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章

希言1自然。

故飘风2不终朝,骤雨3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4;德者,同於德;失5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6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7

【注释】

1 希言:按字面解释是:少说话。深一层的意思是:不施加政令。“言”,指“声教法令”。

“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和五章“多言数穷”成一个对比。“多言”(政令烦苛)是不合于自然的。“希言”和二章“行不言之教”的“不言”,意义相同。

蒋锡昌说:“‘多言’者,多声教法令之治;‘希言’者,少声教法令之治;故一即有为,一即无为也。”(《老子校诂》)

2 飘风:强风,大风。

吴澄说:“飘,狂疾也。”

王淮说:“‘飘风’以喻暴政之号令天下,宪令法禁是也。”

3 骤雨:急雨,暴雨。

吴澄说:“骤,急暴也。”

王淮说:“‘骤雨’以喻暴政之鞭策百姓,赋税劳役是也。”

4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三个字上面,原叠“道者”两字,句作:“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今据帛书本及俞樾之说删。

俞樾说:“按下‘道者’二字衍文也。本作‘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其下‘德者’、‘失者’蒙上‘从事’之文而省,犹云‘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也。《淮南子·道应篇》引《老子》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证古本不叠‘道者’二字。”俞说是,帛书甲、乙本可证。

严复说:“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失者同失,皆主客观之同物相感者。”

5 失:指失道,失德。

蒋锡昌说:“失则指‘飘风’、‘骤雨’之治而言。”

6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此数句各本纷异,以帛书乙本为优,据改。

7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二句已见于十七章。疑是错简重出,帛书甲、乙本并无此二句。

卢育三说:“马叙伦、奚侗说:此句已见十七章,这里重出,盖错简所致,且与上文不相应,当删。陈柱、高亨、朱谦之从其说。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此句,然它本均有,细究此章旨义,有此一句亦可说通。谓‘信不足’,指失于道,违背‘希言自然’,实行‘多言’、‘有为’的政治,这与人事之飘风骤雨不能长久,正相应。”

【今译】

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表现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得到他;行为失德的,道也会抛弃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引述】

本章和十七章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呼吁统治者莫若“贵言”,抽离政权压力去辅助人民。在本章中,老子再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若以法戒禁令捆缚人民,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着: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施政的后果,有如俗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则社会当有安宁平和的风气以相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则人民当有背戾抗拒的行为以相应;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则百姓当有不诚信的态度以相应。