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幼儿沟通的发展现状

新一代的父母更重视幼儿的沟通和教育

我有个朋友,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大量阅读育儿书籍,写读书笔记,学习心理学,加入育儿交流群,把自己训练成了半个育儿专家。她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训练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就是父母,但她不想成为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于是就自己训练自己。孩子出生后,她与孩子的沟通完全不在话下。带两个2~6岁的孩子的同时兼顾工作,也没有弄得鸡飞狗跳。

另一个朋友也是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敏感期行为,但她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焦躁,没有拼命纠正孩子的行为,更没有打骂等暴力沟通言行。因为她很早就学习了儿童的敏感期行为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现在,像这样重视育儿、重视与孩子沟通的父母越来越多。新一代的父母文化素质更高,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这几年,普及这方面知识的书籍、节目和专家也越来越多。心理学成为备受瞩目的行业,一些心理学专家被人们熟知,“原生家庭”这个心理学名词在短短几年几乎家喻户晓。每年电视上都有几档育儿节目热播,由此带来大量的话题讨论。就在去年的一档亲子节目中,一位父亲因对4岁的儿子语言暴力被众多网友批评。大家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和沟通了。

不懂沟通的父母依然很多

与此同时,不懂教育和沟通的父母依然很多,由此造成的后果也在不断给我们警醒。

孩子玩手机,父母斥责孩子并没收孩子的手机,孩子一跃从阳台跳下。

妈妈哭着控诉女儿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小孩”,女儿哭着质问妈妈:“不是你想象中的小孩,你就可以用那样的态度说我吗?”

女儿在商场碰撞了人,父亲逼着女儿道歉,女儿不愿,父亲把女儿独自留在商场里哭了二十多分钟,父亲则在一旁冷眼旁观不管不问。

能被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错误沟通方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致有以下几类。

妈妈唠叨

用唠叨代替真正的沟通,这一点,以妈妈居多。

“赶快吃饭了,不要再看动画片了……怎么还在看动画片!怎么还在吃零食,不是说了吃饭前不准吃零食吗!……今天在幼儿园学了啥?今天在幼儿园吃了啥?今天在幼儿园大便了吗?赶快写作业,赶快洗澡,赶快睡觉……”

每天被这些毫无营养的语言轰炸,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折磨,而且收效甚微。孩子可能会无动于衷,甚至行动更慢,以此来“被动攻击”父母的唠叨。所谓“被动攻击”,是指一个人没有能力反抗另一个人时采取的消极态度,是一种隐性对抗。幼儿没有办法直接对抗父母的唠叨,但会自动屏蔽,听见了跟没听见一样。成人之间也会这样。所以,你越唠叨,他越不配合。然后你更生气,继续变本加厉地唠叨,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缺乏质量和效率的沟通,几乎每天都在某些父母与孩子之间上演,是目前2~6岁幼儿沟通的普遍现状之一。

父母喜欢唠叨的最大原因是控制欲和焦虑,想了解孩子的一切,想让孩子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同时,育儿的辛苦也化作了焦虑。这就是为什么喜欢唠叨的大多是妈妈,因为爸爸在育儿中经常缺位。所以,唠叨是这些焦虑的妈妈的一个出口,仿佛焦虑随着这些唠叨释放了,然而实际上却把一部分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父亲缺位

这个现象非常明显。在我工作的少儿培训机构,每天来接孩子的90%都是妈妈,留的联系电话90%都是妈妈的。6~12岁的孩子都尚且如此,幼儿就更是如此了。可想而知,父亲在生活中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机会能有多少。曾有人说,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缺位的爸爸和一个心不在焉的孩子。多么真实的写照!父亲的缺位,不仅使孩子失去了与父亲相处、沟通的机会,也使妈妈更加焦虑。因为这是将教育、照料、陪伴、与孩子沟通的压力全部转嫁到妈妈一个人身上。

即便父亲能承担一个家庭的大部分经济压力,也不能弥补这些损失。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短时间之内现状还并无太大的改善。

暴力沟通

虽然不少父母的沟通能力正在提高,但不能不说实施暴力沟通的父母仍然存在,尤其是语言暴力。

唠叨,严格来说也是一种语言暴力。虽然当下不如指责、批评、嘲笑、贬低对孩子的伤害那么大,但它是“钝刀子杀人”,长期发展,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它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会影响孩子与你沟通的热情,会使孩子形成被动攻击的性格。但大部分的父母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会认为父母唠叨唠叨孩子,不是很正常吗?甚至认为这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部分父母,一出口就是限制、指责、批评、嘲笑、贬低,仿佛孩子是他们的仇人,是他们的情绪垃圾站。这部分父母并不在少数。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更擅长批评教育。

行为暴力也不时在发生。去年网上就爆出好几起这样的新闻,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最终警察介入。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个别后果不是很严重的案例中,有一部分网友表达了他们支持的观点:沟通不了就打嘛,说那么多废话干吗,哪个孩子不是打大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因为他们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

虽然有不少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都在强烈反对和谴责这种现象,但部分父母的认知并没有跟上,所以暴力沟通仍然是目前2~6岁幼儿沟通的现状之一。

如果说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还会遭到大家的谴责,那么冷暴力则会被很多人默许。因为冷暴力看起来不暴力,它不骂孩子,不打孩子,只是不理孩子,任凭孩子哭得声嘶力竭。这种情形出现在家里、公众场合、综艺节目中。等孩子哭够了、哭累了、妥协了,父母才会说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孩子多半会答一句:“知道了。”其实,与其说是他知道错了,不如说是他拗不过大人,被迫向父母妥协。那么,这自然不是健康的沟通方式。

但是,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实施过和遭受过冷暴力。小时候是在亲子关系中,长大了是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中。可以说,冷暴力在2~6岁幼儿的沟通中更为普遍。

父母不懂幼儿心理与沟通

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沟通方式存在?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懂幼儿心理。他们不懂得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在6岁前即定型,且对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你告诉他们,他们还觉得你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孩子这么小懂什么,你怎么对他都无所谓。却不知,这一切都会进入幼儿的潜意识,内化到孩子的内在自我中。

还有一部分父母并不在乎如何与孩子沟通,他们更在乎给孩子更好的物质。他们不懂沟通,也没有意识去学习。或许学习了,却一知半解;或许学习了错误的沟通方法和育儿知识却不自知。还有一些父母自身心理就不够健康,教育起孩子来也是有心无力。

可是不良沟通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危害。例如,孩子会形成不良的人格,会学到错误的沟通方式,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害等,严重者这种伤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有一位网友诉说,她每每回忆起父母对她的谩骂,便犹如梦魇。

但好在,这些都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不断为这些问题发声,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将一起逐渐改变这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