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沟通,不懂温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形象更像是一个“霸道总裁”——我说你听着,我说什么都是对的,温柔我不会,强硬才是我的标签。新时代的父母在这方面当然进步了很多,但这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人格特点,一时半会儿难以完全清除干净。而部分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沟通方式需要改变。

强行灌输“我是为了你好”

“别怪妈妈打你,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可以说是沟通中的“万金油”,一旦出口,甭管对方有多大的委屈和不满,都得咽回去。就是在成人之间,这句话也有很大的欺骗性,使人真的相信对方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好。很有可能,他们在幼儿时期就被这句话洗脑。但是,就算孩子的头脑接受了这句话,委屈和不满依然会积压在心底,影响他们与父母沟通的热情。而且他们也会学会这种沟通方式,日后用这样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而那些性格叛逆的孩子则根本不相信这句话。不管怎样,都会造成情感的隔阂。

“我是为了你好”是一种带着温情假象的暴力沟通,表面是爱,实则是控制,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迫孩子接受你的想法和做法。但孩子生而为人,有做他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沦为实现父母意志的工具。

长期灌输“我是为了你好”,会让孩子失去辨别他人是否真为自己好的能力;也会让父母不断被这句话暗示,以为自己真的是为孩子好,从而失去审视自己的机会。

不肯向孩子认错

“我是父母,我有我的面子和尊严,我怎能向你认错!”中国的传统使得父母更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完美的、一贯正确的形象,所以当他们有错时,很难在孩子面前低头。这使得孩子不得不咽下委屈和不满。但有些孩子可能会表达疑惑或不满:“为什么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道歉,而父母做错了事情就不需要道歉?”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一句霸道的回答:“因为我是你爸(妈)!”这是一种强盗逻辑。而孩子只能被这样的强盗逻辑伤害,因为他无法更换父母。

如果你问一个成人,吵架时,你为什么总习惯向伴侣低头,是因为你太软弱吗?他会说:“因为与对方的感受及我们的关系比起来,我的面子不算什么,谁对谁错更不算什么。”所以,妥协不一定都是软弱,甚至是一种坚强。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重视孩子的感受,你就会在违背承诺或做了令孩子失望、不满的事情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孩子比大人宽容,原谅和忘记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尤其是幼儿,对这些事情简直是三秒钟记忆。

父母试图用不向孩子低头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但这恰恰会使你失去孩子的信任,因为你无法再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说到做到、有错必改。

不肯向孩子示弱

我有一个朋友,一个人带着孩子很辛苦,家人又帮不了忙,偏偏儿子性情乖戾,很难管教。我让她偶尔在孩子面前说一说自己的辛苦,或许孩子能体谅她,变得乖一些。她则说,小孩子哪懂,再说了,我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我想让孩子知道他有一个坚强的妈妈。

其实幼儿并非不懂体谅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小孩天生就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如果你向他倾诉,他对父母的爱会自动唤起他的共情能力。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妈妈,她经常在四五岁的儿子面前“撒娇”:“哎呀,今天妈妈好累啊,你能帮妈妈倒杯水吗?”结果她的儿子相对来说就更加懂事、成熟一些。

我们要相信孩子有共情能力。但前提是,你要让他知道你的处境和心情。也就是说,你要先向他述情,他才能与你共情。我们成人之间的感情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向别人说心里话,别人才有可能关心你。

而且,向孩子示弱并不会破坏你的形象。人就是有坚强和脆弱的两面,把这两面都展示给孩子看,会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更真实的爸爸或妈妈。同时,也有利于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孩子。而总是装作一副坚强、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则更像一个机器人,并不利于孩子和自己亲近。

命令说教,不懂幽默

命令式沟通:“马上睡觉!再不睡觉小心我揍你!”“还吃糖,牙都快掉了!把糖给我!”

说教式沟通:“分享是一种美德,你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你要好好弹钢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吃点苦,长大就不用吃苦了。你看郎朗……”

没有几个孩子喜欢“霸道总裁”和“唐僧”式的家长,再爱你的孩子也会因为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你敬而远之。孙悟空不就被唐僧教育得离开他了吗?因为命令不是沟通,只是在发号施令。它无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强硬地命令孩子必须照自己说的去做。而说教式的沟通则是用大道理去禁锢孩子,尤其是反复的说教,更会让孩子感到压抑。说教式父母一般性格呆板、过于正经、正襟危坐,这会让孩子在你面前无法真正放松。

那么,和命令说教相反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是有趣、温柔、幽默。孩子们之所以更喜欢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是因为他们有趣、温和。有记者采访一个演员,问他为什么能和孩子的关系那么好。他说,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玩具,多和他们聊天、互动、玩耍。如果他们不听,就多引导。不要总是板起面孔教育他们,要能够放下家长的架子。

或许你的性格不是有趣、幽默型的,但至少可以试着温和地说话,试着控制一下自己爱讲大道理的欲望。

其实,父母柔软起来哪怕是柔弱起来都更有利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和他们一样是有着各种情绪和各种感受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这更容易让孩子接近。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就是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学会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情感,用一个专业的词语来说就是学会“述情”——表达不仅仅是向孩子输送信息,更是向孩子传递情感。

怎样做到不去控制孩子呢?很简单,把孩子还给他自己,他不是你的附属品。怎样做到对孩子温柔以待呢?很简单,把他当人看,他不是实现你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是具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人。如果你能对孩子温柔以待,那么你与孩子之间也很容易做到温柔相待。

赶走内心的“霸道爸爸(妈妈)”和“机器人爸爸(妈妈)”,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