏

图3.1-2 象 新石器时期 陶 高7厘米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

图3.1-3 鹰尊 新石器时期 陶 高36厘米 北京国家博物馆藏

图3.1-4 兽形壶 新石器时期 陶 高21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彩陶的造型丰富质朴,色彩浓重,多用赭红、黑、白三种颜色绘制,其纹饰简洁,线条流畅,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将器物造型与绘画相结合。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见图3.1-5)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菱形纹双耳壶”(见图3.1-6),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器物。

图3.1-5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型 彩陶 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3.1-6 菱形纹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彩陶 高41.5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3年在天水北面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人首口瓶”(见图3.1-7)和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浮雕“人形双耳壶”(见图1-2),显示出彩陶艺术中雕塑与器物结合的新特征。“人首口瓶”的人物面部五官匀称,发式清晰,形象的凹凸变化和体、面关系都有较强的表现。“浮雕人形双耳壶”,泥质红陶,小口,沿外侈、圆唇,长颈下侈,溜肩,深腹圆鼓,平底,下腹部两侧有环耳;壶身除绘有黑彩圆圈纹和蛙形纹外,还有裸体人像浮雕,技巧虽很粗拙,但却是目前仅见的早期浮雕作品。这表明原始人已懂得用泥塑形后再在表面绘彩的表现手法,也说明塑绘结合在当时就已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图3.1-7 人首口瓶 新石器时期彩陶 高31.8厘米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讲,彩陶的出现为中国原始绘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为后来的彩绘陶俑和彩塑艺术的形成在表现形式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